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到十歲的小孩,人生本有無限的可能,但生於難民家庭的下一代,卻注定要承襲無國籍的身分,失去教育、三餐溫飽等基本權利,被社會邊緣化。長期關注難民議題的教授Isabella決定仗義助學、在元岡幼稚園舉辦playgroup,燃亮孩子的童年。
「Madam,老師說我兒子的眼睛出現了毛病,怎辦?」Isabella與免遣返聲請人的兒子、學校溝通過後,才知道原來他得了近視,老師勸家長盡快買一副眼鏡給小朋友。
「Madam,兒子把食物劵換來的出前一叮都吃光了,但他還是很肚餓,一直在哭,但今個月津貼都用完了,真的沒錢再買食物……」Isabella二話不說,立刻在超級市場買了一大堆米粉、餅乾、雞翼給聲請人的小朋友。
以上的電話對話,是教育大學亞洲政策研究學系助理教授伍鳳嫦(Isabella)在學術研究、教學工作以外的生活日常。
自從2014年11月與三位滯港多年的難民成立了香港尋求庇護者及難民協會後,Isabella的生命便多了一班「難二代」(難民及尋求庇護者的孩子)的存在,開始在錦田元岡幼稚園借用場地辦學、為免遣返聲請人的子女提供免費playgroup課程、協助他們入讀幼稚園或中小學,甚至連小朋友生活上的微小事情她也照料得無微不至,心裏常記掛著要「幫A君買書包」或「帶B君到麥當勞」,彷如難二代父母之外的第三位監護人。
「難民是一班不被看見的人、主流媒體不願報導、港人鮮少關心的弱勢社群。」Isabella如是說。星期一的傍晚,記者跟隨她與學生義工,到元岡幼稚園探望了playgroup的小朋友,與家長傾談後,發現難二代不單承襲了父母「不見得光」的身份,更失去了免於匱乏的自由,成長路一波三折。
難二代身世複雜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目前香港約有580名難二代,他們沒有國籍、沒有與生俱來的公民權利,只因父母大多也是難民,即拿「行街紙」的免遣返聲請人。Isabella解釋︰「現時大部份難二代也是在香港出生,但與父母一樣沒有居港權,出世紙狀態一欄寫著『未確立』(not confirmed)。」
她又指,帶小孩到playgroup的,多是單親媽媽,要不是在原居地被丈夫迫害、虐打後,逃出生天、流落異鄉的女子;要不就是家庭被審批機制「拆散」,丈夫被遣返回原居地,留下母親和小孩。據悉,亦有女性難民為了生計,不惜從事性服務「賺快錢」卻意外產子,最終養不起自己,也養不起小孩,陷入絕望。
Aktan來自單親家庭,是一名巴印混血兒。他的媽媽Srinawati是印尼藉女性,家鄉的男女不平等,使她淪落為家暴的受害者,丈夫曾用利刀割傷她的手臂和腳,並揚言要殺死她,一夜潛逃後便來了香港。
後來, 她與一名同是聲請人的巴基斯坦藉男子拍拖,誕下了Aktan,但該男子被入境處遣返回國,兩人的戀情亦無疾而終。兩次愛情都不圓滿,卻讓她成為了單親媽媽,一力承擔養育兒子的責任,單靠國際社每月約3000元的微薄津貼與Aktan相依為命。
元岡幼稚園內辦playgroup 主張快樂學習
起初,Isabella是因人類學的研究而接觸了這些少數族裔、難民的社群,後來親身走入他們的圈子、了解到難二代的失學困境後,作為協會總幹事的她決定租借場地,為學前的難二代義教。而選擇在元岡幼稚園借場,並非因慕名《五個小孩的校長》的名聲而來,乃是一次機緣巧合下,知悉呂麗虹校長也熱心教育南亞裔孩子,有教無類的理念相近,決定借用場地,呂校長也隨即答應,不收一分一毫。
回望2009年,元岡幼稚園只剩下5名學生而瀕臨「殺校」邊緣,幸得呂麗紅校長以4500元的全港最低校長月薪接手才能成功保留下來。經其悉心打理後,元岡幼稚園規模日漸擴充,現時更慷慨借出場地給尋求庇護者及難民協會使用。Playgroup發起人、協會總幹事Isabella一度被傳媒形容為「南亞版的五個小孩的校長」。
