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藍色青年的憂鬱:這些年輕人為什麼想加入國民黨?

「以不變應萬變」的國民黨,如何把自己的「青年軍」降格成「游擊隊」?

2021/09/18 ,

評論

TNL特稿

Photo Credit: 中央社
TNL特稿

TNL特稿

關鍵評論網編輯邀請專家撰寫特稿,歡迎讀者參與討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主要政策上「同床異夢」,國民黨老中青三代,唯一的共識就是「恨鐵不成鋼」。老一輩指責中生代扛不起大局,中生代希望年輕一代更有戰鬥力,而新生代則對改變黨的決策感到無力。這樣恨鐵不成鋼的同床異夢,短期內沒有看到改變的曙光。

文:神奇海牛(前藍營資深幕僚)

在本屆國民黨主席辯論結束後,曾任高雄市新聞局長、國民黨青壯派發言人的鄭照新說:「為什麼年輕人討厭國民黨?因為國民黨根本討厭年輕人!」短短一句段話就道出青年政治的結構性矛盾,筆者認為發生矛盾的是,掌權者的必然資深,與民主政治的階層代表性。

總歸來說,掌權者為資深者,是再自然不過的。

以一般企業來說,新鮮人沒有管理經驗、對公司業務不熟悉、也缺乏開發案源的人脈資源,從基層做起是再自然不過的。所謂的民主治理、世代正義,若沒有辦法和商業利益掛上鉤,本就不是一般公司優先考慮的。

但到了政府或政黨層級,目標不再是利益最大化,而是代表性最大化,以利未來的政權取得,這時候,傾聽年輕人的聲音,是一種必然需要的選擇。

不過,這種追求最大代表的必然性,和領導階層的資深特性產生了矛盾,這也就是青年政治的有趣與困難所在——說簡單的就是,什麼才叫傾聽年輕人的聲音?要聽得恰到好處,不能導致實際治理失調,也得避免其他世代的不滿,是一門高深的藝術。

青年政治的平衡藝術,顯然是現在的國民黨所不擅長的。

話雖如此,在2008年馬英九氣勢如日中天,回顧當時的報導可是寫說:「各家民調顯示,國民黨總統、副總統候選人得到年輕人的支持度高」[1],學術機構也稱:「年輕族群對綠營熱情消退最快。」[2] 最終,2008年時的國民黨總統得票率達58%,創下了當時新高,還被稱為馬英九障礙。

究竟國民黨的青年政策從馬英九、朱立倫、吳敦義到江啟臣以來,出現了什麼轉變,才讓大勢轉變呢?

AP_212294182214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以不變應萬變的青年政策,把自己的青年「政府軍」降格成「游擊隊」

雖然就傳統省籍分野來看,馬英九、朱立倫是屬外省掛,而吳敦義與江啟臣則屬於本省掛,但其實四人在當時同屬同一陣線的藍營人物。2010年,馬英九是總統、吳敦義是閣揆、朱立倫為副閣揆、江啟臣則為新聞局長,頗有深刻淵源,並沒有什麼大相逕庭的理念歧異。

這些人在青年政策上也是高度相似,雖然在組織上略有不同,例如:青年團在2006年成立之初,直屬中央委員會,後在2014年被降到國家發展研究院下。但大體來說策略都是一致的,均是透過黨或政府的資源,由上而下的組建青年組織。

這種由上而下的策略有兩大特色,一是缺乏理念號召,二是資源導向。

在國民黨執政與黨產豐富時,這樣的策略大抵沒出什麼大問題。雖國民黨的理念號召過去就不若民進黨來的強烈,不過有資源、有位子,還是能讓青年安心入黨。時運好時,人隨主升,好則成為副閣揆、立委、總統府發言人、議員或重要幕僚,若發展不好,再不濟也能進入黨組織做黨工。

國民黨的黨工曾經是人人稱羨的鐵飯碗,絕非現在薪資偏低、組織縮編且常有斷炊危機的窘境。

但當黨產因各種因素逐漸枯竭,再加上失去執政權力後,相同的青年組織政策效果就大打折扣了。精神上,隨台灣本土意識抬頭,與國民黨萬年掌權者逐漸與主流輿論脫節後,只靠「和平」或「打倒民進黨」這類顯然不是最有說服力的號召撐著,作為藍色青年,也漸漸成為一件難以啟齒的事。

就實然面來看,即使年輕人有志參選,黨也少有物質資源可提供,且制度長期偏向資深者。

以議員選舉來說,國民黨現任議員是不需經過民調初選的;國民黨也沒有幕僚世代接班的傳統,圈子中就流傳著這樣的一句笑話:

「在國民黨助理當久了,就可以當他兒子的助理了。」

就算無意參選,國民黨現今也非一個安穩的選擇,失去執政權後,立委席次大幅縮減,再加上黨組織大幅縮編,只想求一個溫飽安身的空間,都需要加倍努力的拚搏,那何不考公務員,又為何要加入國民黨?

