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藍色青年的憂鬱:這些年輕人為什麼想加入國民黨?

2020年大敗的國民黨,新入黨青年卻暴增4成,為什麼這麼多年輕人「雪中送炭」?

2021/09/14 ,

新聞

李秉芳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李秉芳

李秉芳

當過小編、文案、企劃,寫字的人。現為關鍵評論網記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光是去年一年,國民黨青年黨員人數增加4成,比前一年成長了約1.5倍。進一步來看,2020年的入黨總人數為8536人,其中40歲以下青年就有青年3545人,佔了42%。

今年1月20日國民黨召開中常會期間,1份國民黨青年部報告指出,國民黨40歲以下青壯年黨員,在去(2020)年增加3545人,且在2019年之前,國民黨40歲以下有效黨權人數只有約9000人,也就是光是去年一年,國民黨青年黨員人數增加4成,比前一年成長了約1.5倍。進一步來看,2020年的入黨總人數為8536人,其中40歲以下青年就有青年3545人,佔了42%。

2020年對國民黨來說是怎樣的一年呢?1月9日,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拿下了史上最高的817萬票連任總統,而韓國瑜只拿下了556萬票,吳敦義辭去黨主席、中常委全面改選,韓國瑜在6月6日遭到高雄市民罷免,而8月參與補選國民黨候選人李眉蓁也慘敗。

從政大選研的數據來看,在2020總統大選,國民黨在青年選票就輸了300萬票;在20至29歲的支持率,僅有7.1%,與民進黨差距將近4成,青年世代不支持國民黨成為敗選的主因,也讓國民黨在2014年的318運動後再次跌入谷底。然而感覺已經「快沒戲唱了」時,為什麼有這麼多年輕人選擇入黨?他們的想法是什麼?《關鍵評論網》訪問了幾位在2020年後入黨的青年黨員,以及已經入黨多年的藍營青年,讓他們來解答這個問題。

對318運動無感,反而是「韓流」改變了他們對國民黨的想法

國民黨與青年世代關係的關鍵轉捩點是2014年的318運動,自那時起國民黨和「中國」連在一起,口號「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成為青年世代的主流印象,後續5年間香港發生爭取民主的雨傘運動、反送中運動,到2020年《國安法》通過,讓全球包括台灣的青年世代對中共統治手段的不滿加深,而民進黨與美方外交關係升溫,以及美中貿易戰,讓一直以來與中國難以劃清界線的國民黨,在高舉「台灣價值」的青年世代中,顯得更不討喜。

然而分別在2020年和2021年入黨何元楷、李晨暘都表示,他們最早對藍綠的印象不是從318開始,而是始於2006年的倒扁運動,當時雖然不知道國民黨如何,但都還年幼的3人就此產生了「民進黨貪污、酬庸」的印象;到了後來形象很好的馬英九從台北市長順利走進總統府,取得執政位置,他們也對馬英九政府的表現,尤其兩岸關係的進展有高度認同;也因此在2014年,累積了許多反政府能量後爆發318運動,當同學們紛紛把去立法院當潮流、高唱〈島嶼天光〉,他們也不曾去過立法院現場。

「到底是反黑箱、還是反服貿、還是反中國?」他們都對318有類似的疑問,看到民進黨積極和學生「站在一起」,更是打從心底對這場運動不信任,認為這場聲稱學運的背後充滿了政治操作,而操作者是他們討厭的綠營,為的是其他的目的;2020年入黨,目前還在讀政大研究所的鍾弘宣也直白的說,「318最終其背後的核心價值是反中國,這和我對兩岸的想法好像不同。」

318後,國民黨2016年選舉大敗,國民黨越來越難和青年世代對話,而2018年出現的韓國瑜狂潮,讓國民黨久違的拿下高雄並帶動全台縣市首長的選舉「綠地轉藍天」,但隨著韓國瑜選上高雄市長沒多久後宣布參選總統,以及吳敦義主席主導下的不分區立委「老人名單」,讓他們本來從觀望,更加遠離國民黨,不願替國民黨辯護;李晨暘更對於自己家人是「韓粉」不以為然,「我當時想,我就算藍也要當個知識藍,不像他們那樣搞不清楚就投票」。

