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在印尼江湖中練功的台灣女子:原本說好在印尼「只待一年」,結果轉眼就是十多年

2018/11/30 ,

評論

吳象元

Photo Credit:賴珩佳提供
吳象元

吳象元

從彌爾頓到中國研究,從台北到西雅圖,著迷學術的理性批判,卻更長停留在書寫行走於書本、咖啡和城市的小故事。現任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編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希望他們維繫一份對台灣的感情,因此常分享很多關於台灣的人事物,也曾想把他們教成台灣人,但後來發現這只是我的想像,因為最多也只有一半,畢竟印尼是他們成長的地方,他們的連結也在這。」

十多年前,一位台灣女孩在美國唸書時,結識了來自印尼華人家庭的第三代,兩人相識、相戀,最後在印尼成婚,為協助家族開創新事業,婚後原只預期在印尼住上一年,結果一待就是16年,這名台灣女孩從不會印尼文,到能用印尼文侃侃而談,如今除了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也在印尼展開自己的事業。

這是賴珩佳的親身經歷,而她也在2017年寫下《那些你未必知道的印尼》一書,除了記錄這段人生點滴,也帶領讀者了解印尼的真實面貌。

「當時是跟先生在美國讀研究所時認識,交往兩年後先生就被叫回印尼。」賴珩佳的先生國小二年級就到新加坡唸書,隨後赴美讀大學 ,交往時還曾表示「絕不會回印尼」,「公公那時說,因為先生是長子,希望能在印尼辦個婚禮,後來因新設了公司,又表示希望先生能協助公司上軌道,再『看我們想去哪就去哪』。」

當時賴珩佳的父母對此安排很是擔心 但年輕氣盛的她不作多想,覺得「反正才一年,看看世界也不錯」,而隨著公司越趨穩定,生意日漸興隆,轉眼便是16年過去,原本只是「過客」,沒想到就此「落地生根」。

身為一個印尼華人媳婦,印尼文從頭學起

初來乍到,對賴珩佳而言,最不適應的是身為「長媳」的身份。

先生的祖父當年從中國福建來到印尼,做拉黃包車的工作,且繼續將華人傳統傳承下去。先生上有三個姊姊,下有一個弟弟,從小就被教導要禮讓姊姊,也要照顧弟弟,多年前印尼經濟不穩,有謠言說社會會再發生暴動,當時公公幫整個大家庭都訂了飛新加坡的機票,卻沒有訂先生和她與孩子的機票,理由是「長子就該固守家業」,這對當時的賴珩佳造成滿大撞擊。

「和台灣相較,印尼華人家庭非常傳統,台灣現在都比較尊重孩子的選擇,但到我先生這代仍是以大家庭為主,長子長媳都是要負很大的責任。我則是來自一個小家庭,家裡就是爸媽和弟弟,這裡都是大家族一起行動,也常聚會,在雅加達週末出去吃飯,你會發現多是整個家族為單位。」

由於人生地不熟,語言也不通,賴珩佳的印尼新生活並不開懷,她憶起一次要搭機回台,當時雅加達淹大水,往機場路上嚴重塞車,原本半小時的車程竟然花了6小時才到機場,她表示當時心情低到谷底,真想「一去不回」。

8g0uh7ur2e8kmjgajtfksj4d6b6148
Photo Credit:basibanget CC BY 2.0
車水馬龍的雅加達市區

而除了華人家庭的傳統在印尼「根深蒂固」,另一個挑戰則是「語言」。

從一下飛機開始,賴珩佳就驚覺一切都是「印尼文」,「那時只有想工作能不能請調,竟然沒想過印尼人是講印尼文,以為英語可以通」,而公婆家也是中文夾雜印尼文,只好從硬著頭皮從頭學起。

「學習印尼語就是多聽、多講,去了第一個月我就開始亂講,開始跟同事不斷練習,所以前三個月進步神速;同事起初都覺得我印尼文很好,這是因為我會特別背一些單字,但私底下跟他們吃飯,有時同事還是會替我翻譯,後來我就跟他們說不用翻譯,我得自己習慣。」

image2
Photo Credit:賴珩佳提供
賴珩佳(中著白色洋裝)與公司同事

一位台灣太太的經歷,改變了她的心境

「剛到印尼有點排斥,尤其知道要住下來,內心非常低落,前10年都沒辦法真正愉快起來,後來改變我的,是一個70幾歲的台灣太太。這位太太也是嫁到印尼,她長期心情低落,一次來我們家做客,兩個小時就嘆氣了將近半小時,且花很多時間跟我抱怨;當時我就跟自己說,一定要開始用不同心情去面對。」

她開始放下那來自大家族的壓力,和對印尼大環境的負面情緒,也開始在印尼展開自己的事業生涯。

「我原本在JPMorgan工作,當時請公司幫忙轉調到印尼分部,但雅加達分部當年的薪水只有台北的四分之一,後來就決定另尋他路,接下一份金融咨詢的職位,去了後很開心,中英文都用得上,與同事則大都用印尼文溝通。」

在印尼,即便是外商公司,和台灣相較之下工作氣氛都較為輕鬆,同事們也不太互相競爭,尤其是專案工作,大概4點左右許多同事就準備下班,沒有加班文化。展開印尼上班族生活後,賴珩佳又接著面臨懷孕、育兒的人生新階段,「我的個性比較放不下,要給印尼保姆帶也不是很放心,而在公公提議、先生鼓勵下,我就回到家族公司,這樣時間上比較彈性。」就這樣,賴珩佳開始進入家族的鋼鐵公司任職,公司後又發展房地產,專案包括飯店、辦公大樓,而如今她已是公司的執行董事。

image1
Photo Credit:賴珩佳提供
賴珩佳(右)與公司同事合影

吸引全世界的人才,印尼的優勢為何?

