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知性散文特快車

【知性散文特快車】吳明益寫「攝影」也好看的秘密,以及傑夫代爾的「刺點敘事」

TNL+ 2023/06/09 ,

評論

李修慧

李修慧

李修慧

畢業於台大中文系,曾任關鍵評論網記者,專長原住民、性別議題,目前就讀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碩士班。曾獲鍾肇政文學獎小說獎、新北市文學獎、後山文學獎新詩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次介紹的兩篇作品,無論是《浮光》或是《持續進行的瞬間》在形式上與內容上,都帶給寫作者、讀者許多嶄新的啟發。在章節安排上,《浮光》用正片、負片對應書寫角度,是別出心裁的設計,而《持續進行的瞬間》則呈現一種「特別設計過的不設計感」來呼應他對「偶然性」的堅持。

在知性散文的領域中,有個常見的類型,那就是討論其他的藝術形式。而在眾多藝術形式間,作家們似乎特別偏愛「攝影」。包括英國文學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美國文化評論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都曾寫過攝影相關的散文。

這次要介紹的兩本書也關於攝影,第一本是吳明益的攝影散文集《浮光》,第二則是英國藝評家傑夫・代爾(Geoff Dyer)的《持續進行的瞬間》。

提到吳明益的《浮光》,一定得聊聊這本書的章節編排。《浮光》分成六個章節,每一章節都探討一個與攝影有關的議題,例如第一章探討攝影與「自然」的關係、第二章談論攝影與「死亡」。

特別的是,每個章節又另外分成兩個小節,分別以攝影的專有名詞「正片」和「負片」為名。每一章的「正片」都透過攝影史、攝影知識討論該章節的主題;每一章的「負面」,則是以作者的「個人攝影經驗」出發,探討同樣的主題。

吳明益以「正片」代表外在世界,「負片」代表個人經驗,也正好符合這兩個攝影術語的意義:前者是攝影的成品,面向閱聽眾;負片則是攝影過程的節點,往往只有攝影師自己能看見。

〈光與相機所捕捉的〉:動物與自然都有「不被捕捉」的權利

這次要介紹的散文,是《浮光》第一章的〈光與相機所捕捉的——正片〉。這篇散文探討攝影與自然的關係。文章提到,攝影與自然的第一種關係,多半發生在19世紀相機剛問世時,當時,攝影師總試圖捕捉「人眼所見的自然」,直到人類發明出能「捕捉瞬間畫面」的「溼火綿膠法」,人類終於能拍下「貼近人眼『自然所見』的影像」。

攝影與自然的第二種關係,則幾乎與第一種相反。相機更加發達後,人類開始利用相機捕捉「肉眼無法看見的細節」。例如超清晰的月球攝影,又例如把動物奔跑的連續景象變成好幾禎「定格畫面」的「時序攝影」,這些「背離人眼所見」的照片滿足了人類的求知慾。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專題下則文章:

【知性散文特快車】「自然書寫」難以避開的主旨:人類影響力或許更甚於千萬年的地質運動



知性散文特快車:

各位讀者您好,本列車為知性散文之旅,沿途將停靠「城市」、「自然」、「攝影」、「疾病」、「社運」等站,終點站「論文學/論藝術」。每站將會介紹一篇華文與外文散文,與您一同探索知性散文的魅力。在廣闊的散文世界裡,有一種別於抒情的樣態,同樣令人流連忘返,邀請您一同上車,與我們一同展開這趟旅程。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