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恐懼需要被重視,才有可能被解決。大至社會,小至個人,唯有正視恐懼面貌,理解根源,才能瓦解陌生感、進而將徬徨的「未知」翻轉成篤定的「未來」。恐懼之後,希望重生。
文:高偉豪(公視策展小組)
關於恐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可說上一段獨家的版本。它千變萬化,卻又異曲同工。
恐懼是種情緒、是自然反應、是人性誠實的一隅、是生存的本能反射。恐懼不討喜,它像是深不見底的溝壑,彷彿無形無體的幽靈,有如神秘詭譎的黑洞,磁吸了跨步向前的勇氣、啃食放手一搏的信心。因為畏懼,所以委靡。因為驚恐,所以保守。
但,恐懼卻又是啟動生存意志的關鍵密碼。從恐懼出發,迸發趨吉避凶的潛能。從恐懼出發,人類產生心安的渴望。從恐懼的經驗學習,人類開始找到自處之道,開始把恐懼看作一個「咖」,開始認真對待,逼使自己遠離恐懼。改變,就這樣開始了。
是的,我們懼怕恐懼,但我們仰賴著恐懼。它是神祕的矛盾修辭(oxymoron),既挑釁,也挑逗。你本能試著逃脫,試著遺忘,卻沒來由開始想念,甚至開始擁抱。
擁抱恐懼
2016年世界公視大展精選(Best of INPUT),從各國公視80部影像作品中精挑9部,從劇情片、紀錄片到動畫短片。儘管各片屬性相異、題材繽紛,但「恐懼」卻是貫串所有片單的關鍵字。
2016走到月曆的倒數兩頁,回頭一看,恐懼仍充斥在每一節時間刻度上。全球恐怖攻擊方興未艾,此起彼落。極端的瘋狂,持續將人類推進生存恐懼的深淵。ISIS誓言打倒異族、讓異教之地血流成河;伊拉克、敘利亞的大半土地成了伊斯蘭國禁臠;中東難民在恐懼中逃離家園,一路向北。
他們心目中的夢土歐洲,卻也在槍林彈雨的恐怖威脅中,慢慢築起恐懼之牆,盼用選票將難民隔絕於外;英國於是甩頭猛然脫歐;德國鐵娘子梅克爾開始因難民問題品嚐苦澀的選舉結果,極右派在法國、比利時等地開始孕育茁壯。這一切的根源,出自於恐懼。
大西洋另一端,同樣遭到恐懼襲擊。今年6月,美國奧蘭多同志夜店,遭到槍手以自動步槍大規模掃射,49人死亡,50多人重傷,成為美國史上最嚴重的槍擊事件,不寒而慄的恐懼蔓延開來。除了槍手染上伊斯蘭國色彩而令人驚恐外,恐同(homophobia),也是籠罩在這起悲劇之上的巨大烏雲。
美國最高法院才剛於去年(2015年)做出歷史性判決,同性婚姻合法撥雲見日。但分歧的社會結構、鄉村都會的巨大價值落差、宗教信仰的雲泥之別,都讓LGBT族群眼前尚非一片坦途。對照本屆台灣金鐘獎得主一番「同性戀造成人類滅絕」的發言,都顯示無論東西方社會中,仍存在對同性愛情與多元成家的恐懼感,同志們仍得使出洪荒之力,爭取自身幸福。
此外,在一陣席捲全球的驚呼聲中,川普當選第45屆美國總統。競選期間,他出言不遜、砲火四射,歧視性、辱罵式的言論掃遍各方,族繁不及備載。評論主要競選對手希拉蕊,他說:「如果希拉蕊都無法滿足她老公,她憑什麼覺得她能滿足美國人民?」; 評歐巴馬,他說:「他是ISIS創辦人」; 評穆斯林,他說:「伊斯蘭律法授權殘暴行事,包括謀殺非信徒,砍頭,以及其他更不可思議的行動,這些行動對美國人構成威脅。」; 評墨西哥人,他說:「墨西哥都不是送最好的人來美國,來的不是毒蟲、犯罪者、就是強暴犯」。紐約時報選前還曾將他的羞辱言論整理,林林總總塞了報紙兩張版面。但,仇恨言論,證明是有感染力的。

這類言論,簡言之,就是販賣恐懼。仇外(xenophobia)、恐同(homophobia),反移民、反自由貿易、反同性婚姻,恐懼感十足,從英國脫歐、美選結果等結果論,都顯示出恐懼的潛力市場。
無論如何,恐懼通常源自於陌生、未知,原有價值被「顛覆」,可能使既得利益者產生被迫走出舒適圈的驚恐。這種驚恐讓許多人裹足不前,期望保守現狀。但,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恐懼需要被重視,才有可能被解決。大至社會,小至個人,唯有正視恐懼面貌,理解根源,才能瓦解陌生感、進而將徬徨的「未知」翻轉成篤定的「未來」。恐懼之後,希望重生。
