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校園愛情診療室】網路阿宅篇:老師,怎麼讓對方喜歡我呢?

2018/05/25 ,

評論

TNL 編輯

TNL 編輯

TNL 編輯

TNL編輯部專用帳號,發表每天整理的新聞、重點新聞分析整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天花在網路的時間很多,但回到現實生活,反而不知道怎麼與人相處?近年來網路成癮的負面新聞層出不窮,儘管我們身邊的朋友有人就像情境中的關關,因沉迷網路而不擅交際;卻也有不少人愛打遊戲,人際交往也很順利。究竟,科技對人的影響是好是壞?

文:邱怡瑄、葉冠吟

前言:江湖上有個流傳已久的傳說:「進大學必煉成重要的四大學分:課業、社團、打工、戀愛。」其中,「戀愛學分」是其中最吸引人、也最難以掌握的一門課。有趣的是,大學校園裡真的有名副其實的「戀愛學分」喔!想修好修滿,知道如何面對難解的愛情大小事,我們邀請在國立政治大學開設「愛情社會學」的高國魁老師,以及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開設「愛情心理學」的許皓宜老師,分別從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角度,教大家怎麼看待「愛情」。

診斷案例:科技宅宅

小網是一位大三生,外表斯文、個性文靜,雖然不是邊緣人,但也稱不上系核,他的生活除了和幾位與他一樣愛好電玩遊戲的朋友們吃飯、聊遊戲,就是窩在宿舍打他沈迷已久的戀愛養成遊戲「心動時分」。遊戲就如同他的人生,他花了三個月的時間,仍無法攻略遊戲中的女主角,他總是無法理解女生細膩的心思,在虛擬的情場中屢戰屢敗,這使他對於現實的感情世界十分排斥,不知道該如何做才會受人歡迎。久而久之,他對於自己與異性的相處漸漸產生自卑感,導致他在通識課中,對同組報告的女生有好感,仍不敢行動⋯⋯

你身邊是否也有像小網這樣的朋友:一天花在網路的時間很多,但回到現實生活,反而不知道怎麼與人相處?

有趣的是,雖然近年來網路成癮的負面新聞層出不窮,但仔細想想,儘管我們身邊的朋友有人就像情境中的小網,因沉迷網路而不擅交際;卻也有不少人愛打遊戲,人際交往也很順利。究竟,科技對人的影響是好是壞?

許皓宜:不要讓虛擬世界等同於你的真實

許皓宜
Photo Credit:葉冠吟
在北藝大教授愛情心理學的許皓宜副教授強調:「在虛擬世界裡頭,最重要的就是心態。」

「在虛擬世界裡頭,最重要的就是心態。」這是許皓宜面對情境中小網沉迷遊戲的狀況,首先提出的回應。她不認為認真投入遊戲是件壞事,「因為我們玩遊戲都會沈迷啊!」但前提是,使用者得用正面心態面對「虛擬」。

如果虛擬能作為使用者跨進真實世界的跳板,許皓宜認為「玩遊戲」對人是有幫助的。例如玩了戀愛遊戲後,發現和角色互動的模式與實際情況相似,就能透過遊戲磨練與人相處的技巧,她也開玩笑地補充,「畢竟,不可能到外面隨便抓一個人來練習(泛指告白、曖昧等等)吧!」這就是「把虛擬當作是與外界連結」的正向案例。

但我們仍得正視使用者可能會對虛擬產生「現實等同」的狀況,也就是無法辨別現實與虛擬間的差異。尤其現今電玩遊戲充斥著超能力的角色設定,例如可快速穿梭各地、擁有非凡跳躍力,甚至能重新復活等等,可能導致過度沈溺於遊戲者,擁有自己具有同等能力的錯覺。

許皓宜舉了一個在美國發生的真實案例,有位正在從事非法行為的少年,因警察突然登門臨檢,在情急之下,他竟認為自己具有玩遊戲時跳到隔壁房子逃脫的能力,結果從高樓的窗戶跳了出去,一條青春的生命就此殞落。許皓宜再次強調,玩遊戲並非不可行,更不一定會造成負面影響,「但你不能認真,不能把它(虛擬世界)等同於你的世界。」。

