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這些國際上尷尬的「台灣們」:

克里米亞——獨立,是為了回到「祖國」懷抱

2017/10/08 ,

新聞

Louis Lo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Louis Lo

Louis Lo

「淒苦寂寥,滿溢心中,無盡天空,眼見時雨紛落。」人生總是會有需要躲雨的時候,躲雨時可能會與某人相遇、與某事結緣,某人或某事可能給我們再度站起來的力量。到時候,雨就會停了。現為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編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議會宣布獨立到加入俄羅斯,克里米亞共和國實際上只獨立5天,而且獨立的原因,竟然是為了變成另一個國家的國土。

身在台灣的我們,對於「獨立建國」一詞並不陌生,最常被討論的一種方式就是辦「獨立公投」。辦公投就是追求自主、建立自己的國家,但也有人獨立卻是為了變成「祖國」的領土。

三年前鬧得沸沸揚揚、甚至引發戰爭的克里米亞(Crimea),就做了這個決定:自烏克蘭手中獨立,「自願」成為俄羅斯的一部分。假設台灣辦獨立公投是為了變成中國的一省,你會不會覺得很奇怪呢?

蒙古西征衝擊歐洲歷史,也改變克里米亞命運

十三世紀,有一支歐洲人從沒見過的軍隊席捲而來,如同閃電般快速、令人畏懼,這支從北亞一路西征的鐵騎,就是蒙古人。歐洲將這群蒙古人,以及隨之而來的其他遊牧民族,稱為「韃靼人」(Tatars)。

蒙古西征的成果,就是建立橫跨歐亞的四大汗國,掌控中、東歐大部分地區的欽察汗國(Golden Horde,又譯金帳汗國),對歐洲影響最鉅。

位在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亞半島,因為有很高的戰略價值,歷史上往來的政權、民族非常多元,包含希臘人、羅馬帝國、哥德人與拜占庭帝國等皆曾統治克里米亞,包括令歐洲聞風喪膽的蒙古人,也曾將克里米亞納入欽察汗國的控制。

欽察汗國在十四世紀中葉開始衰弱,領土被各方人馬裂解。1430年,在蒙古貴族哈吉格來(Hacı I Giray)的帶領下,克里米亞脫離欽察汗國,獨立為克里米亞汗國。

此時,位在黑海彼岸的西亞,有另一個軍事強國迅速崛起:鄂圖曼土耳其帝國(Ottoman Empire)。鄂圖曼南征北討,在1475年進攻克里米亞半島期間,囚禁克里米亞大汗明里格來(Meñli I Giray)長達三年之久,此後直到1774年,克里米亞都是鄂圖曼的附庸國。

俄羅斯的擴張,把烏克蘭和克里米亞變成一家人

談到這裡,我們先把時間拉回十七世紀。在克里米亞北方有一片廣大的東歐平原,水草豐美且土壤肥沃,但缺乏天然屏障導致戰爭不斷,在這片平原正中央的哥薩克酋長國(Cossack Hetmanate),就在強敵環伺的處境下,於1649年立國,最強大的敵人便是西側的波蘭。

哥薩克與克里米亞聯手對抗波蘭,實際上是與克里米亞背後的鄂圖曼土耳其結盟,但雙方合作關係並不穩定。後來哥薩克決定向東邊崛起的另一強權求救:俄羅斯沙皇國(Tsardom of Russia)。

哥薩克為了得到俄羅斯的保護,雙方在1654年簽訂《佩列亞斯拉夫爾條約》(Pereyaslav Council),哥薩克在保有部分自主權的情況下,成為俄羅斯的國土。哥薩克就是今日烏克蘭的前身,所以烏克蘭與俄羅斯的統一,最早可追溯至此。

沙皇國在1721年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Russian Empire),領土擴張達到另一次巔峰,尤其是女皇凱薩琳二世(Catherine Ⅱ)在位期間。俄羅斯向黑海擴張,與鄂圖曼土耳其正面衝突,1774年逼迫鄂圖曼放棄克里米亞的宗主權;9年後,凱薩琳二世正式併吞克里米亞。

烏克蘭與克里米亞兩個在歷史上淵源不深的地區,從此刻開始近200年的歲月,因俄國的征服戰爭成為一家人,同住在「俄羅斯」的屋簷下。

Profile_portrait_of_Catherine_II_by_Fedo
俄羅斯女皇凱薩琳二世,在位期間擴張領土,在1783年正式併吞克里米亞。|Photo Credit:Ф. С. Рокотов@Wiki Public Domain

流放韃靼人、進駐俄國人,用「種族替換」形塑國家認同

隨著欽察汗國定居到克里米亞、被歐洲稱為「韃靼人」的遊牧民族,與當地居民混血後逐漸形成「克里米亞韃靼人」(Crimean Tatars),是克里米亞地區的主要人種。

