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校園愛情診療室】母胎單身篇:修不到戀愛學分是我的錯嗎?

2018/05/25 ,

評論

TNL 編輯

TNL 編輯

TNL 編輯

TNL編輯部專用帳號,發表每天整理的新聞、重點新聞分析整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過去我們把眾多外務放到一旁、拼命讀書,希望進大學後,愛情可以翩然而至,卻發現自己變成了「母胎單身」的一員。好不容易碰到心儀的對象,因為沒經驗常落得空歡喜一場,這時就會忍不住思索:「為什麼我是母胎單身?」

文:邱怡瑄、葉冠吟

前言:江湖上有個流傳已久的傳說:「進大學必煉成重要的四大學分:課業、社團、打工、戀愛。」其中,「戀愛學分」是其中最吸引人、也最難以掌握的一門課。有趣的是,大學校園裡真的有名副其實的「戀愛學分」喔!想修好修滿,知道如何面對難解的愛情大小事,我們邀請在國立政治大學開設「愛情社會學」的高國魁老師,以及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開設「愛情心理學」的許皓宜老師,分別從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角度,教大家怎麼看待「愛情」。

診斷案例:母胎單身

在別人眼裡外表條件都不錯的小評,其實是個長達20年的母胎單身。由於沒有戀愛經驗,小評常常會陷入一個困境,那就是只要別人對他好一點點、親近一些,他就會以為彼此處在曖昧關係。前陣子,小評的大學同學小論不僅每天都會和他聊天,也會邀約一起吃飯,小評就認為小論想追他,因此感到害羞、雀躍。但事實上,小論卻只是把小評當成朋友。這讓小評忍不住難過地想,為什麼自己每次都會誤會、不懂怎麼拿捏和別人相處的距離⋯⋯

看完小評的案例,你也心有戚戚焉嗎?過去我們把眾多外務放到一旁、拼命讀書,希望進大學後,愛情可以翩然而至,卻發現自己變成了「母胎單身」的一員。

不僅大家在聊愛情話題的時候縮在角落、插不上話,好友為情傷神時,也因自己缺乏經驗,不知道怎麼安慰對方;好不容易碰到心儀的對象,又常落得空歡喜一場,這時就會忍不住思索:「為什麼我是母胎單身?」

母胎單身原來不只是「個人問題」?

所謂「母胎單身」是指「打從出娘胎到現在都是單身」、沒交過男女朋友的意思。很多人覺得會造成母胎單身是「個人問題」,但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也可以發現社會結構變遷對母胎單身的影響。

高國魁解釋,傳統社會為規範性的「集體社會」(collective society),外部因素對婚姻和戀愛約束力較強,這主要受三大因素影響。第一類因素來自「抽象的道德價值」,包含宗教、身分、經濟地位是否匹配,例如華人社會傳統的「門當戶對」的觀念。在這個因素控制下,人們很難自由作主談戀愛。

第二個因素則是「經驗的儀式證明」,高國魁解釋,在傳統社會中,從求愛到結婚的過程有一系列的儀式要完成,其中留下的「印記」(marker)很明確,例如台灣傳統結婚要「辦桌」宴請親朋好友來吃喜酒,就有一種昭告社會「我們兩個在一起了」的強烈宣示意味。

第三類因素則來自「關係他人的意見」,高國魁解釋,傳統社會非常部落化,親屬關係連結很緊密,你能不能跟對方結婚、談戀愛要到什麼地步,周遭的親友都會說嘴,縱然現在仍有親戚會關心你有沒有交往對象,但這種輿論的壓力遠沒有以前大。

高國魁
Photo Credit:葉冠吟
政大社會學系副教授高國魁表示,雖然現在親戚還是會關心你有沒有交往對象,但這種輿論壓力沒有以前大!