跨出不擅交際的第一步驟:改頭換面

不過,如果大家像情境中的小網不擅社交,有什麼方法可以改變呢?撇除宅男宅女不擅現實交際的刻板印象,其實,先天的人格特質影響更大:有些人天生就擅長社交,有些人個性就較為內向安靜。若想解決自己不擅社交的煩惱,許皓宜提供了一個基礎又有效的好方法——改頭換面。

所謂「改頭換面」,就是重新打理自己的外型。但這當然不是指上沙龍做造型那麼浮誇,只要照鏡子時,覺得鏡中的自己看起來比以往舒服、順眼即可。當你學會認同自己的外貌,你就開始對自己產生信心了,「如果你連你自己都不喜歡,別人怎麼會喜歡你呢?」

而「不喜歡自己」從某一程度來說,其實就是對自己感到自卑。關於這點,許皓宜補充,「這就是因為自己心中有塊陰影。」那塊陰影或許就是我們不願意接受的自己,當你學會認識它,並思考如何「撥開」它時,你已正慢慢地改變、變成連自己都喜歡的模樣了。因此,除了改變外貌,也要記得同步向內認識自己。

但不免還是得問:老師,怎麼讓對方喜歡我呢?

雖然越來越喜歡自己是件好事,但如果暗戀的對象對自己零好感、零互動,不也是徒勞無功嗎?「如何讓對方喜歡我?」這個從古自今都讓人深受其擾、也是許皓宜每學期必被問到的題目,就在這裡曝光解答。

其實,心理學中有一個名詞叫「行為治療」,指的是在一定期望、一定條件下,採用一定的措施,促使矯正對象改變自身特定行為的干預過程。應用到愛情上,有這麼一招:想讓心儀對象喜歡自己,就把自己和對方喜歡的元素連結起來。

許皓宜分享,以前有一個學生知道暗戀的女孩很喜歡《我可能不會愛你》中陳柏霖飾演的大仁哥,還特別喜歡大仁哥曾穿過的一件襯衫。為了吸引她的注意,男孩就買下附近所有類似的襯衫,不讓其他人有機會引起女孩的關注。雖然很傻很瘋狂,雖然最後女孩沒和男孩在一起,但這的確讓彼此都留下深刻的回憶。

當然,還是有這個可能性:你努力找出對方喜歡的元素,對方仍毫無好感。這時,許皓宜提醒,或許你天生就是對方的「厭惡連結」,也就是本身具有令對方反感或不悅的因子。

許皓宜表示,一般來說,正青春的年輕人總會不停想著「他愛我、他不愛我」,就像浪漫愛情劇中的主角一邊摘花瓣,一邊煩惱,想付出真心又不敢付出,她認為這太過折騰。許皓宜建議,不如給自己設下一個停損點,當心理設好了期限,例如三個月後對方對你的態度仍沒有改變,那麼就坦然地放下吧。

而從社會學的角度,又是怎麼看小網沉迷網路、卻不擅於在現實與人相處的情境呢?

高國魁:科技的效果是不確定的

高國魁
Photo Credit:葉冠吟
政大社會學系副教授高國魁認為,科技並不一定會傷害現實社會中的人際交往。

針對這個提問,高國魁認為,與其在「網路科技是否傷害現實人際互動」的問題中選邊站,他認為科技更接近一個模稜兩可的存在。他舉情境中的小網為例,小網因為在戀愛養成遊戲中「屢戰屢敗」,使他在現實的感情世界中喪失自信,但「如果他屢戰屢勝,說不定就會很有信心」,甚至實際去拓展自己的交友圈。

高國魁認為,若單純以使用角度設想科技效果,科技並不一定會傷害現實社會中的人際交往,端看使用者是否「成功」運用科技。

正統的社會學見解:科技傾向使人類與社會現實疏離

不過,社會學作為一門探究社會結構和系統的學問,對「網路科技是否傷害親密關係」一事並非簡單地中性看待,而是至少有兩種不同看法。正統流派會從經驗理性的立場出發,認為網路科技會傷害現實生活中的親密關係。

