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知性散文特快車

【知性散文特快車】「自然書寫」難以避開的主旨:人類影響力或許更甚於千萬年的地質運動

TNL+ 2023/05/09 ,

評論

李修慧

李修慧

李修慧

畢業於台大中文系,曾任關鍵評論網記者,專長原住民、性別議題,目前就讀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碩士班。曾獲鍾肇政文學獎小說獎、新北市文學獎、後山文學獎新詩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佛氏通泉草這種「原生種」在一般人的想像中,或許就是自然、荒野的代表。然而,作者告訴我們,佛氏通泉草之所以能夠大量繁衍、如今遍地可見,正是因為都市發展:人類砍掉了遮蔽陽光的大片森林,加上人工草坪大量出現,矮小的佛氏通泉草才能爭到生長的空間與資源。

提到「知性散文」,絕對不能錯過的一個重要文類就是「自然書寫」。出版過《蝶道》、《迷蝶誌》的自然散文作家吳明益曾編纂二魚文化2003年出版的《臺灣自然寫作選》。在序文中,吳明益提到,「文學範疇現代自然寫作」有五個常見的特質:

  1. 自然成為書寫的主位(不再只是背景、襯托)。
  2. 作者涉入現場觀察、紀錄,這段「非虛構經驗」是創作過程的必要歷程。
  3. 自然知識符碼的運用,與客觀上的知性理解成為主要肌理。例如作者對生物學、自然史、環境倫理學的掌握。
  4. 呈現對自然的理解與尊重。
  5. 從形式上看,自然寫作常屬於「個人敘述」的文類,常以日記、遊記、年紀等方式呈現。

特質2的「非虛構經驗」與特質5的「個人敘述」正是多數散文的特質,而特質3的「自然知識、客觀上的知性理解」則是自然書寫「知性」的來源。

〈通泉草所能通往的〉:詩意的文字,呈現人與自然的複雜關係

這次要介紹的第一篇作品,是環境教育工作者黃瀚嶢發布於《上下游・副刊》的作品〈通泉草所能通往的〉

黃瀚嶢畢業於森林系所,目前是生態插畫與環境教育工作者,去(2022)年12月才出版環境書寫作品《沒口之河》,這本書以台東知本溼地為基礎,衍生出對歷史、自然的思考,不僅獲得創作補助,出版後至今備受好評。

2022年,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與農食媒體《上下游》,合作辦理台灣少見的「環境文學獎」,黃瀚嶢受邀為文學獎寫一篇範例散文,這篇〈通泉草所能通往的〉就是當時的範例作品。

這篇散文介紹台灣的原生種植物「佛氏通泉草」,黃瀚嶢從「對春天的記憶」開始寫,敘事者描述,他對春天最鮮明的印象就是遍布草坪、開著淡紫小花的佛氏通泉草。接著,作者介紹佛氏通泉草的外型、授粉方式、命名由來,談到佛氏通泉草的生長環境時,作者同時呈現出人類與自然複雜的競合關係:

佛氏通泉草遍佈都市草坪,並非尋常之事。草坪這種特殊空間,是日治時期才開始引進台灣的。作為現代化的象徵,草坪以人工培育的單一草種為主,當這樣的草皮缺乏管理,通常能竄生而出取得優勢的,就是全球化的背景下,那些最擅於傳播的外來物種,要在草坪上找到優勢的特有植物,是非常難得的。

草坪植物多偏愛陽光充足的開闊地,這本就是艱難的條件,因為豐饒之地往往最後都會被樹林覆蓋,喜愛陽光的野草,向來只能在時間與空間的夾縫中求生,例如坡面崩塌的間隙,或者洪泛沖刷的間隙。最早佛歐里採集到的那份通泉草標本,就是在新店溪畔。溪水除卻樹叢,矮小的草,才能在環境變動中,短暫存在。同樣身為開闊地的動物,人類的生活,就像把這些林間縫隙無限開拓,延展——空地成為常態,森林反而成為間隙。草坪上羅列著的,其實是非常人文的風景。

佛氏通泉草這種「原生種」在一般人的想像中,或許就是自然、荒野的代表。然而,作者告訴我們,佛氏通泉草之所以能夠大量繁衍、如今遍地可見,正是因為都市發展:人類砍掉了遮蔽陽光的大片森林,加上人工草坪大量出現,矮小的佛氏通泉草才能爭到生長的空間與資源。作者在此展現了人類與自然植物、環境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專題下則文章:

【知性散文特快車】「城市漫遊」非男性限定,漫遊女子黃麗群給金澤的情書



知性散文特快車:

各位讀者您好,本列車為知性散文之旅,沿途將停靠「城市」、「自然」、「攝影」、「疾病」、「社運」等站,終點站「論文學/論藝術」。每站將會介紹一篇華文與外文散文,與您一同探索知性散文的魅力。在廣闊的散文世界裡,有一種別於抒情的樣態,同樣令人流連忘返,邀請您一同上車,與我們一同展開這趟旅程。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