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國民黨青年政策多屬於「以不變應萬變」,搭配上時代與政權的更迭,政治甄補功能大幅衰退,結果就是從軍備完整的政府軍,逐漸越做越小,淪為游擊隊,還是戰力孱弱的那種。

立法院舉行院會  議場加強防疫(1)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嘴上團結卻同床異夢,唯一共識是「恨鐵不成鋼」

有人問我,國民黨歷年黨主席選舉看似都很無聊,到底有什麼好吵?

其實自民主化以來,無論競爭強度高低,黨主席的主旋律總是團結。如果一處空地被貼上「請勿亂丟垃圾」的標語,這代表什麼?那肯定是有不肖人士長期破壞環境,喊團結也是一樣的道理,正因為無力處理團結的議題,與背後不團結的因素,才只好年年喊。

嘴上的團結,在藍色青年眼中特別有感,就以明顯有分歧的國家認同性別議題為例。

這些年來,國民黨並沒有成功在「反共」、「和共」、「親共」或是「九二共識」等戰略上達成共識,相關共識會不計其數,雖有變更黨綱,但也是大同小異,更從未針對「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在台灣」、「華獨」、「獨台」,甚至是張亞中的「一中三憲」等國家狀態題展開過辯論。

在這樣的基礎下,國民黨除了罵民進黨的「中華民國台灣」說法吃豆腐外,在傳統占優的國家認同議題上,顯得進退失據又彆手彆腳,因此而屢屢被質疑國家認同的國民黨青年,能不焦慮嗎?

再看性別議題,每當有年輕國民黨政治人物針對同婚表態,都會被同黨大肆攻頇,在地方初選上也屢屢拿此議題做文章。又如國民黨的同志支持者在圈被內稱為「藍甲」,是具有貶意的稱呼。遇到這些狀況時,嘴上喊團結的大老們,又做了什麼?從未表態,只敢以「看見彩虹的人會幸福吧」、「尊重不同意見」等語模糊帶過。也未見約束支持者,或主動調停黨內砲火。

對此窘境,屢屢被要求團結閉嘴的國民黨青年,能不失望嗎?

dbirmauc0hozf46939cm3auyojk07a
圖為台灣同志運動先驅祁家威|Photo Credit: 中央社

相較於明顯的「同床異夢」,國民黨老中青三代,唯一的共識就是「恨鐵不成鋼」。老一輩指責中生代扛不起大局,中生代希望年輕一代更有戰鬥力,而新生代則對改變黨的決策感到無力。這樣恨鐵不成鋼的同床異夢,短期內沒有看到改變的曙光。

代結論:花瓶與花苞政治

筆者曾有緣當了數年政治工作者,和不少藍綠前輩談論過青年參政的話題,始終覺得這句引言最為切實:

「青年政治本來就是花瓶政治,成功關鍵是,不能讓青年發現自己是花瓶。」

更進一步講,不僅不能讓青年參政者覺得自己是花瓶,更要覺得自己是花苞。

等著花瓶的只有兩種結果,受寵而成為擺設,或失寵後被替代;花苞就不一樣了,自主性強得多,且終會期待自己有綻放的一天。如果只是希望年輕人來幫自己拍影片、寫臉書、唱歌跳舞,選上後又壟斷所有決策權力,這就是「花瓶政治」;即使只會傳播行銷,在選後也能獲得一定的話語權,或得到參選門票,這就是「花苞政治」。

國民黨偏向前者,而民進黨偏向後者。當然對於民主政治與國家治理來說,孰好孰壞,沒有定論。

但顯然想做花苞的人,遠遠多於想當花瓶的。

參考資料

  1. 聯合報,2008/03/08,〈吸引年輕人 馬蕭架部落格〉。
  2. 自立晚報,2008/01/14,〈學者:年輕族群對綠營熱情消退最快〉。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藍色青年的憂鬱:這些年輕人為什麼想加入國民黨?:

在很多人心中,國民黨幾乎是個要「泡沫化」的政黨,但根據統計,國民黨40歲以下黨員,在2020年增加3545人——去年增加了4成——其中許多都是20出頭的真正「年輕人」。歷經太陽花運動、韓國瑜風潮,也看到蔡英文在總統選舉突破歷史高票,和國民黨立委席次的低谷,這些年輕人仍然選擇國民黨的理由是什麼?又對國民黨有什麼期待?《關鍵評論網》訪問了三位近期加入國民黨的青年,告訴我們他們入黨的契機、目的與盼望,同時也從黨內的青年政策與黨外政治環境分析,一起探知好像「不被年輕人喜歡的國民黨」做錯了什麼?又有哪些改變的機會?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