高國魁解釋,因為網路多由文字和影像構成,所以這派學者認為網路互動強化了「去身體化」(disembodiment)的交往,剝奪了人與人之間的實際互動,就算用社群媒體傳即時訊息,也可以自行決定什麼時候要回。在這種狀況下,「很多社會學關心的、面對面互動的surprise會消失。」回到現實人際交往時,人們反而會不知道怎麼應付突發的人際互動、感知微妙的肢體語言等等,也就形成所謂「科技使人與社會現實疏離」的狀況。

RTX5F18E
Photo Credit:Depositphotos

這也呼應了近幾年針對網路科技的負面評論,例如一篇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研究指出,一旦年輕人長期持續透過社群媒體與他人互動,便容易出現憂鬱情緒。

相關的科技陰謀論也層出不窮,如科技公司高層都不使用自家軟體:臉書「按讚」機制的的發明者為了確保自己不會「上癮」,在自己的電腦上安裝了軟體限制使用臉書的時間;賈伯斯在生前接受訪問時,提到自己的孩子都還沒有用過iPad。

另一種社會學詮釋:科技可能挑戰人們的在場互動規則

高國魁提到,社會學的另一種角度則肯定人類與科技的共生關係,認為科技可能開創新的互動模式、發展「真正的親密關係」,現實中的人際互動反而不是衡量親密關係的正當基準。畢竟現在使用網路的人口越來越多,以台灣為例,根據國發會今年發布的2017年數位機會調查報告,我國民眾上網率達到歷年最高的82.3%,科技的可塑性和發展性難以想像。這一派的想法雖然激進,也明顯過於理想,但並不失為一種思考方式。

但是,從這個角度詮釋的「親密關係」和經驗理性的認知有所不同。法國思想家喬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曾提出一個稱作「耗費」(expenditure)的概念。而這種概念下的儀式行為,呈現在性愛、戰爭和遊戲等集體現象中,經常讓人類接觸到「去個體化」、物我兩忘的體驗。高國魁指出,有些學者會從巴塔耶的耗費概念出發,把「親密關係」理解為愛情中的兩方接近性(closeness)很強,甚至沒有主客之分,和世俗理解愛情應為「互為主體性、互相尊重」的看法不同。

再以情境中的小網為例,如果小網高度沈浸在戀愛養成遊戲的角色扮演中,說不定會覺得現實裡充滿障礙和隔離的愛情關係無法滿足他。這個狀況也類似電影《雲端情人》主角西奧多和人工智慧莎曼珊的戀愛關係:西奧多隨時能和莎曼珊交談、互動,反而突破了現實人與人之間時間、地理上的距離。

那,有沒有比較「白話」的解釋方式呢?高國魁分享,這就像你和一個重度喜歡玩遊戲的伴侶交往,乍看之下,網路遊戲和現實脫節,但換個角度思考,或許你只學到現實世界的戀愛方式,他反而能引導你欣賞網路世界的感情依附能力:一種超越現實功利計算的專心和堅持不懈的遊戲精神。

延伸閱讀:在大學裡還碰到其他愛情難題嗎?以下文章繼續為你解惑

專題規劃:邱怡瑄、郭容榕、葉冠吟、鄧欣容、蘇雅靖
影片拍攝:邱怡瑄、葉冠吟
影片剪輯/後製:葉冠吟、鄧欣容
主視覺:郭容榕、蘇雅靖
採訪:邱怡瑄、郭容榕、葉冠吟、鄧欣容、蘇雅靖
文:邱怡瑄、葉冠吟、鄧欣容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校園愛情診療室】母胎單身篇:修不到戀愛學分是我的錯嗎?



「愛」呦,好煩惱——我們忘記選修的情感教育:

江湖上有個流傳已久的傳說:「進大學必煉成重要的四大學分:課業、社團、打工、戀愛。」其中,「戀愛學分」是其中最吸引人、也最難以掌握的一門課。這次,關鍵評論網校園版帶你走進校園中,看看大學生們都怎麼看「談戀愛」這件事。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