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懼獸年代】高雄拍系列(一):愛在世界末日、活血、好美麗的煙囪啊!

2016/10/15 ,

評論

高雄電影館

高雄電影館

高雄電影館

高雄市電影館為厚植在地策展能量,自2010年起自行策劃主題影展「愛情的悸動」開始,致力邀請國內外優秀、獨特的藝術電影或獨立製作南下高雄,努力讓臺灣觀眾也能同步享受電影藝術的獨家感動,每年亦與本地及外國機構合作,獨家引進導演專題及專題放映,例如:與日本交流協會合作大鳥渚的感官物語、法國克萊爾.德尼、經典電影大師雷奈回顧展等等,以35mm膠捲映演,藉由珍稀的膠卷影像,讓影迷得以在大螢幕感受電影膠捲的飽滿色澤與獨一無二的菲林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屆「高雄拍」短片中,蔡宗翰《愛在世界末日》創造了一幅核災過後的末世風景,馬森以「交易血液」主題拍出黑色驚悚科幻作品《活血》,林泰州《好美麗的煙囪啊!》則透過影像對台灣的空汙問題提出控訴。

編按:高雄電影節連續四年以「高雄拍」短片計畫,提供超過720萬的獎助金,協助新銳導演投入短片拍攝,歷年作品接連獲國內外影展肯定。今年推出的12部風格各異「高雄拍」短片,除了在高雄電影節首映,也將移師台北放映。本系列文章共有4篇,將分別介紹各部「高雄拍」作品。

《愛在世界末日》故事設定在核災過後,台灣荒蕪一片。許多人因輻射污染,身體產生各種變異,社會物資極度匱乏下,政府下令停止發放物資給變種人,領有健康證的人,才被認為還有活下去的價值,而變種人女孩與嫉惡如仇的男孩間的愛情就在這片破敗之中誕生了。

《活血》描寫身處社會邊緣的年輕女子被逼上絕路、賣血求生,但當政府高官覬覦她的鮮血,一場貓捉老鼠的遊戲,便在女子、買家、以及黑市勢力之間展開。片中呈現出平時豔陽高照的高雄港區陰雨的一面。

《好美麗的煙囪啊!》導演林泰州則透過三段式結構,梳理數個重大公害污染事件與環境運動被無情鎮壓的故事:包括1992年大林浦發生鎮暴部隊毆打村民的五二六事件、2005年林園工業區擴廠隱匿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事件、2008年潮寮毒災事件


蔡宗翰《愛在世界末日》
台灣|2016|DCP|Color|14mins

金馬獎最佳編劇蔡宗翰在三年前寫下了《愛在世界末日》的劇本,創造一個核災過後的末世風景,「我想要用更多方式去講故事。雖然故事不是建構在真實上,但情感是真實的。」雖然是短片,但製作上頗具規模,在演員卡司、場景、美術、特效,甚至臨時演員人數等方面,都可窺見劇組的用心與企圖,不過因為影片的設定太奇怪,他自承「其實在拍之前我都不知道會拍成怎樣。」

片中讓兩位金馬獎最佳新演員李千娜、李鴻其大啖蟑螂,蔡宗翰強調「他們都是吃真的蟑螂,一鏡到底。但是有煮過啦。」

「既然要接就要吃真的」,李千娜是抱著這樣的心情接演,蔡宗翰形容她「像是用動物性的直覺來面對世界,開關被打開之後就非常厲害。」而李鴻其則是在拍攝完《醉生夢死》兩年多,拒絕一大堆劇本後,第一次接片,「可能因為劇本看起來比較不一樣吧,太奇怪的東西。他覺得劇本很好,我們之前也不認識,就是緣分吧。」李鴻其不斷讀劇本,很多劇本背後的概念都被他讀出來,蔡宗翰不斷稱讚他非常聰明。

故事設定核災過後,每個人都是基因突變者,因此性器官的位置以特殊化妝做在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也因此兩人的激情「床戲」堪稱「前所未見」,「我們真的就是當成床戲在拍,那個狀態就是『三點全露』,排戲時真的會尷尬,現場拍也有清場,拍兩次他們就很累了。」

片中到處散落、爬行著數百隻蟑螂,是源自於蔡宗翰本人的親身經歷,「某一次下雨天,我家的門上爬滿蟑螂,我跟我媽用吸塵器把蟑螂吸光,一星期後打開吸塵器,又全部跑出來。」但這次他們用的是人工養殖的飼料蟑螂,開拍前一天做完測試,再用吸塵器捕捉回來,隔天要拍攝時發現幾乎熱死大半,「可能養殖的比較嬌生慣養吧。」

