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976年,當年21歲賈伯斯和26歲的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就是在自家車庫裡搞出了蘋果一號電腦( Apple I Computer),1970年代,也有這麼一群投身創業的年輕人,在政府支持下,扛起台灣電子產業轉型大任。 關鍵評論網推出「爸媽,我想創業!」專題,從理性的團隊創辦人角度觀點、近距離觀察美國矽谷脈動,到感性的創業團隊分享、共創空間的故事,打破你對創業不切實際的想像,誠實打量你的夢想。
創業,總是帶了點傳說的味道:比爾·蓋茲大三休學創立微軟、馬克·祖克柏大二休學創立臉書…….
黃耀文在〈新創乙未起義〉文中寫道:「2015乙未年,將是台灣新創,在台灣經濟與社會革命中的一次大起義,革誰的命?將台灣從『製造業與資本思維』,革命成『人才思維』,並加速青年創業。」他甚至用公牛隊簽下麥可喬丹的偉大時刻,來比喻創業精神就是要爭取最好的人才。
但創業是否真是如此傳奇又刺激?
今年3月,悠遊卡公司董事長戴季全被過去創業夥伴質疑執行力,讓本該是熱血的過往,成了互揭瘡疤的劇碼,而臉書創辦人祖克柏,也曾因西恩·帕克(Sean Parker)的加入,而與好友愛德華多·薩維林(Eduardo Saverin)分道揚鑣。
為何創業團隊會從起初的美好走向分離?
創業不能只有浪漫,還需堅強支援部隊:有人出「好點子」,有人打點「水電冷氣」,有人主外「衝鋒陷陣」,有人主內「把錢看緊」,只有理性與感性調節得當,團隊才不會像斷了錨的艦隊,隨波逐流。
西方的「車庫」創業文化
在美國,「創業」常與「車庫」相提並論。
1923年,華特迪士尼(Walter Disney)和兄弟羅伊,搬到距加州迪士尼45分鐘車程的叔叔家中,於車庫中創立了迪士尼第一個工作室,並在此完成《愛麗絲夢遊仙境》。
1976年,當年21歲賈伯斯和26歲的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就是在自家車庫裡搞出了蘋果一號電腦( Apple I Computer)。
1994年,本來紐約一家避險基金擁有優渥工作的貝佐斯(Jeff Bezos),辭掉工作來到西岸華盛頓西雅圖,在位於貝樂福(Bellevue)家中創立了亞馬遜公司(Amazon Inc),和五位員工在車庫待了一年時間。
至於其它在車庫展開公司營運的知名例子,還有谷歌、哈雷機車、惠普、蓮花汽車、Nike、微軟。
不過,你以為在車庫創業是胼手胝足的苦哈哈歲月嗎?廣告世界(Ads of the World)創辦人Ivan Raszl在〈關於公司在車庫開展的真相〉一文提出了有趣的見解:
車庫的存在,代表擁有足夠的財富,來支持一個非必要的空間,此外還配備一間房子。
這基本上是開放給能負擔社區房子,擁有好的教育和工作機會的人,而這些條件大多存在於已開發國家,也難怪大部份的車庫創業是來自於北美和歐洲。

位於西雅圖的亞馬遜公司的發源地。圖片來源:Google Map截圖
台灣最「資深」的創業人
「只許成功不許失敗!」1970年代,也有這麼一群投身創業的年輕人,在政府支持下,扛起台灣電子產業轉型大任。
1976年,孫運璿與任職美國無線電公司(RCA,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的潘文淵討論,決定70年代中期後要全力發展半導體產業,工研院因而與RCA簽訂了IC技術移轉合約,並派出了首批技術團隊至美國受訓,成功將技術移轉回工研院。
1977年,經國防部協調,政府徵用目前現今竹科園區用地,並於1980年代初順利完工,台灣成為全世界可生產積體電路的少數國家之一。1980、1987年,工研院分別將技術移轉創立聯華電子和台積電,半導體產業成為80年代至千禧年台灣產業的領頭羊,而張忠謀、曹興誠、蔡明介等,則可謂台灣最「資深」的科技創業人。
據RCA首批技術團隊成員謝錦銘回憶:
記得隔年(1977)IC示範工廠落成典禮上,當時的孫部長向媒體說,這個計畫所花的人力物力相對少,對國家發展的影響卻甚至超過高速公路的建設。根據台灣半導體協會統計,去年台灣IC產業的產值,合計首度突破兆元大關。這結果或許不是當時參與者,所能預見的。如今確確實實證明了他的遠見。

新竹科學園區。Photo Credit:Luciano Meirelles CC BY 2.0 SA
從熱血的車庫創業到以國家為己任的「資深」創業者,你心目中的創業又是什麼模樣?〈新創乙未起義〉又這樣說道:
2014年,台灣創業生態圈成形,創新政治家勝出,創業家向新政治家喊話:「網路產業不僅低汙染、高產值,彈性高、短小精悍的網路創業團隊既符合台灣的人才特質,也更能夠帶動一個城市的發展。」
對於這樣的願景,你的想法又是什麼?是認為創業能讓年輕人擺脫22K?還是認為會如網路泡沫般曇花一現?
關鍵評論網將推出「爸媽,我想創業!」專題,從理性的團隊創辦人角度觀點、近距離觀察美國矽谷脈動,到感性的創業團隊分享、共創空間的故事,打破你對創業不切實際的想像,誠實打量你的夢想:
- 矽谷背包客Ofa:一位矽谷背包客的獨白:再不去感受世界的脈動,就要被世界遺忘了
- 青年玉山、時刻旅行-Trip Moment創辦人James:如果你是創業者,就要有被討厭的勇氣:時刻旅行創辦人的創業心路歷程
- TNL編輯Yuan:拜訪《鋼鐵人》實驗室真實版:在這工作就像玩爵士樂團
- TNL編輯部:對三峽的印象只剩金牛角?不妨來認識這群將老鎮靈魂視為志業的返鄉青年與大學生
- TNL編輯部:他們的履歷輸出網站讓中國人資驚豔:來自臺大車庫的Himelight團隊,不走矽谷改西進中國
而在專題開始前,以下九篇文章建議讀者可先行閱讀
I、「創業教父」李開復給想投身創業年輕人的建議
II、了解台灣政府創業政策、如何磨練創業能力和一探國外商學院的創業現場
- Taiwan Business TOPICS Magazine:光是前阿里巴巴員工就已創辦130間新創公司,台灣不流行創業的原因是什麼?
- 詹益鑑:創業就像婚姻,若學校無法教「結婚」又該如何教創業?
- 換人:「他們,可是玩真的」:我在瑞士頂尖商學院創業現場的4點觀察
III、AppWorks從三位女性的故事,告訴你創業的苦與樂:
- 女性創業有點像是跟壞男人「私奔」—從關心社會正義的記者到女性創業家:丁筱晶
- 空姐下飛機,與宅男一起踏上「創業」的偉大航道:專訪Fandora共同創辦人廖若君
- 內衣不該以擠乳溝為目的:從知名內衣試穿部落客到Beaulace獨立創辦人
核稿編輯:楊士範
專題下則文章:
內衣不該以擠乳溝為目的:從知名內衣試穿部落客到Beaulace獨立創辦人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