2016年世界公視大展精選,要帶領觀眾一起凝視當代社會中,恐懼的多元樣貌。
有些問題實在想了就令人心煩。但,《手機不設防》(Addicted to My Phone)、《謊言拍立得》(All Lies or What? When News Become a Weapon)、《恐怖份子在我家》(Under the Radar),都要帶你逼視數位時代,那個龐大到難以看清的某種資訊有機體,我們一起端詳它可能的模樣,以及如何可以抵擋這股可能被吞噬的力量,尤其如果雲端裡看不見的手,非商業巨擘即國家政府。戰勝恐懼,就從擁抱恐懼開始。
學著擁抱恐懼的,也包括美國紀錄片《摯愛男行》(Limited Partnership)裡的主角之一Tony。他與同性伴侶勇敢的在那個遠比當前還要禁忌許多的年代擁抱彼此,也註冊結婚。從此,他們無懼地走在荊棘的愛情道路上。片中他自陳:雖然害怕,但我拒絕活在恐懼裡。改變,就是在這個電光火石間出現。再一次,我們看到恐懼之後,希望重生。
巨變一瞬間
明天過後,會是什麼樣子?未知令人恐懼,但也可能充滿希望。有句話說:「無常比明天先到」。哪天如果不小心踩上生死瞬間的那顆地雷,究竟要怎麼面對明天?或者是否還有明天?
「巨變一瞬間」要帶你感受的,就是這種無力的恐懼,也是最本質的生死哲學。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因兩顆被投擲在廣島與長崎的原子彈,畫下句點。蕈狀雲產生的輻射波,卻也瞬間讓許多生命畫下句點。逃過生死劫的人,要如何解讀瞬間的灰飛煙滅?要怎麼理解下一秒人事已非、景物也非的道理?要怎麼在餘悸中度過明天之後的明天?恐懼陰影,《原爆過後》(Beneath the Mushroom Cloud),才要上場。洪荒創痛,令人不忍正視。但是,忍痛擁抱,才能釋放禁錮靈魂。柳暗花明,希望重生。
美國總統小羅斯福在第一任總統就職演說中的金句:
我們唯一要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
the only thing we need to fear is fear itself
儘管他並非經典名句的原創者。但,這一句話,在當時那個經濟大蕭條過後、世局紛亂、戰爭蠢動的年代,令人為之振奮,激發希望士氣。「恐懼」,無疑,依舊擔綱起這個句子的重要戲份,既充當主詞,也踩上受詞(不是受害者)的位置。僅僅幾個字,催生出負負得正的強大力量。
恐懼,除激發能量,也成為文學土壤不可或缺的養分。美國名詩人愛蜜莉.迪金生(Emily Dickinson)也曾在詩作裡貼切地描述「恐懼」:
當我恐懼某件事,它反而會到來,
但來的時候已顯得不那麼可怕,
因為對它的恐懼已經太久,
它已幾乎成了我的親密愛人。While I was fearing it, it came,
But came with less fear,
Because that fearing it so long,
Had almost made it dear.
是的,我們總是要學著擁抱恐懼這個親密愛人。面對它,接受它,擁抱它,才能告別它。2016年尾,一起正面對決深層恐懼,釋放靈魂,戰勝負能量。
影展資訊
名稱:2016世界公視大展精選
時間:2016/11/25-11/27(高雄場);12/16-12/18(台北場)
地點:高雄市立圖書總館、台北市中油國光會議廳
詳情請點擊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楊之瑜
專題下則文章:
【擁抱恐懼】原爆過後,要留給下一代什麼環境?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