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90後衣服狂:小店「美之」賣死人衫?它是我的草根衣櫃

2017/08/03 ,

專訪

陳娉婷

photo credit: 陳娉婷 design: 黎家樂
陳娉婷

陳娉婷

現任關鍵評論網國際版編輯,從香港移居台灣生活,業餘沉溺於文學電影音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草根、混亂、不按章法,是Pika的穿衣風格,也是美芝的店舖特色,在fast fashion、連鎖店林立的石屎森林中維持其頹廢之美。

今年24歲的Pika,恍如一個從漫畫中跳出來的女孩。

她走在人潮鼎沸的旺角街頭,一身趣怪打扮使她的身影特別亮眼:束著一條翠綠色的頭巾,把星星、月亮和大陽都披戴身上,腳踏一雙黑白格的Vans鞋,下身穿了佈滿幾何圖形的垮檔褲,上身藍色和下身綠色的曖昧配搭,模糊了身體的界線。炎熱的夏夜中有微風掠過,一身絲質的衣料被吹得如波浪般擺動,與她清脆的大笑聲一同此彼落,看上去份外有喜感。

「為咗今日訪問,我成身都著左美之!不過對手套同頸鏈就係深水埗買嘅,哈哈。」這個妙齡女孩大踏步走近我,高聲笑說自己是花園街二手衣店「美之」的常客。這間二手衣店的貨源來歷不明,曾有人流傳它賣死人衫,或是中國黑心商人批發毒菌衫的「代理店」,卻也是文青尋找古著的聖地。

Pika說美芝已淪為「小眾中的mainstream」,是向文青販賣虛榮感的散貨場,但堅稱自己是「小眾中的小眾」,能穿出美之獨有的「垃圾之美」。「我有自己一套垃圾美學架。大眾覺得二手衫係垃圾,但我眼中佢地賤舊得好靚;文青貪圖美之懷舊、買來買去都係長裙、花裇衫,我就鐘意no rules,覺得美之以款式多取勝,可以搵到好多奇怪的衫。」

草根、混亂、不按章法,是Pika的穿衣風格,也是美之的店舖特色,在fast fashion、連鎖店林立的石屎森林中維持其頹廢之美。

IMG_3114
photo credit: 陳娉婷

IMG_3118
photo credit: 陳娉婷

美芝是窮人恩物

Pika家住石峽尾公屋,出身基層的她,是個貼地的鄰家女孩,平日只會幫襯小店,喜歡它們的「殘舊和草根」,對大型連鎖店或商場嗤之以鼻,稱之為「gentrification」(士紳化)的萬惡根源,其中最令她看不過眼的,是與創意、小店作對的fast fashion龍頭工業:

「ZARA先喺真正的垃圾,質地衰,款式又唔靚、cutting又差、又賣得貴,憑乜野啊?」她不解為何香港人對這些破壞環境、複製名牌款式的無良品牌趨之若鶩,願意花二、三百元購買一件與人撞款的衣服,然後覺得好抵。

在她眼中,真正的抵是二手衣店「美之」,最平的貨色只消5元,大多數長裙和上衣約20-30元,偶爾也有100多元的毛衣和外套,款式絕不重覆。採訪當天,Pika按捺不住心癮瘋狂掃貨,買了5件外套和長褲,才花了300元。「美之的衫質料也不太好,但勝在夠平,令我感覺價錢和質料成正比。它賣真正affordable的靚嘢。」

她又自言個性「奇怪」,平日不擅長與陌生人交談,但若是美之或深水埗小店的店員與她攀談,總會感到出奇地自然和舒服。當天Pika在美之遇到許久不見的店員,侃侃談起工作的辛酸、對玉器和鑽石的研究,兩人一見面便說個不停:「佢地好好人,會講自己的仔女,問你話點解咁耐無來,好自然就傾開計,覺得好有人情味。」

別小看美之的店員都是上了年紀的中年師奶,他們對時裝相當考究,與正職是幫名牌拍攝時裝硬照的Pika非常投契,由燈光調較、相片風格,談到找model影相,一聽便知道兩人都是時裝業的「行內人」。