馬森《活血》
台灣|2016|DCP|Color|25mins

法國籍導演馬森(Olivier Marceny)原為攝影師,也擔任MV與廣告導演,本片是他第一部劇情短片,大膽挑戰科幻類型,「這個題材是編劇詹姆斯卡洛(James Callow)的想法,他第一次到台灣時就想在這拍科幻片,另一個原因是台灣近年積極發展醫療旅遊產業。」編劇因這兩個因素寫出「交易血液」的黑色驚悚劇本,雖然不想說教,但也置入了幾個值得關注的議題,「如醫學倫理,這對我們的社會越來越重要。另一個是身體與經濟,去討論國家或企業對人民身體的控制。也回到個體本身對於選擇的自由。」

除了導演是法國人,編劇是英國人,聲音指導是義大利人之外,整個工作團隊都是台灣人,全片於高雄拍攝,可說是一部道地的台灣片。對馬森來說,高雄的場景非常完美,很多都是第一眼就確定下來,「工業港區非常壯觀,讓我們愛上高雄,而港口可以是一個充滿故事的介面。」

原先他計劃要拍一部在豔陽天下、反差對比極大的影片,「每次勘景都是大太陽,對比著水泥倉庫的深邃陰影。」而高雄人也都說,這裡永遠是晴天,「結果就像你看到的,我們最後在雨中拍了四天,這不是很有趣嗎?」

計劃趕不上變化,還好有兩個充滿爆發力的演員鄭人碩、余佩珍加入,他看過《醉生夢死》之後就對鄭人碩印象深刻,真實而直接,就是他要的質感。余佩珍則是在他試過眾多女演員之後才遇見,「非常強烈」,和鄭人碩一樣有種坦率直接,「事實上他們之間的化學變化也非常吸引人。彼此也有很好的平衡。」

拍攝過程中,余佩珍極度專注在情境中,馬森形容她「陷入角色很深」,而他通常也不會跟演員說太多,現場大多是給走位或視線的指令,「當我看到紙上的角色透過這兩個充滿天份的演員,變成活生生、獨立自主的人,並且彼此互動,印象非常深刻。」

林泰州《好美麗的煙囪啊!》
台灣|2016|DCP|Color|25mins

過去以實驗藝術影像聞名的林泰州導演,去年看了前央視主播柴靜製作的《穹頂之下》後倍受震撼,意識到必須親身參與台灣的空污改革,「我從2010年後就沒有創作,其實是覺得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表達。去年認知到要為自己與家人,也想救大家。現在拍片是為了生存、抗爭而拍片,意義上與過去有所不同。」

參與環保運動一年多以來,他不斷拍攝各地環保抗爭運動,並紀錄下各個災難現場,「環保工作者解決問題,紀錄片工作者呈現問題,身兼兩者壓力很大,我也收到不少官方的關切,但我不想拍安全的題材。」但參與越多,接觸到越多真實現況,林泰州的失落卻越來越大,本片採訪了十多位受訪者,因篇幅有限只能呈現其中三位,有人肺部已接近完全纖維化,受訪過程中不斷咳血,有中油員工白天上班,晚上抗爭,內心卻對改革早已不抱希望,甚至連環保人士都深感無力,「中南部的,能逃就逃,不能逃的就買空氣清淨機,不然就只能把窗戶關起來。」

毒氣是透明的,讓人無感,卻是一種蠶食鯨吞的漸進式傷害,「我們發現攝影機有它的限制,無法記錄顏色,所以我影片中用很多顏色、重疊、燒毀的效果去表現汙染。」他面對大量素材,長期熬夜工作,用眼過度,今年五月視網膜差點剝離,醫生叮囑不可再用電腦,「這是我拍這部片最大的遺憾,以後可能很難再拍片,環保運動可能只能做到年底,很遺憾。」而更讓他灰心的是人性的冷漠,參與的人太少,林泰州厚重眼鏡下的雙眼透露出幾近絕望的吶喊,「有些環保人士還是很可敬,但還是很難扳倒惡勢力。做環保運動真的是非常孤單無力、身心俱疲。」

影展資訊

名稱:2016高雄電影節:懼獸年代
時間:2016/10/21-11/06
地點: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高雄市電影館、in89駁二電影院、正港小劇場
詳情請點擊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楊之瑜

專題下則文章:

【懼獸年代】獸由心生!恐懼的始作俑者:專訪高雄電影節策展人黃晧傑



高雄電影節:懼獸年代:

全台最具「奇幻個性」的高雄電影節,今年以「懼獸年代」為主題,集結影史大師的驚悚經典、以及娛樂指數破表的最新各國強片,連續十七天,超過200部的國內外影展強片,於10月21日(五)到11月6日(日),在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高雄市電影館、in89駁二電影院、正港小劇場以及全台獨家的「雲端戲院」上映。今年高雄電影節更首度推出「雄影短片節」,將於高雄、台北同步放映,屆時可以在高雄駁二與台北華山兩大文創基地,欣賞亞洲第二大的國際短片慶典。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