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校園愛情診療室】危險情人篇:不要詆毀對方人格,也不要否定過去

2018/05/25 ,

評論

TNL 編輯

TNL 編輯

TNL 編輯

TNL編輯部專用帳號,發表每天整理的新聞、重點新聞分析整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去年台大潑酸案和世新濺血案發生後,社會上除了出現校園預警系統應加強、情感教育推廣須落實等反省意見。不過,比起校園規定和法律是否強化,相信你我對危險情人,有一些更簡單也更直接的疑問。

文:邱怡瑄、葉冠吟

前言:江湖上有個流傳已久的傳說:「進大學必煉成重要的四大學分:課業、社團、打工、戀愛。」其中,「戀愛學分」是其中最吸引人、也最難以掌握的一門課。有趣的是,大學校園裡真的有名副其實的「戀愛學分」喔!想修好修滿,知道如何面對難解的愛情大小事,我們邀請在國立政治大學開設「愛情社會學」的高國魁老師,以及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開設「愛情心理學」的許皓宜老師,分別從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角度,教大家怎麼看待「愛情」。

診斷案例:危險情人

交往初期,小關常常LINE小鍵詢問他的行程,當時小鍵只覺得小關這麼關心自己很溫馨。但隨著交往時間越長,小關查勤的頻率越來越高,交往三個月時,小鍵終於受不了,稍微念了小關幾句。想不到原本總是體貼又溫柔的小關竟然勃然大怒,認為小鍵私底下和其他人搞曖昧,做賊心虛不敢告知自己的行蹤。因此,企圖要動手打他,這個舉動讓小鍵十分恐懼,想要分手,沒想到小關卻崩潰嘶吼:「如果你跟我分手,我就去自殺!」

小鍵的經歷讓人看了毛骨悚然,但更可怕的是,近年來大學校園情殺事件頻頻發生,「危險情人」似乎不再是過去認為的「特例」。在去年台大潑酸案和世新濺血案發生後,社會上除了出現校園預警系統應加強情感教育推廣須落實等反省意見,行政院會也在4月通過《糾纏行為防制法》草案,遭跟蹤、騷擾的受害人可報警由警方介入調查。

不過,比起校園規定和法律是否強化,相信你我對危險情人,有一些更簡單也更直接的疑問:「為什麼會出現危險情人?」、「危險情人有哪些特徵?」、「我該怎麼應對?」

高國魁
Photo Credit:葉冠吟
政大社會學系副教授高國魁認為,可以從「液態社會」來探討危險情人的問題。

危險情人為什麼存在?從「液態社會」的不安全感談起

高國魁引用了社會學家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的說法,認為現代社會的「液態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結構加深了危險情人的不安全感。而隨著網路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電子媒介的出現看似使溝通更方便,但人們的互動也不再像過去那麼緊密,因此可用「液態」一詞形容當代人們的生活和關係充滿了流動和變化。

就大環境的角度來看,現代社會大至全球資本的跨國移動,小至個人勞動對「彈性工時、遠距工作」的追求,都在鼓吹一種解除管制、嚮往自由的價值觀。高國魁舉例,川普部分支持者可能就是在液態現代性下的不安者,因此極力籲求:「我不要太自由開放,我要有(美墨)邊界。」而危險情人身處這種風險即自由的社會氛圍下,不安全感就會節節高升。

從個人角度來看,液態社會造就了「流動的人際紐帶」,代表在追求個體化的現代社會中,人們「自由」和「安全」的兩大需求同時受到挑戰。

例如在談戀愛時,既想與對方有緊密的情感連結,但又怕失去自我空間,兩者間的衝突產生了人際交往的焦慮和不穩定,用鮑曼在《液態之愛》一書的原話就是:「既想束緊紐帶、又想讓它鬆脫。」人與人之間朝向「流動」(flowing)發展的液態戀愛環境,容易養成異常焦慮的危險情人性格,就如同情境中的小關不斷查勤、甚至威脅對方若分手就要自殺。

RTS1PI55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危險情人的特徵:強烈的不穩定性

那危險情人有哪些特徵呢?許皓宜以心理諮商的觀點來解釋,危險情人具有邊緣性人格與反社會性人格,換句話說,就是「不穩定的因素較強」。這類的不穩定有三種層面:這個人對自己、別人、世界的看法不穩定。對自己的不穩定,許皓宜舉例,「對自己的看法不穩定」代表情緒起伏激烈,自我意識變換很快,「此刻認為自己很好、下一秒又認為自己好糟」;「對別人不穩定」就是自己認為別人一下子對自己友善,一下又對自己充滿惡意;「對世界的看法不穩定」則代表無法維持穩定的心情與大環境互動,所以容易因偏激想法而做出激烈的行為。

統括以上三種層面的解釋,在極度不穩定的情況下,無法找出這個人的思考「邏輯」,就是危險情人之所以危險的緣故。許皓宜說明,你永遠不知道對方的情緒狀態是否穩定,不知道他這次說「我要自殺」,是不是會真的動手。