自從凱薩琳二世正式兼併克里米亞以來,俄羅斯一直試圖「俄化」克里亞米,於是就把腦筋動到當地佔多數的韃靼人身上。這項行動在二次大戰期間大規模執行,對近代克里米亞的走向有重要影響,關鍵的幕後推手就是蘇聯總書記史達林(Joseph Stalin)。

蘇聯是聯邦制國家,由俄羅斯、烏克蘭、烏茲別克等多個社會主義國家組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USSR),各國雖名義上仍保有「共和國」的稱號,實際上是蘇聯國土的一部分。克里米亞承襲帝國時期的劃分,仍是俄羅斯管轄的自治共和國(自治共和國即自治區,是一種行政區劃,並非國家)。

1941年,具有戰略意義的克里米亞被德國佔領,蘇聯雖在三年後奪回克里米亞,但史達林宣稱克里米亞韃靼人在此期間與納粹黨勾結,下令「流放」韃靼人到遙遠的西伯利亞,遠離家鄉千萬里。克里米亞自治地位也被剝奪,降格為一般的州。

史達林死後,克里米亞韃靼人陸續返回克里米亞,卻發現自己的「故鄉」被別人佔據,成為俄羅斯人的「家園」。以2014年最新的人口調查為例,克里米亞有高達65.2%的俄羅斯人、16.0%的烏克蘭人,僅有12.6%的克里米亞韃靼人。

史達林的作法,徹底改變克里米亞的族群結構,把原先占多數的韃靼人替換成俄羅斯人,強化克里米亞對俄羅斯的國家認同。

就在克里米亞韃靼人被流放的10年後,蘇聯總書記換成曾在烏克蘭長年工作的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為了慶祝1654年《佩列亞斯拉夫爾條約》簽訂、烏克蘭與俄羅斯統一300周年,赫魯雪夫決定把克里米亞「當禮物」,從俄羅斯轄下劃給烏克蘭。

當時,烏克蘭實際上和克里米亞同屬蘇聯,這項變動如同行政區劃的調整,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太多的問題。但赫魯雪夫的決定,卻深深影響克里米亞、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未來。

AP_6005180218
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在1954年將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埋下日後紛爭的導火線。|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解體的不僅是蘇聯,還有烏克蘭與克里米亞的感情

1991年蘇聯解體,代表冷戰結束,也是東歐國家邁向民主轉型的契機,包含烏克蘭在內的蘇聯成員國紛紛獨立。不過,烏克蘭在獨立後首先要面對的難題,就是克里米亞。

克里米亞族群結構以俄羅斯人為主,但蘇聯解體後卻要離開比較相似的俄羅斯,與沒有太大關聯的烏克蘭「同居」,克里米亞的不滿情緒迅速升高,制定《克里米亞憲法》在1992年5月5日透過議會宣布獨立,與烏克蘭戰爭一觸即發。

最終在俄羅斯的調停下,烏克蘭同意成立「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主權仍屬烏克蘭。雖然此舉暫時安撫克里米亞的情緒,但並未真正解決問題。

不僅是克里米亞,烏克蘭的地理位置,成為歐盟與俄羅斯兩強之間角力的戰場,整個國家也分成親歐與親俄兩派勢力,近幾年烏克蘭的政治紛擾,都是源自於此。最終,烏克蘭政治衝突在2013年全面爆發,而且是融合俄羅斯與克里米亞兩個最複雜的難題。

2013年擔任烏克蘭總統的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拒絕簽署與歐盟達成的自由貿易協議,這項協議是做為烏克蘭加入歐盟的重要談判環節,因此引發國內親歐派強烈不滿,以首都基輔為中心的抗爭行動蔓延全國。

隔年2月,亞努科維奇在失控的局面中垮台,俄裔人口居多的克里米亞,對於親俄派失勢感到不滿,導致克里米亞議會請俄羅斯出兵「維護秩序」,最終演變為一場震驚世界的戰爭。

俄羅斯出兵克里米亞,有一項重要的戰略意義,就是同樣位在克里米亞半島上的烏克蘭直轄市塞凡堡(Sevastopol)。塞凡堡是俄羅斯黑海艦隊(Black Sea Fleet)的主要駐紮港口,每年俄羅斯需向烏克蘭支付一億美元的租金,加上此地是俄羅斯穩固地中海、巴爾幹半島、中東地區影響力的戰略要地,因此克里米亞半島能夠擺脫烏克蘭的統治,俄羅斯是最大受益者。