IMG_3058
photo credit: 陳娉婷
Pika易被一切平民化的「美」吸引,例如美芝的店員均是上了年紀的中年婦女,她卻能觀察到其另類之美,指某位店員貌似Kate Moss、又說另一位店員的眼珠是琥珀色的,把一句又一句的「好美、好美」掛在口邊。
IMG_3044
photo credit: 陳娉婷photo credit: 陳娉婷

混亂、即興的尋寶天地

與Pika一同遊美之,第一個感覺是擠迫和混濁,衣服排山倒海地堆在你眼前,還有一大陣舊衣的怪味迎面而來。記者留在店內約半小時已鼻敏感發作,但Pika挑衣卻依然起勁:「其實我次次來個鼻都好痕,但我都會行足3個鐘,只為找到心頭好。」買二手衫的秘訣是耐性和恆心,這方面Pika自認無人能及;她最高峰的購衣時期是大學生涯,修讀時裝及紡織系的她,上課時讀時裝銷售理論,下課如實地考察般閒逛二手衣店,幾乎每天都拜訪美之一次,「每次都掃走幾件,留幾粒鐘,兼職賺嘅錢就係咁洗晒。」

IMG_3052
photo credit: 陳娉婷

問她每次行足3小時雙腳不會發酸嗎?她爽快答道:「唔會架,與店員傾下計、試下衫,時間好快過。」Pika最喜歡美之自由的環境,它沒有為顧客而設的fitting room,遇到心頭好大可隨便笠上身試穿,也沒有白鴿眼的店員埋怨你在這裡「混吉」。她又笑言另一家座落在深水埗的「社區二手店」更有趣,開舖時店員會如「倒水」般倒出一堆二手衣,Pika每次都要與一眾師奶瘋狂搶貨。「我鍾意呢種即興的感覺,唔係只係買衫,要去尋寶,覺得好刺激、好好玩。」

有些人怕二手衫不乾淨、來歷不明,甚至流傳美芝「賣死人衫」,Pika卻看得開明,戀衣成痴的她發揮大無畏精神:「死人都係人者,最緊要啲衫靚」;她亦不諱言有時會在舊衣的口袋中找到「唔知幾多年前嘅車票」,反倒覺得有趣,好像與上一手的主人產生某種聯繫。「仲有,我覺得啲衫被遺棄、無人要好可憐、好浪費,如果搵到個更加鍾意佢嘅主人,咁唔係仲好咩?」

IMG_3085
photo credit: 陳娉婷

逛美之tips:不要被「文青風格」框死

近年復古風潮盛行,除了外傭、師奶等基層顧客外,美之逐漸多了一批新客:追求衣服有懷舊及蘼爛感的「文青」或hipsters一族。Pika樂見多了人接受二手衫,卻不滿大家把美芝套上定型,爭相購買類似風格的衣服,作出一成不變的配搭。

「我覺得大家都好play safe。一定係花恤衫襯plain既bottom、T-恤配碎花長裙,so boring!我鐘意no rules,挑戰衣服既定的配搭,例如不只著三隻色、試下撞色。還有,accessories才是重點!大家到美芝只會買長裙、恤衫,忘了還有包包、頸巾等選擇。其實你著得幾plain都好,加頂帽、加對耳環已經有好大分別。」

IMG_3099-min
photo credit: 陳娉婷
Pika喜歡擺出醜陋的表情,相信也是其「垃圾美學」的一部分。

Pika指相比其他二手衣店,美之以數量多、價格低取勝,且沒有框死既定的風格,衣服也沒有經過嚴謹的分類,只草草地分為恤衫、長裙、毛衣幾類,客人不應劃地自限,專挑幾款衣服來買,忽略了一些罕有但搞怪的款式。「我自己就最怕悶,鍾意多啲花紋、五顏六色的衫,甚至不怕撞色,穿出與別不同的風格。」