而危險情人,也就是邊緣性人格的出現,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有兩種可能因素,第一種是「早期家庭依附關係(attachment)的殘破」,另一種則是「高敏感族群(Highly Sensitive Person)」。

前者,其實就是幼年時期依附關係的破壞,許皓宜舉例,小時候常常被毆打,或是目睹父母爭執甚至被波及,都是形成危險情人前因。但當然不是所有危險情人的產生都與其家庭有關,後者就是因為先天較為敏感的性格,導致其對於周遭任何刺激而產生不適,且不舒服的感覺會特別放大。

用「理性評估」,別「情感評估」

但當愛情找上門時,我們容易陷入非理性的情緒中,無法判別伴侶是否具有「危險情人」的徵兆。但許皓宜強調,若稍微感受到對方有危險跡象,儘管情感上認為對方不會傷害自己,但理性邏輯上,還是得詢問公正第三者,而且不能僅問一人,至少三人以上,即具有「客觀的危險」。

當發覺這個人符合「客觀的危險」時,請馬上執行通報。所謂的通報不一定是尋求警方,而是向校內的諮商中心(輔導室)告知。許皓宜表示,「不要一個人憋在心裡,我覺得最後很多人會出問題,就是因為他們習慣一個人去處理這件事。」但當然,不是每個人起初就有勇氣跨出求助的第一步,可以先從告知週遭友人開始,當朋友的職責,就是聽到有人向你發出求救訊息時,請陪伴他前往諮商中心,中心內部的諮商師皆有做過訓練,對於諮商內容皆有保密義務,請安心的向他們傾訴。

許皓宜
Photo Credit:葉冠吟
在北藝大開設愛情心理學的許皓宜副教授表示,如果碰上危險情人就要抱著離開傷心地的準備。

不要詆毀對方人格,也不要否定過去

倘若要分手前,才驚覺對方是危險情人,許皓宜提醒,「絕對不要詆毀對方人格,以及否定過去」,其中兩大分手禁忌語是絕對不能說出口,第一,毀謗對方人格,做人身攻擊,例如:「我就是瞎了眼才跟你在一起」;第二則是否定兩人過去的快樂時光,例如:「我之前從來沒有愛過你」,當這兩種類型的話說出口,就是直接點燃對方的不理性炸彈。

許皓宜強調,向對方好好告別的正確處理方式,應該是委婉的切斷,先感謝對方曾經陪自己走過的歲月以及他在這段感情的付出,最後明確告訴對方:「我沒有辦法和你在一起了。」

假如對方仍不斷騷擾你,除了換電話號碼、換帳號密碼、換路線,還有可能必須抱著「離開傷心地」的準備。雖然你可能會認為「又不是我做錯事,為什麼是我要離開?」許皓宜強調,遇上恐怖情人,「他不要保命,你要保命啊!若不是你做還要期待他做嗎?」

最後,常有人會說:「為什麼我總會喜歡上恐怖情人?」許皓宜表示,絕對不是你倒霉才會遇到他,而是對方身上有吸引你的特質,這才是你真正需要解決的陰霾與問題。或許是自己在前一段感情曾經受過的傷害,例如肢體暴力所造成的身心受創,也或許是對於愛情所產生的「幻象」,讓你刻意忽視對方所做的暴力徵兆,例如在餐廳對店員大小聲,你當時卻以為對方很有男人味等等。

面對這樣的問題,許皓宜會建議,大學校內的諮商體系其實很完善,可以趁在學時,善用校內資源,尋求專業人士協助,或是藉由運動、旅行等方式修補自己。


參考資料:

1. 黃厚銘,2007,〈導讀:液態之愛的流動與凝固——自由與安全的矛盾需求和修養社會學的態度〉,收錄於《液態之愛》。Bauman, Zygmunt著;何定照、高瑟濡譯。

2. 《液態之愛》。Bauman, Zygmunt著;何定照、高瑟濡譯。


延伸閱讀:在大學裡還碰到其他愛情難題嗎?以下文章繼續為你解惑

專題規劃:邱怡瑄、郭容榕、葉冠吟、鄧欣容、蘇雅靖
影片拍攝:邱怡瑄、葉冠吟
影片剪輯/後製:葉冠吟、鄧欣容
主視覺:郭容榕、蘇雅靖
採訪:邱怡瑄、郭容榕、葉冠吟、鄧欣容、蘇雅靖
文:邱怡瑄、葉冠吟、鄧欣容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校園愛情診療室】慣性劈腿篇:渣男渣女與幼兒期「分裂」有極高關聯



「愛」呦,好煩惱——我們忘記選修的情感教育:

江湖上有個流傳已久的傳說:「進大學必煉成重要的四大學分:課業、社團、打工、戀愛。」其中,「戀愛學分」是其中最吸引人、也最難以掌握的一門課。這次,關鍵評論網校園版帶你走進校園中,看看大學生們都怎麼看「談戀愛」這件事。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