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知性散文特快車

【知性散文特快車】「城市漫遊」非男性限定,漫遊女子黃麗群給金澤的情書

TNL+ 2023/04/09 ,

評論

李修慧

李修慧

李修慧

畢業於台大中文系,曾任關鍵評論網記者,專長原住民、性別議題,目前就讀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碩士班。曾獲鍾肇政文學獎小說獎、新北市文學獎、後山文學獎新詩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直到今日,一名女性要成為漫遊者,仍然有點困難。在父權體制下,女性往往是被品頭論足的角色,是個「被觀察者」,不像19世紀的男性作家能當「觀察者」。這個狀況在區分陰性、陽性的法文中最明顯,最初在法文詞典中,只有陽性的「Flâneur」(漫遊者)一詞,沒有陰性的「Flâneuse」(漫遊女性)。

「知性散文特快車」第一站,想帶大家遊覽的是「城市漫遊」這個主題。

城市文學的重要概念:觀察城市景觀的「男性」漫遊者

「漫遊者」是都市文學/城市文學中非常重要的概念。19世紀,現代城市興起後,城市出現了方便路人行走的基礎建設(例如人行道),以及可以讓人「待在街上」休息的咖啡店。

這時,許多文學家、藝術家開始當個城市「漫遊者」,他們在街上閒晃或待在咖啡店裡,觀察街上形形色色的人,觀察櫥窗商品等令人目不暇給的多元景觀。19世紀重要詩人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就是著名的漫遊者。文化評論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便在研究波特萊爾及其作品時,提出了「漫遊者」的概念。

值得一提的是,「漫遊者」一詞最初是「男性限定」,19世紀,中產階級女性不能獨自上街拋頭露面,就算能出門,也會有侍從或女性長輩陪著,根本沒辦法自由的「閒晃」。19世紀後期,百貨公司興起,為了賣東西給女人,資本家開始鼓吹女性上街購物。後來,隨著一次大戰、女性投入職場,「女性上街」如今已成為非常普遍的事情。

然而,直到今日,一名女性要成為漫遊者,仍然有點困難。在父權體制下,女性往往是被品頭論足的角色,是個「被觀察者」,不像19世紀的男性作家能當「觀察者」。這個狀況在區分陰性、陽性的法文中最明顯,最初在法文詞典中,只有陽性的「Flâneur」(漫遊者)一詞,沒有陰性的「Flâneuse」(漫遊女性)。

蘿倫・艾爾金《漫遊女子》:讓城市和女性漫遊者成為彼此的隱喻

這樣的狀況,正是美國作家蘿倫・艾爾金(Lauren Elkin)撰寫《漫遊女子》的初衷。這本散文集2011年在美國出版,書中,艾爾金書寫了自己居住過的幾個國際大城,包括紐約、巴黎、東京、威尼斯等,熱愛在城市行走的她,在散文集中記錄下自己以女性之身「漫遊」的經歷,同時也細數歷史上,跟她走過同樣城市的女性漫遊者。

例如我們這次要介紹的作品〈巴黎.在咖啡館.他們〉,艾爾金就在這篇散文中,提到巴黎是個適合上演「痛之美學」故事的地點,並在散文中,介紹了曾經居住巴黎的女作家珍.瑞絲(Jean Rhys)。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專題下則文章:

【知性散文特快車】導言:散文不是要「抒發作者性情」嗎,知什麼性啊?



知性散文特快車:

各位讀者您好,本列車為知性散文之旅,沿途將停靠「城市」、「自然」、「攝影」、「疾病」、「社運」等站,終點站「論文學/論藝術」。每站將會介紹一篇華文與外文散文,與您一同探索知性散文的魅力。在廣闊的散文世界裡,有一種別於抒情的樣態,同樣令人流連忘返,邀請您一同上車,與我們一同展開這趟旅程。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