新仇舊恨一起來,克里米亞決定跟烏克蘭「離婚」

俄羅斯出兵一個月後,克里米亞與塞凡堡的議會,趁機通過「脫烏入俄」提案,於2014年3月16日一起舉行公投,兩地的公投題目都相同:

1.加入俄羅斯聯邦
2.留在烏克蘭並恢復1992年擴大自治權的《克里米亞憲法》

最終兩地選民都以超過96%的比例支持加入俄羅斯,克里米亞議會立即在公投隔天宣布和塞凡堡一起獨立、脫離烏克蘭,成立「克里米亞共和國」。

克里米亞在3月18日申請加入俄羅斯,俄羅斯國會和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於21日火速批准申請。至此離開「祖國」剛好一甲子的克里米亞,重回俄羅斯懷抱。

從議會宣布獨立到加入俄羅斯,克里米亞共和國實際上只獨立5天,而且獨立的原因,竟然是為了變成另一個國家的國土。

名義上,俄羅斯沒有強佔烏克蘭領土,而是克里米亞獨立後自願加入。烏克蘭和絕大多數西方國家主張公投無效,因《烏克蘭憲法》規定領土變更需全國公投,不是克里米亞說了算,亦拒絕承認其加入俄羅斯之舉。

無奈俄羅斯強力介入,烏克蘭與克里米亞這對貌合神離的夫妻,最後以「離婚」收場。

回歸「祖國」有更好嗎?做了選擇就別後悔

這場搞到出兵的區域衝突,追根究柢就是赫魯雪夫造成的結果。赫魯雪夫把克里米亞劃入烏克蘭的這項決定,為日後的民族衝突與矛盾埋下導火線,就連俄羅斯總統普亭,在克里米亞危機時也曾批評,都是赫魯雪夫造成「歷史的不公正」。

因為多數人講俄文、又是俄羅斯血統,且變成烏克蘭領土只是個「美麗的錯誤」,對克里米亞人來說,俄羅斯才是他們真正的「祖國」。

如今克里米亞半島上的居民,如願成為俄羅斯的一部分,日子是否變得更好呢?在公投滿一周年時,《德國之聲》曾報導克里米亞的改變,由於入俄不被美國認可,許多外商在經濟制裁下離開克里米亞,連鎖速食店、信用卡都不能再使用。

縱使生活不方便、面臨物價上漲,根據俄羅斯民調公司的調查,假如再公投一次,還是有九成的克里米亞居民會選擇加入俄羅斯。

雖然有專家質疑這份民調的真實性,但無論民調如何,加入俄羅斯是克里米亞自己的選擇,即使後悔也無力回天。

克里米亞歷史與獨立大事紀

  • 1430年:克里米亞脫離蒙古政權欽察汗國,自立為「克里米亞汗國」
  • 1478年:克里米亞汗國成為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附庸
  • 1654年:烏克蘭與俄羅斯簽訂《佩列亞斯拉夫爾條約》,兩國統一
  • 1783年:俄羅斯帝國併吞克里米亞,與烏克蘭同屬俄羅斯國土
  • 1944年:蘇聯領導人史達林流放克里米亞韃靼人,當地居民開始以俄羅斯人為主
  • 1954年: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慶祝俄烏統一300周年,將克里米亞送給烏克蘭
  • 1992年:克里米亞宣布獨立,在俄羅斯調停下改設自治共和國,主權仍屬烏克蘭
  • 2013年:烏克蘭親俄政府垮台,烏克蘭爆發大規模衝突
  • 2014年:克里米亞議會求援俄羅斯,並通過「脫烏入俄」公投案。3月16日公投通過、21日加入俄羅斯聯邦

克里米亞獨立公投指標:

  1. 經濟:經濟規模約為43億美元,與非洲獅子山共和國相當,不算經濟大國
  2. 自我認同:超過六成以上的俄裔人口,自認不屬於烏克蘭,想加入俄羅斯
  3. 他國承認:俄羅斯是最大的支持者,即便各國不承認,但克里米亞還是在獨立後,自願成為俄羅斯的一部分

核稿編輯:羊正鈺

專題下則文章:

科索沃——只花了53分鐘完成「漫長」獨立之路


最新發展:


就算公投也無法獨立?這些國際上尷尬的「台灣們」:

在你的心目中,我們的國家叫做台灣、中華民國,還是其他的名字?為了解決這樣的政治困境,其中一種方式,是透過「獨立公投」來解決。其實,世界上有不少用公投爭取獨立的國家,但他們有成功也有失敗,有的甚至被選民否決,更有的地方獨立是為了回到心目中的「祖國」。不過,這些「台灣們」各自有著不同的歷史脈絡,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公投通過了就代表獨立成功嗎?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