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如何閱讀令人驚訝的健康新聞

精液可以抗抑鬱?是時候停止流言了

2017/07/21 ,

評論

Kayue

Photo Credit: David Gray / REUTERS / 達志影像
Kayue

Kayue

Factcheck Lab 執行編輯,曾任《關鍵評論網》編輯,最想寫的還是數學。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項15年前的研究,為何會令人認為精液可以抗抑鬱?

早前《香港01》一篇題為〈缺少性生活 陰道易「生鏽」?專家更指容易抑鬱、冇記性!〉的文章,指長期缺乏性愛對身心有負面影響。其中一段更宣稱「精液帶抗抑鬱功效」︰

聽上去好像是渣男欺騙女生的說話,但原來確實有研究曾發現,男生的精液竟帶抗抑鬱功效!紐約州立大學曾進行調查,發現進行性愛時,使用安全套的女生,比不使用的更容易患上抑鬱症,而這些不接觸精液的女生和沒有性生活的女生,在抑鬱症的幾率上更是相同。研究亦指出,精液除了含有雄性激素之外,亦含不少雌性激素,好像雌激素、黃體激素等,而這些激素都能對抑鬱症有治療作用。

這是一個持續傳播的迷思。文中提到的研究確實存在,但引用科學論文作為資料來源,不等如宣稱合理——這篇論文本身有其限制,而且傳媒往往過度詮釋結果,以吸引讀者。

文中提到的「紐約州立大學」調查,應是指2002年在性學期刊《性行為檔案》刊出的研究〈精液有抗抑鬱特質嗎?〉(Does Semen Have Antidepressant Properties?),三位作者Gordon G. Gallup Jr.、Rebecca L. Burch及Steven M. Platek均來自該大學(奧爾巴尼分校)心理學系。

2011年,當選美國外科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主席的榮休教授Lazar Greenfield,因為在情人節前於該學院的《Surgery News》上撰文引述同一研究,並於文末暗示精液是「比朱古力更好的禮物」而引起爭議。最終Greenfield表示無意冒犯,但為引起誤解致歉,以及辭去主席一職。

研究到底說甚麼?

Gallup等人的研究對象全部都是同一大學的學生,有293名女學生同意匿名填寫問卷,提供其性交次數、頻率、對上一次性交時間和避孕方法等資料。樣本當中有37人未曾性交,其餘均被作者定義為「性活躍」,共256人(佔87%)。每個受訪者同時完成貝克抑鬱問卷(BDI),用作評估抑鬱程度。

256個「性活躍」受訪者按安全套使用頻率分成4組︰從不(88人)、有時(54人)、經常(38人)及每次(76人),連同沒有性交組別的BDI平均分數分佈如下(得分越高代表抑鬱程度越高)︰

condom_use

論文作者又分析了幾項因素,包括是否在一段跟異性的關係中、對上一次性交日數、性交頻率、關係維持長度等,發現使用安全套對BDI得分有最顯著影響。他們又分析了同時使用安全套及口受避孕藥的受訪者(70人)跟只使用安全套的受訪者(93人),發現兩組的BDI得分無顯著差異。

另外,受訪者又被問到她們曾否嘗試自殺,各組回答曾嘗試自殺的比率如下︰

suicide_attempt

於是作者認為,數據顯示陰道接觸精液可能有降低抑鬱風險的效果,但強調這項只是初步研究,而且研究方法僅顯示相關性,需要更多研究去提供確定和直接的證據。與此同時,作者亦提出一些可能解釋這個現象的機制,猜測陰道或會吸收精液中的雌激素或前列腺素,兩者均被指能減輕抑鬱症狀,或在抑鬱症患者中有較低水平。

為甚麼不應盡信?

正如Gallup等人所言,這篇論文只是講述一項初步研究,二百多名受訪者全部來自紐約州立大學的學生,而且數據均是自行匯報的答案。因此答案有可能失實,例如受訪者記錯、不願提供正確答案等,BDI分數縱使有參考價值,也不代表診斷患上抑鬱症與否。

而且這是一項横向研究,同一時間比較受訪者的抑鬱症狀和性行為數據,只可以展示出相關性(作者亦有提到這一點)。

correlation_does_not_imply_causation
Public Domain.
重要的事要說三次。

就算假設不使用安全套跟BDI分數降低有關,我們也無法憑上述數據判定「減少使用安全套的異性性交,可以減少抑鬱症風險」。因為現實很複雜,我們需要先考慮是否有其他相關因素,然而僅以作者以集的資料,不足以排除其他可能。

例如,受訪者選擇使用或不使用安全套的原因有很多,可以是基於信任伴侶,可以是覺得沒有需要,可以是希望增加性快感,研究卻從未考慮這一點。研究作者也不知道她們的性交模式,僅按安全套使用的頻率,來判斷接觸精液的多少(假如男方並非在陰道內射精,接觸的精液量就會減少)。

此外,受訪者的精神狀態、性格傾向、環境壓力等,都有機會影響其抑鬱症風險及選擇使用安全套的決定。這樣的話,因果關係的方向便會相反,不能說是接觸精液降低抑鬱風險。

Natalie Mota等人回覆質疑其論文的文章時指出,顯示較少使用安全套與較少抑鬱症狀或低自殺傾向的三項研究,樣本均不具代表性,亦使用自我匯報的問卷來評估抑鬱症狀。同時,有四項研究得出相反結論,因此這個問題最多只能說是尚未有定論。

傳媒應謹慎報道

把一項限制甚多的初步研究詮釋成「科學發現」,以及把Gallup等人猜測的機制當成事實,明顯是科學新聞的反面教材。至於《每日郵報》在2012年報道這項研究時,甚至指「口交對女性健康有好處,而且令你更開心」,這更是「創作」研究內容了——論文未有提到口交。

在一篇講述性生活(及缺乏性愛)的文章提及此項研究,無論動機為何,都應該同時指出不戴安全套性交可能面對的風險。Gallup本人也曾經指出,他們的研究絕非提倡停止使用安全套,表明感染性病或在不想要的情況下懷孕,會抵消任何精液可能帶來的好處。

沒有或不打算跟異性發生性行為的女性,絕不應因為不負責任的文章而徒添心理壓力。除非有更多證據,否則請停止播散「精液可以抗抑鬱」的迷思——要傳就傳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

資料來源︰

核稿編輯︰王陽翎

專題下則文章:

美環團驗出燕麥產品農藥「超標」——問題是哪個標準?



如何閱讀令人驚訝的健康新聞:

不少跟健康新聞都非常嚇人,往往說這種日用品致癌、那種常見物質危險等等,本系列專門查證有關新聞及消息,有些是標題黨,有些是內容過份誇張,有些源於誤解,也有些根本是流言。希望透過這些例子,令讀者能夠在閱讀健康新聞時,仔細檢視其內容是否可靠,減少失實訊息傳播。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