特別報導

香港新文學

【香港新文學】馬玉江《詩十六首》: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幻滅與堅持,亂世憂患的生命美學

TNL+ 2023/02/28 ,

評論

德尼思化

德尼思化

德尼思化

文藝平台,集結四方好手,以求百家爭鳴。目前共有天文學、國際詩歌、中國古典文學及思想、文藝評論、影評、視覺藝術等主題。「德尼思化」來自Deliver之轉音,再加一個「思」字,就是「得你思化」,為本平台創立之初衷。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馬玉江〈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幻滅〉,盡見孤獨、掙扎之苦。開首「影子在一灘血中冬眠/保護為青春祈禱的人」,逝者以血液保護仍在為美好祈禱的生者,令我們想及不少2019年以死相諌的悲劇。淚水無聲,有良知的人,只能抱緊腦袋,「在心律不齊的城市裏打轉」。

藝術家馬玉江出生中國山東, 2014年移居香港至今,其最廣為人知的展覽是《夜未央》,他花了一年時間觀察麥當勞深夜時段流連的無家者,撿拾他們的消費單據,側面呈現其生活面貌。《夜未央》受香港媒體報導,將一眾無家者稱作「麥難民」,促使社會大眾正視他們的存在。

馬玉江不少藝術行動、作品,都與香港關係緊密,像在香港地景找字拓印的《真理 正義》、《許多人向生活屈服》等,藝術家在創作過程尋覓單字,身體貼著牆壁感受城市的脈動。此一對香港社會的關注,亦反映其在 2021年自行排版印刷出版的《詩十六首》。

顧名思義,《詩十六首》收馬玉江創作的十六首詩歌,其創作時間由2014至2021年,每首詩皆注明時間、地點,全部作品皆在香港寫成,詩風淺白直接,直抒其情。

 
 
 
 
 
 
 
 
 
 
 
 
 
 
 
 

A post shared by Ma Yujiang (@mayujiang)

馬玉江刻意安排開卷之作為〈生活〉,乃《詩十六首》唯一2014年之作,其他十五首詩皆作於2019至2021年。〈生活〉呈現了流水帳般的時間線,兩節詩歌重複生活瑣事,尾句分別為「四月很快就過去」、「明天就五一了」,世俗的同質循環,除了日期名字不一,幾無分別。

其後第二首是2019年11月13日的〈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幻滅〉,先不論詩歌內容,單看標題已能聯想到影響全香港的「反送中」運動。日常生活的時間遭打破,香港面臨巨變,已經無法回頭,其中又何止一個理想主義者自覺幻滅?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幻滅

影子在一灘血中冬眠
保護為青春祈禱的人
淚水在回聲中傾向於沉默
抱緊腦袋
在心律不齊的城市裏打轉
這國家擅長在人類心臟上紋身
然而誰敢懷疑
頭顱在言辭中熔化的盛世
但虛構的幻象也有力量
就像五千年的墳墓中從沒有骨灰
只有謊言咀嚼謊言
也都過來了
後半夜的時候
不安在虛無的缝隙裏具體起來
我就去海邊聞聞咸腥味
或者推開窗
看一看不完整的月亮
即使獨自在月光中划船
時間蒸發成時間
也不會孤單
一想到這些能讓人安心
但所剩無幾的事物
絕望就從泥土中長出潮濕的名字
然而
身體不會脫離年齡的侷限
即便點燃寂寞的光能篤定前行
也不會就此稀釋
貧窮 飢餓 白眼
當然
安全不是安全感的唯一來源
是時候想一想身邊的人了吧
從明天起
嘗試下被柔軟修飾的小日子
降落在世俗的傾斜處
就此一生
放棄為世界下一場雨的打算吧
要不就學學他們
只要精緻的供求關係
天經地義的經典劇情
痛苦在隨遇而安中
不難
敲下講真話的牙齒做成骰子
占卜 賭博
再不濟就
一起在烈日滑倒的冰面上敷衍發霉
生活是生活的分身術
是不是也挺好
 
2019年11月13日香港

馬玉江〈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幻滅〉,盡見孤獨、掙扎之苦。開首「影子在一灘血中冬眠/保護為青春祈禱的人」,逝者以血液保護仍在為美好祈禱的生者,令我們想及不少2019年以死相諌的悲劇。淚水無聲,有良知的人,只能抱緊腦袋,「在心律不齊的城市裏打轉」。

「這國家擅長在人類心臟上紋身」,古記先秦曾有黥刑,即在犯人臉上刺字,令其終生社會性死亡。當紋身作為上對下的權力關係,所紋之處尤為重要,詩人云紋心,不露痕跡卻最刻骨銘心的宰制。這種無形的壓迫,是國家機器長期經營的幻象和謊言。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專題下則文章:

【香港新文學】古代女聲補完計劃——讀孔慧怡《尋找聲音》的故事新編



香港新文學:

香港還不知道是否已成美麗新香港,但香港的文學界,已變化出新景像。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