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走進FutureWard未來產房,就彷彿走進《鋼鐵人》實驗室,高科技設備一應具全,想打造一件鋼鐵衣也行
在電影《鋼鐵人》第三集中,飾演東尼史塔克的小勞勃道尼,整日泡在地下實驗室足不出戶,高科技設備一應具全,使其能全心打造最佳的鋼鐵衣,而走進FutureWard未來產房,就彷彿走進《鋼鐵人》實驗室。

產房工作區。Photo Credit:Yuan

未來產房的3D列印機。Photo Credit:Yuan
自造者(Maker,中國譯為創客)在近幾年在全球成為熱門關鍵字,這個以「自己動手做」為宗旨的精神自美國誕生,並隨3D列印、雷射切割機的普及,讓非理工出身者能嘗試製作心目中的理想產品,並靠網路資源分享的力量,讓大家可交換能力和資源。
如今,這股風潮也傳到台灣,「自造者嘉年華」(Maker Faire)在今年已邁入第三屆,而FutureWard未來產房,正是以提供自造者所需機具的共同工作空間。

Photo Credit:Yuan
深藏於校園內的「創客天地」
位於大同大學內的未來產房,兩層樓的開放式空間,學生、設計師出入其中,一樓各區放置了3D 印表機、雷射切割、刻字機、車床、銑床等器具。
「兩年前和一位美國人討論3D列印,開始接觸美國的車庫文化,並慢慢了解能結合教育、軟硬體產品。當時思考如果要在台灣推展,蕙需要有一個空間,並夢想這空間要夠大,可以包括所有的用具。」共同創辦人林佑瀓,談起當初創立未來產房的初衷。

Photo Credit:Yuan

Photo Credit:Yuan

Photo Credit:Yuan
在起初,創辦人林佑瀓和楊育修在南港找了個地方,但房租太貴,後來從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系系主任李文淵口中,得知校園內有個「大廠房」,尚無系統性管理,學生使用意願也不高,是不錯的選擇據點。
一切看似順利卻非一夕間就定位。產房和大同大學的淵源,是在多年前,身為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員工的林佑瀓被外派到舊金山就開始了。當時,只要李文淵到訪,林佑瀓便會帶領師生參觀Tech shop,兩人因而聊起了辦工作空間的想法,後來也是林教授積極督促,令團隊和大同大學一拍即合:大同大學是策略夥伴也是房東,而未來產房則為學校帶來海外的資源和更多自造者的進駐。
說起這個空間,林佑瀓說道:「我們希望它不僅是一個空間,有人說挑高的空間會給人想像力。」

Photo Credit:Yuan

Photo Credit:Yuan
產房運作模式,是透過公開課程、使用團隊繳月費方式,將「自造者」理念推廣給大眾 ,慢慢地,這過去一個月才有400人使用的大空間, 如今單月就有2000位使用者,包括進門做Project的學生、修課的校外人士加上進駐團隊,每週一到五有五位廠長輪流值班,專長包括木工、鐵、銲接,有些還是工程系研究生或博士生。
創辦人楊育修表示:「從創業到做出成果,會需要一段時間醞釀,但很多東西在台灣會很壓縮,好的部分就是成長很快。我們在去年六月只有3位員工, 九月後每個月就增加一位員工,目前兼職和正職共有13位。」
產房一開始招募不到適合的成員,卻幸運地有許多志工願意幫忙,後來他們都成了產房的員工和老師,讓團隊在創業起初的危機轉為養分,經費上則透過群募方式,而今年現階段目標是將教育、maker、創業這三件事自然結合起來。

