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知性散文特快車

【知性散文特快車】導言:散文不是要「抒發作者性情」嗎,知什麼性啊?

2023/04/02 ,

評論

李修慧

李修慧

李修慧

畢業於台大中文系,曾任關鍵評論網記者,專長原住民、性別議題,目前就讀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碩士班。曾獲鍾肇政文學獎小說獎、新北市文學獎、後山文學獎新詩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這個人人識字且充滿資訊的時代,我們有那麼多知識、理論與哲學的資源,有那麼多機會思考,「反映作者性格」的內容,肯定不只有私我的情感抒發,也包括研究理論或哲學的個人收穫。

Hi,我是「知性散文特快車」的專欄作者修慧。接下來六個月,我將每個月在《關鍵評論網》刊登一篇文章,向大家「安麗」讓我深深著迷的一種文學類型——知性散文。

在文學研究界,不一定所有人都熟悉「知性散文」這個詞,甚至連「散文」的定義都充滿爭議,所以在專欄開始前,容我先講個古,談談我心目中的知性散文是什麼,為什麼這次會介紹很多「看起來不像散文」的作品,我也將談談,用「散文」的角度來看這些作品有什麼意義?

100個人有101種說法,怎麼定義散文?

散文的定義,一直以來眾說紛紜,100個人有101種說法。這裡我想借用生物家林奈的「二名法」,試著用「散文屬於什麼」和「散文長什麼樣」來回答這個要命的問題,試著找出一些端倪。

在「散文屬於什麼」的方面,可以談談散文的祖先是誰。接受傳統中國文學教育的人都會知道,現代散文承襲中國「晚明小品」的傳統。

白話文運動時期,許多文學家每天都在焦慮「中國要亡了」,覺得西方的東西什麼都好,文學也應該學學西方,於是引進了西方的Essay。他們意外發現,Essay跟「晚明小品」有點像,都強調「獨抒性靈」(抒發作者性情),當時許多人想,如果我們寫散文,就能既學到外國的思想,又能保存既有文化,於是開始大寫特寫。當時寫的這些「小品散文」就成為現代散文的前身。

知道散文屬於哪類、祖先是誰後,我們可以來看看「散文長什麼樣」。在「發明」散文時,文學家只知道,散文最好像晚明小品、像Essay一樣「抒發作者性情」,但怎麼抒發、抒發什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有人認為要「著眼日常小事」才能符合「晚明小品」的特質;有人認為散文要有「澀味」;有人說散文「不可以過度雕刻」;胡適大大則說,小品散文得要「用平淡的話語,包藏著深刻的意味」;散文大家周作人則說散文最好「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調」。

如果以上這些敘述看起來很像天書,不要擔心那不是你的問題,因為「散文該長什麼樣」正是散文定義的真正難處,可能連現代的學者都很難搞懂這些特質到底意指什麼。

過去對散文的定義已經很不明確,而當我們放眼當下,當代台灣人對散文的想像,又隨著大考命題作文、國文課本、文學獎,甚至社群媒體貼文的內容而不斷改變。

最終,多數的散文研究者,只能以散文「不是什麼」來定義散文「是什麼」。1950年代出生、台灣重要的散文研究者鄭明娳就提到:「現代散文經常處於一種殘留的文類。也就是,把小說、詩、戲劇等各種已具備完整要件的文類剔除之後,餘下來的文學作品便總稱散文。」

雖然研究者只能以「不是」來定義「是」,但鄭明娳也說,正因為散文是一種「XXX之外」的文類,所以散文非常開闊,有機會乘載各種的思想與情感。

我想,邊界模糊雖然是散文令人頭痛之處,但邊界模糊所帶來的開闊視野,也正是散文的迷人之處。因此,在這系列專欄中,我也想用最寬泛的角度定義散文,只要符合以下三個條件,我就有可能收錄它(這應該也是大多數文學研究者都沒有異議的基本條件):

  1. 非虛構書寫。
  2. 形式上不是詩、不是戲劇,也不是小說的那些散行文字。
  3. 好看。也就是說,作者透過技巧、修辭等,將單純的「文字」提升為「文學」。

因此,「知性散文特快車」專欄介紹的內容,可能包含一般被歸類在哲學書、報導文學的作品,甚至也可能擷取具有美感的臉書貼文、演講文稿,但只要這些文章夠美、非虛構,且有著知性上的意義,這次的專欄就不會放過他們!

