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這個人人識字且充滿資訊的時代,我們有那麼多知識、理論與哲學的資源,有那麼多機會思考,「反映作者性格」的內容,肯定不只有私我的情感抒發,也包括研究理論或哲學的個人收穫。
Hi,我是「知性散文特快車」的專欄作者修慧。接下來六個月,我將每個月在《關鍵評論網》刊登一篇文章,向大家「安麗」讓我深深著迷的一種文學類型——知性散文。
在文學研究界,不一定所有人都熟悉「知性散文」這個詞,甚至連「散文」的定義都充滿爭議,所以在專欄開始前,容我先講個古,談談我心目中的知性散文是什麼,為什麼這次會介紹很多「看起來不像散文」的作品,我也將談談,用「散文」的角度來看這些作品有什麼意義?
100個人有101種說法,怎麼定義散文?
散文的定義,一直以來眾說紛紜,100個人有101種說法。這裡我想借用生物家林奈的「二名法」,試著用「散文屬於什麼」和「散文長什麼樣」來回答這個要命的問題,試著找出一些端倪。
在「散文屬於什麼」的方面,可以談談散文的祖先是誰。接受傳統中國文學教育的人都會知道,現代散文承襲中國「晚明小品」的傳統。
白話文運動時期,許多文學家每天都在焦慮「中國要亡了」,覺得西方的東西什麼都好,文學也應該學學西方,於是引進了西方的Essay。他們意外發現,Essay跟「晚明小品」有點像,都強調「獨抒性靈」(抒發作者性情),當時許多人想,如果我們寫散文,就能既學到外國的思想,又能保存既有文化,於是開始大寫特寫。當時寫的這些「小品散文」就成為現代散文的前身。
知道散文屬於哪類、祖先是誰後,我們可以來看看「散文長什麼樣」。在「發明」散文時,文學家只知道,散文最好像晚明小品、像Essay一樣「抒發作者性情」,但怎麼抒發、抒發什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有人認為要「著眼日常小事」才能符合「晚明小品」的特質;有人認為散文要有「澀味」;有人說散文「不可以過度雕刻」;胡適大大則說,小品散文得要「用平淡的話語,包藏著深刻的意味」;散文大家周作人則說散文最好「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調」。
如果以上這些敘述看起來很像天書,不要擔心那不是你的問題,因為「散文該長什麼樣」正是散文定義的真正難處,可能連現代的學者都很難搞懂這些特質到底意指什麼。
過去對散文的定義已經很不明確,而當我們放眼當下,當代台灣人對散文的想像,又隨著大考命題作文、國文課本、文學獎,甚至社群媒體貼文的內容而不斷改變。
最終,多數的散文研究者,只能以散文「不是什麼」來定義散文「是什麼」。1950年代出生、台灣重要的散文研究者鄭明娳就提到:「現代散文經常處於一種殘留的文類。也就是,把小說、詩、戲劇等各種已具備完整要件的文類剔除之後,餘下來的文學作品便總稱散文。」
雖然研究者只能以「不是」來定義「是」,但鄭明娳也說,正因為散文是一種「XXX之外」的文類,所以散文非常開闊,有機會乘載各種的思想與情感。
我想,邊界模糊雖然是散文令人頭痛之處,但邊界模糊所帶來的開闊視野,也正是散文的迷人之處。因此,在這系列專欄中,我也想用最寬泛的角度定義散文,只要符合以下三個條件,我就有可能收錄它(這應該也是大多數文學研究者都沒有異議的基本條件):
- 非虛構書寫。
- 形式上不是詩、不是戲劇,也不是小說的那些散行文字。
- 好看。也就是說,作者透過技巧、修辭等,將單純的「文字」提升為「文學」。
因此,「知性散文特快車」專欄介紹的內容,可能包含一般被歸類在哲學書、報導文學的作品,甚至也可能擷取具有美感的臉書貼文、演講文稿,但只要這些文章夠美、非虛構,且有著知性上的意義,這次的專欄就不會放過他們!
散文不是要抒情嗎,知性是三小?
處理完要命的(我心目中的)散文定義,接下來談談「知性」。
剛剛說過,五四運動時期,文學家非常焦慮,發現了長得很像「晚明小品」的西方Essay後像抓到救命稻草,於是開始試著寫「獨抒性靈」的小品散文。
而「獨抒性靈」翻成白話文,大概就是「抒發作者性情」的意思。而要「反映作者個人性格」最簡便、最容易方法,就是記述私我的事情、抒發個人情感。
因此,有些人認為「正統的散文」必須「抒情」,也因此,國高中課本中的現當代散文,大多數都是抒情散文(例如朱自清與他撿橘子的爸爸),大考作文班也都會教你寫爸爸寫媽媽,必要的時候還得死奶奶死爺爺。
對我來說,抒情確實是散文中很重要的重要的「流派」,但並不是唯一。「抒發個人情感」也只是新手在「學寫散文」的過程中,最容易的方法而已。
在這個人人識字且充滿資訊的時代,我們有那麼多知識、理論與哲學的資源,有那麼多機會思考,「反映作者性格」的內容,肯定不只有私我的情感抒發,也包括研究理論或哲學的個人收穫。
三年前,我進入文學研究所就後,就發現散文有一種別於抒情的樣態,這些作品往往能讓我更了解他人思考的方式、處世的態度,帶給我的收穫不亞於抒情散文。
目前,我歸納出來,能激發我思考的知性散文,大約不脫以下這三類。這次的專欄,也將以有這三種特色的散文為主:
- 有哲學,例如美國思想家蘇珊・桑塔格《疾病的隱喻》對癌症的文化進行評論。
- 有知識,例如吳明益《浮光》談到攝影史。
- 有理論,例如柯裕棻《青春無法歸類》提到衣裝與女性主義的關係。
我知道,裡面有些書大家可能更常在社會學、哲學、文化研究遇到它們,但在閱讀時我發現,這些書除了給我知識,同樣能帶來文字的美,因此,它們可能既屬於別的學科,也屬於文學。
這次的專欄,我們將有機會透過文學的視角來看看這些「看起來不像散文」作品,一起探討知識、理論或哲學,如何與文學的美感結合。
「知性散文特快車」會開去哪?
在這系列的知性散文之旅中,我將帶大家遊歷六個主題,分別是「城市」、「自然」、「攝影」、「疾病」、「社運」、「論文學/論藝術」。
每個主題,都將介紹至少一篇華文散文,與一篇外文散文。例如在「城市」主題中,我們或許會介紹小說家黃麗群眼中的日本金澤,同時分析美國散文作者蘿倫.艾爾金(Lauren Elkin)的《漫遊女子》,一起討論她們如何將國際大城的歷史與自己居住、旅遊的經驗結合。
經過六個月的推坑,未來,希望讀過這系列專欄的人,也都跟我一樣,了解知性散文魅力,理解散文雖然定義模糊,但也因此充滿可能性,而在廣闊的散文世界裡,有一種別於抒情的樣態,同樣令人流連忘返。
參考資料
- 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市:三民,2009)
-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碩士班,吳明益「散文創作」課程
-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碩士班,黃宗潔「現代華文散文」課程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