後來韓國瑜大敗、蔡英文拿下史上最高的817萬票後,國民黨湧起改革的聲浪,青壯派紛紛辭去中常委職位,吳敦義主席下台退場;前青年部主任蕭敬嚴、現任青年部主任陳冠安都分析,這時候入黨的青年,其實是有點是抱著「雪中送炭」的意味,認為自己不能再置身事外;因為國民黨在2016年已經敗選,在藍營眼中,民進黨執政4年明明問題很多,但國民黨卻在2020年又再次敗選,更加激起他們想投入、想參與改變的心;「你不能每天抱怨黨都沒有年輕人、都沒有青年改革,你要進入體系去改變,我覺得這是很多藍營青年的想法。」

9xaav1jd0hbzwnqgnt4mjqz3s5axqj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另外青壯派代表的江啟臣作為史上最年輕的黨主席上任,也對很多青年世代有激勵、增加信心的效果,陳冠安就說,江啟臣除了形象年輕,確實也很重視青年這塊,因為他很清楚如果國民黨再不和青年對話、培育人才,接下來幾年將更加追不上其他政黨,必須從現在就開始積極去經營。

國民黨市議員徐巧芯則分析,這些入黨青年本來應該就是藍營支持者,只是他們從單純的「投票支持」走到「入黨」,不是想走政治工作想參選,大部分人都還是期待,青年的聲音可以進入黨內,黨要世代交替、要改變;成為黨員可以參與黨代表、黨主席選舉,就能影響到黨的決策高層,更進一步有可能影響黨的路線。

回到個人為何加入政黨,其實沒那麼複雜

何元楷本身因為學歷史,尤其是在大學時專攻民國近代史,所以本來就對國民黨過去歷史有學術上的認識,後來讀了政治幕僚的書籍,對當時孫運璿、等國民黨人物產生高度認同和憧憬;營隊同學笑稱他是愛黨愛國的「老兵」。

在報名171期營隊前2個月,何元楷就入黨了,「那時只是想說,如果有黨員參份,可不可以進去黨史館工作,貢獻我在歷史上的所學,或有可能做政治幕僚,入黨會不會比較容易進入體系?那時我很想要轉變,對政治工作開始產生興趣,但是我沒認識人在做政治工作,想不到除了入黨還有什麼機會讓像我這樣未曾接觸的人進去。」

鍾弘宣則以自己加入學生議員為例,強調進入體制然後改變體制,對他來說是比較好的路徑,「我質疑為什麼碩士要論文口試前還要先資格考,這不合理,但我不能每天在那邊舉牌抗議、跟教授聊兩句,然後都沒有一個學生代表去提;我想改變,我得跳下去做。」

他坦言,現在國家他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比如戰機頻失事,「為什麼幫台灣的空軍飛行員換個好一點的彈射座椅得花這麼多時間?也許要跟很多人溝通,但不至於做不到。」入黨是他參與公共事務的具體行動,「也許我很渺小,只能推動一點,但至少要有開始,如果連這小的事情都不能做,那國家怎麼會好起來?」加入國民黨這件事情他已經想了很久,最後在2021年的元旦加入,那就是個新開始。

而目前在中央黨部工作的李晨暘,則是在大學時期因辯論社學長介紹到立委王育敏辦公室實習,她強調自己重視的還是「人」,因實習期間「跟對老闆」收穫很多,後來參加營隊、到黨部實習後,現在成了正職員工,又可以和當時的立委老闆一起工作。雖然在黨部工作「入黨」是必要條件,她自己不認為「有黨證、有身份」很重要;李晨暘說,要不是王育敏和江啟臣,她可能也會離開,其他學長姊也有很多人在其他政黨工作。

對中華民國的認同,仍是對國民黨「品牌忠誠」關鍵

為什麼是國民黨?對中華民國的高度認同,而國民黨處理「中華民國」的定位以及兩岸策略,是3個人願意加入國民黨的最大公約數。

何元楷直言,「台灣是我土生土長的地方,中華民國是我的國家。」面對中共打壓「當然不開心」但他認為,兩岸互相認識學習、平等有尊嚴的交流,對國家社會才會有進步,假如兩岸處於互相仇視的情況,那對兩岸互相的交流認識越來越少,會變成台灣印象是「大陸就是不好」,對岸就認為「台灣只會搞台獨」,這並非他所樂見的。