散文不是要抒情嗎,知性是三小?

處理完要命的(我心目中的)散文定義,接下來談談「知性」。

剛剛說過,五四運動時期,文學家非常焦慮,發現了長得很像「晚明小品」的西方Essay後像抓到救命稻草,於是開始試著寫「獨抒性靈」的小品散文。

而「獨抒性靈」翻成白話文,大概就是「抒發作者性情」的意思。而要「反映作者個人性格」最簡便、最容易方法,就是記述私我的事情、抒發個人情感。

因此,有些人認為「正統的散文」必須「抒情」,也因此,國高中課本中的現當代散文,大多數都是抒情散文(例如朱自清與他撿橘子的爸爸),大考作文班也都會教你寫爸爸寫媽媽,必要的時候還得死奶奶死爺爺。

對我來說,抒情確實是散文中很重要的重要的「流派」,但並不是唯一。「抒發個人情感」也只是新手在「學寫散文」的過程中,最容易的方法而已。

在這個人人識字且充滿資訊的時代,我們有那麼多知識、理論與哲學的資源,有那麼多機會思考,「反映作者性格」的內容,肯定不只有私我的情感抒發,也包括研究理論或哲學的個人收穫。

三年前,我進入文學研究所就後,就發現散文有一種別於抒情的樣態,這些作品往往能讓我更了解他人思考的方式、處世的態度,帶給我的收穫不亞於抒情散文。

目前,我歸納出來,能激發我思考的知性散文,大約不脫以下這三類。這次的專欄,也將以有這三種特色的散文為主:

  • 有哲學,例如美國思想家蘇珊・桑塔格《疾病的隱喻》對癌症的文化進行評論。
  • 有知識,例如吳明益《浮光》談到攝影史。
  • 有理論,例如柯裕棻《青春無法歸類》提到衣裝與女性主義的關係。

我知道,裡面有些書大家可能更常在社會學、哲學、文化研究遇到它們,但在閱讀時我發現,這些書除了給我知識,同樣能帶來文字的美,因此,它們可能既屬於別的學科,也屬於文學。

這次的專欄,我們將有機會透過文學的視角來看看這些「看起來不像散文」作品,一起探討知識、理論或哲學,如何與文學的美感結合。

「知性散文特快車」會開去哪?

在這系列的知性散文之旅中,我將帶大家遊歷六個主題,分別是「城市」、「自然」、「攝影」、「疾病」、「社運」、「論文學/論藝術」。

每個主題,都將介紹至少一篇華文散文,與一篇外文散文。例如在「城市」主題中,我們或許會介紹小說家黃麗群眼中的日本金澤,同時分析美國散文作者蘿倫.艾爾金(Lauren Elkin)的《漫遊女子》,一起討論她們如何將國際大城的歷史與自己居住、旅遊的經驗結合。

經過六個月的推坑,未來,希望讀過這系列專欄的人,也都跟我一樣,了解知性散文魅力,理解散文雖然定義模糊,但也因此充滿可能性,而在廣闊的散文世界裡,有一種別於抒情的樣態,同樣令人流連忘返。

參考資料

  • 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市:三民,2009)
  •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碩士班,吳明益「散文創作」課程
  •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碩士班,黃宗潔「現代華文散文」課程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知性散文特快車:

各位讀者您好,本列車為知性散文之旅,沿途將停靠「城市」、「自然」、「攝影」、「疾病」、「社運」等站,終點站「論文學/論藝術」。每站將會介紹一篇華文與外文散文,與您一同探索知性散文的魅力。在廣闊的散文世界裡,有一種別於抒情的樣態,同樣令人流連忘返,邀請您一同上車,與我們一同展開這趟旅程。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