未來產房廠長李肇龍。Photo Credit:Yuan

未來產房廠長莊子旻。Photo Credit:Yuan
釋放心中動手做的本能,也降低了創業成本
今年,在華山舉辦的Maker Fair吸引了2萬人次的參與,比去年多上一倍,雖無法和美國灣區的自造者嘉年華25萬人相比(入場費47美元),但代表有越來越多人在關注這議題,在華山會場上更看到許多孩子熟練地操作3D列印機。
產房創辦人楊育修認為,有越多研究顯示,「60%的思考是透過手作來觸發」,而現今家長對小孩教育方式的改變也是關鍵,現在還有家長替孩子舉辦「Maker風格的派對」,鼓勵孩子多接觸課本外的知識。
產房傳媒總監董曉梅說道:「這是一個趨勢,現在如史丹佛和柏克萊都希望看到學生手作的成果,而不是成績。」她更補充自己的故事:
台灣學生都被分數綁架了,我精讀國中三年的家政課本,但最後仍進北一女就讀,大學第一志願是師大家政系,父親卻說沒有出路,我的朋友是一女中數理資優班 ,後來一路台大電機系、密西根電機碩士、美國任工程師,後來人生卻轉了個彎,從事鍾愛的烘培。
而如產房這般的共同工作空間,也帶給許多欲轉業者多了新的選擇:目前於產房駐站的團隊有3個,其中一個團隊教授木工,原本在商業區租房子,一開工作機就被鄰居罵 ,現在終於能盡情使用機具。
楊育修也提到一個有趣的故事,一位曾在產房學雷射切割的學員,學成開始接單、販售產品,待生意穩定後便購買機器自行生產,創業基金僅花上3萬6千塊,大大將降低過去一般認知的創業成本。
董曉梅表示:「經過多方嘗試,產房已不只單方面提供場地和用具,也輔導使用者技術培育,扮演客戶和團隊間的溝通角色。」

受台北市政府之邀的以色列設計師,前來考察台灣的夜市文化。Photo Credit:Yuan

Photo Credit:Yuan

Photo Credit:Yuan

左一為來自法國的設計師,正和夥伴討論產房一樓的裝潢設計。Photo Credit:Yuan
從製造一條項鍊到國家政策,自造者走的路比你想的要遠
談起台灣政府對自造者的了解,勞動部、經濟部和教育部長其實都拜訪過未來產房,但未來會如何發展,還是未知。
今年3月行政院敲定了快速試製中心 ,而對岸深圳則早已成為maker中心,林佑瀓表示:「台灣已錯過mobile的發展,IOT(物聯網)是台灣最後的機會,如果沒有跟上,會不會只能當義大利?只能賣小旅行?但台灣政治局勢又不太穩定。當然,對大企業、政府而言已沒辦法再有大的改變,但小的團隊卻可以做很多事。」
雖然台灣氛圍仍是軟體開發重於硬體 ,但產房仍積極籌辦各種活動,邀請法國VC來演講、舉辦創業週末並和創業團隊合作,「如果想送人一條項鍊 可以自己動手做,如果有設計,就可以開一間公司,許多Kickstarter的專案都是自造者開始的,之後規模必會越來越大。」
撇開Maker的創新概念不談,「自造者」其實也包括我們熟知如鐵匠的傳統職人,然而,許多珍貴技能已逐漸被時代淘汰,楊育修表示:「這些傳統產業,可能過幾年就會因都市更新和年紀漸大而消失,這些在國外都很珍貴,而許多人可能都不知台北的打鐵街、木材街在哪裡。」
如今成立已屆滿一年,未來產房期望能創造一個友善的循環,他們看重熱情,相信「真心的做,才會看到東西」,就如楊育修所說:「只要每個人把自己的事做好,不要想太多,並沒有要改變世界,而是做好自己的事。國外年輕人對工作的概念已改變, Maker在我們這就像Jazz Band,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比較自由,但又不是穿睡衣的Freelancer(自由工者)。台灣現在每一種人才都有,卻沒有人把這些整合。」
核稿編輯:楊士範

未來產房共同創辦人林佑瀓。Photo Credit:Yuan

未來產房共同創辦人楊育修。Photo Credit:Yuan

Photo Credit:Yuan
專題下則文章:
如果你是創業者,就要有被討厭的勇氣:時刻旅行創辦人的創業心路歷程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