鐘弘宣則說,自己本來就比較熟悉和理解國民黨,除了家裡父母都偏藍外,讀政治系時就經常思考自己的政治理念,自認和國民黨較接近,「兩大黨講白了其實差不多,只有看待兩岸議題不一樣而已,我是同意馬英九的兩岸主張路線的,就是要務實解決兩岸問題,無法避免和對岸有『默契』和溝通,不然會很危險。」

鐘弘宣也坦然表示,並不自認為中國人,「當然最理想我希望中華民國統一兩岸,即便不可行,如果兩岸要談,那我們要爭取的是什麼?」他表示「以中華民國為主體」的存在很重要,「我寧願接受兩個中國,也不接受一中一台」,他對各種政體的可能性保持開放,但假如雙方真的沒辦法談,「在考量國際、兩岸和台灣目前的狀況,對我來說台灣人民選擇成為民主中國,比成為民主台灣還有機會,也更安全。」

而對於國民黨面對青年世代最大的質疑例如同性婚姻、轉型正義等議題,3位青年黨員也都有自己的詮釋。李晨暘強調,入黨並不代表就認同黨的一切,她當然支持同婚,黨裡有人不支持,但這本來就是自然的,就像民進黨裡也有不同的聲音,所以當時黨團總召江啟臣讓立委「開放投票」是對的,她也可以理解黨在考量自己的支持者結構時,選擇在這題上「不那麼追求一步到位」。

而何元楷則表示,他自己學歷史的,完全支持轉型正義,也認同台灣要往前走一定要先「釐清真相,消除仇恨」,但他總覺得現在由民進黨主導的轉型正義透過重新喚起歷史記憶來做政治攻防;而歷史應該是多元的,白色恐怖不只是族群問題,除了省籍,還有共諜、台獨等非常複雜,但他覺得現在對當時歷史詮釋卻走向一元化,並非好事。鍾弘宣則說,調查清楚後就讓歷史「功過並陳」,國民黨有錯就該承認,就道歉,但也要把好的講出來;而且現在先成立黨產會,「把追討黨產放在優先,為什麼不是先公開那些歷史政治檔案?」

比起綠營支持者對國民黨的「老派、不進步、不政治正確」總是「窮追猛打」,3人異口同聲都表示,雖然不一定合乎自己的價值觀,但是可以「理解」國民黨所做的事,不管是為了顧及選民,或者是在過去的威權時代用高壓方式統治人民,都有其脈絡原因。李晨暘就說,「你說他是打小報告,害人死全家,但在當下的時空背景來看,他就只是一個相信政府、想要抓出匪諜的普通人而已,用現在的意識形態去審判他,會不會有點不公平、太嚴苛了?」

如果說,綠營的「台派青年」習於從街頭反抗影響體制、凡事從「台灣」為主體出發;選擇國民黨的藍營青年,則是較傾向從進入體制內改變,他們更喜歡循序漸進的保守改革,也願意接受黨的歷史包袱和其他「老選民」。但最終最關鍵的因素,其實還是回到國家認同、兩岸關係上,他們不會認為統獨是假議題,也並非漠視中共的打壓。而國民黨如何在堅守「中華民國」這個底線下,吸納更多青年的聲音和力量,讓政黨持續往前,就看這些入黨青年如何和這台已經運作百年的黨機器,互相影響找到平衡點了。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你說的藍是什麼藍(上):從「中華民族」到「台灣民族」,藍營支持者為何轉綠(或轉紅)?



藍色青年的憂鬱:這些年輕人為什麼想加入國民黨?:

在很多人心中,國民黨幾乎是個要「泡沫化」的政黨,但根據統計,國民黨40歲以下黨員,在2020年增加3545人——去年增加了4成——其中許多都是20出頭的真正「年輕人」。歷經太陽花運動、韓國瑜風潮,也看到蔡英文在總統選舉突破歷史高票,和國民黨立委席次的低谷,這些年輕人仍然選擇國民黨的理由是什麼?又對國民黨有什麼期待?《關鍵評論網》訪問了三位近期加入國民黨的青年,告訴我們他們入黨的契機、目的與盼望,同時也從黨內的青年政策與黨外政治環境分析,一起探知好像「不被年輕人喜歡的國民黨」做錯了什麼?又有哪些改變的機會?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