就是這樣,自2015年3月起,每逢星期一下午4時正,在元岡幼稚園的學生下課後不久,又換來一班南亞或非洲裔的免遣返聲請人帶同小孩上課。「最初我是自己教的,教大的學生也有幫手,但後來愈來愈多善心人前來義教,如義務教學的外籍英文老師Andrew Gipson,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也曾派大學生來教英文。」
為了解playgroup的教學情況,記者與Isabella一起「上學」,抵達位於八鄉錦上路元崗村的這所鄉村幼稚園,發現它貼近大自然,周圍有不少灌木,能令小孩敞開心靈,愉快學習。正式上課前,小孩在小操場上嬉笑、追逐、玩耍、玩滑梯,「他們在這裏結交朋友,學會群體生活,不會覺得只有自己一個,更能適應香港的生活。」
至於上課的學習模式則相當互動,外籍老師Andrew當日就以卡拉OK的環節,用兒歌引導小朋友學英文,一些小朋友開始手舞足蹈,或念念有詞。唱遊過後,便開始玩泥膠,發揮想像力。「學習上我們主張輕鬆、愉快,Andrew會教英文拼音、油畫、唱歌等,家長也能陪同在側。」在學校裏,Isabella也很受小朋友歡迎,一邊與記者說話時,偶爾便有小孩在旁向她打招呼、拉著她的手。
找學校入讀困難 最嚴重6、7年失學
除了舉辦playgroup外,協會也會幫助難二代申請入學,特別是幼稚園,因為在現行制度下,免遣返聲請人的子女若是適齡中小學童,便可進入教統局的統一派位機制,自動分配學位。平日, Isabella會代不諳廣東話的母親打電話給學校,處理過無數入學問題的她說︰「很多時學校會說不收『行街紙』的小孩,我見過連拿身份證的南亞裔也拒諸門外。」她更指,曾有小孩至7歲也未上過學,主要是聲請人對香港教育制度一概不知,連何時入學也不清楚。
即使入了學,難民學童也在學習上遇到諸多阻礙。「難民媽媽不諳中文、英文不夠好,教不了子女;沒有書薄、車船津貼,未必夠錢買教科書,又或買錯了二手書。」本來,有經濟需要的中小學生可透過學生資助處的津貼計劃,申請每月3274元至5636元不等的書薄津貼,但沒有居留權的難二代則被拒諸門外,不能工作的難民父母又負擔不起動輒上三、四千元的書薄費,許多難民學童只好問人借書,或被迫購入印刷版本已過期的舊書,影響學習進度。
Isabella在必要時更會慷慨解囊,買快餐店的小吃或小食給他們,協會偶爾也會收到深水埗明哥或華星冰室捐贈的食物,在節慶日子送上溫暖、哄小朋友開心。「以往國際社會服務社會提供食物包,但曾出現偷工減料、食物過期的問題,現今則改以食物劵形式,卻諸多限制,例如糖果、雪糕等都不納入換購範圍。而食物津貼金額只有1200元,換取食物有限,發育時期的小孩怎會吃得飽?」
她又指,小朋友的語言學習能力很強,他們的廣東話、英文比家長說得更好,只不過難民的身份窒礙了他們的發展。例如一位天資聰穎、已經升上中一的少年Ali,熱愛足球,可以一天到晚玩個不停,本來被選入校隊代表學校在外國比賽,卻因沒有護照而失去機會,「這是扼殺了小孩的興趣和潛能,實在可惜、也不公平。」
一個孩子的童年,本能有無限的可能性,但無國籍的身分卻窒礙了其發展,錯失了各種教育、玩樂、成長的機會。《兒童權利公約》自1994年起適用於香港,《公約》訂明難民兒童應得到適當的保護和援助,在最近一次審議香港政府遞交有關在港實施《公約》的報告後,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的《審議報告》亦指香港對於難民和尋求庇護的兒童,歧視仍然普遍存在,香港政府顯然未有盡責。
相關文章︰
核稿編輯:tnlhk
專題下則文章:
建制派政黨倡設難民「禁閉營」 人權組織:違反國際法及人權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