Pika的穿衣風格大膽且玩世不恭,自詡一身打扮為「落難丐幫貴婦look」,常被旁人標籤為「畸呢」,她卻認為只是自己走得太前,大眾未能跟上過於前衛眼光。「哈哈!我嘅潮流係快人幾拍架,所以大家都覺得我樣衰囉。我阿媽成人話我啲嘢老土,但其實我係走喺潮流嘅側邊。」Pika沾沾自喜地說,她中一已會roll牛仔褲腳、中六時已穿登山鞋上學,當年這些打扮被視為怪誕,「如今不就是潮流嗎?」訪問當天,她一身披星戴月的打扮就不時被途人誤認為大陸人,但她對自己的品味非常篤定,「我已經唔喺潮流到啦,I make the trend!哈哈!」

IMG_3125
photo credit: 陳娉婷

買美之買到「創業」

自中四認識美之至今,Pika家中收藏的二手衣服已過千件,近年她想變賣其中一部分給網友,開了間網上N手衣店「The Exploding Daisies」,把美之的二手衫精心挑選再轉賣,自言是「買美之買到創業」。

可是,Pika的店舖介紹是「垃圾美學 Trash Aesthetics」,把貨品冠以垃圾之名,在商業角度看來無疑是「倒米」,她卻強調這是誠實,也反映了自己如何看待「衣物」及「美麗」等事情。「美之的衫本來已有人話係垃圾,再經過N種的轉讓,很難不被人厭棄,但我就是從中挑選到款式特別、有趣的時尚服飾,讓人對N手衫產生新的看法,垃圾也可以循環再著、也可以好靚。」

她又指,自己沒有一般IG shop的成規,例如一定要找漂亮可愛的model來拍服裝照,或是要把貨物陳設等整齊光鮮,她想還原美之的凌亂之美,拍攝的服裝宣傳照都以奇怪、詭異見稱,客人常會見到model載上面具、擺出無厘頭的動作展示身上的服飾,Pika說這都是她自己的一套審美觀:不以model的樣貌來嘩眾取寵,叫客人要留意衣服的細節,也希望他們改變主流整潔、光鮮、高檔就是「美」的價值觀,「有啲人見到可能覺得好核突、好垃圾,但這就是我的aesthetics,也是二手衫最樸素的真貌。」

後記:還一條生路給小店及小販

身分由顧客變成店主後,Pika親嚐了小店的營業之苦,The Exploding Daisies的銷情一直不佳,在葵芳的實體舖亦已宣告倒閉,也試過擺路邊檔時被警察以「小販行為」的罪名趕走,令她感到在香港開創小店不是易事。

然而,Pika認為小店、小販始終是一個舊區的靈魂,不應在社區的重建或士紳化下被淘汰:「我住深水埗,覺得當地gentrifaction好嚴重,引入好多高級咖啡店、搞周末市集,呢啲地方都不是深水埗街坊會去的,太貴了。我地無錢囉,會幫襯的都是從其他區過來的人,覺得去深水埗好hipster,影相打卡呃like。」Pika說,政府應多捍衛小店的生存空間,像美之這一類的二手店或夜冷店,雖然它們的外觀殘舊,卻是許多基層街坊購買日常貨品、或是尋找草根小確幸的彈丸之地。

核稿編輯:周雪君



小店風景,和流連忘返的人:

這年頭,許多小店紛紛結業,港人總會搶著排隊湊熱鬧,只為趕及在落閘前懷緬一番。但一轉眼,他們又打回原形,以便利及舒適之名,光顧大型連鎖商店,買血汗工廠所製的恤衫、吃貴價的領展蔬果、喝不公平貿易咖啡。然而,在高牆的對岸,有一批獨立小店正在掙扎求存;它們以最低的成本經營,外觀或許稱不上精緻,有些更是隱身小巷的夜冷店,卻實在地改變了我們日常街道的風景,為消費者提供多元的選擇。關鍵評論網採訪了幾間本地小店,希望能喚醒讀者對它們的關注,並看見進駐這些小店的身影,是如何被連結起來的。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