賴珩佳曾在文章在印尼工作生活,你要習慣「慢慢來,慢慢來,安全就好」寫道,印尼有句Google翻譯也無法直譯的話語:「Alon Alon Asal Kelakon」,意思是「慢慢來,慢慢來,只要安全就好了」。雖然印尼的「慢步調」讓賴珩佳花了些時間適應,不過她也表示,如此的「慢文化」,竟也成了吸引全球人才來此的原因之一。

「雅加達之所以受歡迎,一個是印尼有龐大的內需市場,另個則是印尼的異國文化。她是全球最大的穆斯林國家,最近許多韓星來印尼,都會在社群媒體上分享當地看到的有趣景象,另外許多來這工作的外派人士,工作一陣子生活都變得比較平衡,因為不加班、步調慢。」

如今,印尼因著廣大市場,成為創業或企業紛紛駐地的希望之地,上個月,全球網購龍頭亞馬遜(Amazon.com Inc.)更表示要投資14億印尼盾,將雲端運算服務( Amazon Web Services,AWS)引進,此外賴珩佳也提到,光是雅加達就有20個高爾夫球場,平日價格只有台灣的一半,這些種種原因,都讓許多日韓外派想繼續留下。

image6
Photo Credit:賴珩佳提供
賴珩佳應台灣赴印尼經濟參訪團(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與中印尼文化經濟協會)之邀,在雅加達的演講照。

融入印尼後,「願下一代的眼光與世界更開闊」

印尼是個以穆斯林為多數的國家,所到之處都是清真寺,每時段都可聽見用擴音器念經的聲音,這讓賴珩佳到印尼頭幾年都無法睡個好覺,不過如今她已習慣在這樣的環境中睡去,而在與公司同事、學校家長打交道時,也慢慢理出一套交往模式。

「有些台灣朋友看我,會覺得我完全融入,若碰到新的印尼華人朋友,也不會特別覺得我有什麼不同,在充斥俚語的學校家長群組裡,我還是唯一一個非當地人;大家聚集在一起,我會讓自己看起來特別融入,例如擁抱後要貼臉,我都行禮如儀。一開始不太習慣這樣打招呼的方式,但若不這樣做,別人會跟你有隔閡。」

往返台灣和印尼之間,相較於十多年前母親因擔憂她遠嫁異國流了一星期的眼淚,如今台灣對印尼的理解是否還有待加強呢?「我覺得最值得了解的還是文化,印尼有非常悠久的歷史,300多個種族,有非常多元豐富的歷史背景,但我覺得台灣最近已做得很好,尤其是穆斯林文化的推廣,在人道、教育等議題上,台灣人對印尼的友好程度與認識,甚或已超過新加坡人對印尼的理解。」

對於當前,賴珩佳表示會從自己可做的範圍著手,例如在印尼的人際關係網路間、任職的集團公司內,多分享台灣相關的訊息,並且「把自己做好,因為我以身為台灣人為榮,也很希望台灣能以我為榮」,賴珩佳許多在印尼當地的朋友,都表示是因為認識她,而想到台灣去看看,也有許多朋友真的將假期安排至台灣做家族或公司旅遊。而今年龍目島地震巴路市海嘯發生後,賴珩佳也在公司發起募款活動,希望帶來正面影響,先前她與印尼最大女性雜誌Femina總編會面,才知他們對台灣所知甚少,遂趁機推廣台灣的醫療成就。

雖然賴珩佳在工作或私領域上對印尼已是熟門熟路,但心中念茲在茲的仍是台灣,直到有了兩個孩子,成為母親的她,對此又有了新的體悟。

「我一年帶孩子回去兩次,台灣對他們而言就是母親的祖國、故鄉。我希望他們維繫一份對台灣的感情,因此常分享很多關於台灣的人事物,也曾想把他們教成台灣人,但後來發現這只是我的想像,因為最多也只有一半,畢竟印尼是他們成長的地方,他們的連結也在這。這是我後來才想通的,也就放了自己一馬。

我有個在印尼生活了20年的台灣朋友,她也是經常帶孩子返台,孩子後來到台灣讀大學。有次我跟這個孩子聊天,問她會想念印尼嗎?她說非常想念!尤其是印尼傳統的雞肉麵。但因為了解媽媽心中排斥印尼,所以她從來不敢在媽媽面前展露對印尼的情感。那次的談話給我很多撞擊。」

賴珩佳繼續說道:「 這次印尼身為亞運主辦國,我就帶孩子們去幫台灣運動員加油,而孩子也因亞運舉辦得很成功,對印尼感到驕傲。我覺得這樣就很好。」

相關評論:

核稿編輯:李牧宜


專題下則文章:

印尼工作八問:泗水在哪裡?交通是遲到的好藉口?印尼人個性溫和?



東南亞機會哪裡找:為什麼是印尼?:

她是東南亞土地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是名列在「薄荷四國」之中的閃亮之星。因著地理位置、市場廣大、中產階級興起等優勢,印尼正吸引更多投資人、創業者、企業,或以個人身份赴印尼工作、生活,面對這「兵家必爭」的印尼戰國時代,關鍵評論網東南亞推出專題「為什麼是印尼?」內容分為四個部分:印尼知多少、啟程千島之國、印尼商情、他們的印尼故事,提供想挑戰「千島之國」的讀者一部豐富的參考攻略。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