高國魁解釋,在這三大因素的影響下,傳統社會的人們談戀愛時,有相對「確定」的時程和腳本可循。先不論這些外部因素能否幫你找到「心靈契合」的伴侶——更別提「心靈是否互通」並非傳統社會考量伴侶關係的重點——至少,你不會在「該談戀愛的時候還沒有戀愛經驗」。

仔細想想,「年齡」和「周遭人的經歷」多少也會逐步加強你做為母胎單身的緊張感,畢竟,我們很少稱呼沒談過戀愛的國中小學生為母胎單身,但會因為作為一個未曾談過戀愛的大學生而感到焦慮。相較之下,傳統集體社會下的人就不用擔憂這個問題:因為到了適婚年齡,就算自己不主動,各方外力也會「自然」替自己找到「適合」的伴侶。

在自由戀愛的時代,母胎單身的「個人責任」增加了

對此,高國魁強調,不是說現代人不再受以上三大價值(抽象道德、經驗儀式、關係他人)影響,只是和過去相比,這些元素的約束力和宣告性都明顯轉弱,「那就叫自由戀愛。」當「集體的社會」開始轉向「對偶的社會」(society of couple),感情就變成伴侶間的事,要不要在一起、要不要繼續走下去,大多是兩人協議說了算,不容外人置喙。

感情看似更自由,但個人責任卻也更重,這也呼應了著名的社會學家貝克夫婦(Beck Ulrich & Elisabeth Beck-Gernsheim)的著名觀點:「愛情成為一空白方程式,戀愛者必須自己去填寫。」(Love is becoming a blank that lovers must fill in themselves.)

不過,樂觀點來看,母胎單身若想在「自由戀愛」的時代找到愛情,雖然得花上比傳統社會更大的精力和努力,但至少可以依照自己的標準,找到「對的人」。

母胎單身不熟悉「戀愛的感覺」?

不過,在找到「對的人」之前,至少要先談戀愛吧!母胎單身從來沒有戀愛經驗,若像情境中的小論想追對方又不順利該怎麼辦?對此,許皓宜要告訴你,無論結果如何,至少你開始嘗試了。

許皓宜曾遇過一個初入大學的年輕學生,非常困擾地向她表示自己近期常看到一些幻影、甚至聽到一些聲音。許皓宜覺得情況不對勁,以為這孩子產生了精神分裂症的早發期症狀,但仔細理解來龍去脈後才發現,原來他是談戀愛了,喜歡上學姐,喜歡到常常覺得學姐在跟他說話。

對初次戀愛的母胎單身者來說,常常會不了解戀愛是什麼感覺,而感到有些驚慌。因為這是你第一次感受到對父母、手足以外的人有強烈的情感。但這份情感,卻有三分之二的失敗比例,尤其當外在因素被嚴格管制,譬如家長灌輸「上大學後才能談戀愛」、大學前以讀書為重,社交技巧不足,內在性格較為專心、害羞等,更容易造成「零戀愛經驗」。

許皓宜
Photo Credit:葉冠吟
北藝大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許皓宜點出,大家談戀愛時容易太過主觀,超過五成內容都是自作多情。

怎麼才不會落入「自作多情」的迷霧?

因為戀愛經驗不足,也可能容易像情境中的小論,常誤認別人對自己的關心是戀愛中的「好感」。這源自於大家談戀愛時容易太過主觀,產生「自作多情」的錯覺。許皓宜表示,每次聆聽別人分享暗戀的故事時,其實超過五成的內容都是自作多情的感受:「我們都對自己不夠誠實,明明就是自作多情,還要強迫自己去相信低於五成的那部分,這就叫做自欺。」

但要如何確定對方是真的喜歡你呢?許皓宜提供了一個可愛又簡單的方法,那就是「瞳孔大小測量」。人雖然能控制面部表情,但卻無法控制瞳孔,當見到喜愛的人事物時,瞳孔就會擴張。當然,許皓宜也開玩笑地表示,不可能拿尺去測量對方的瞳孔到底放大多少,所以重點要放在對方的眼神。

她表示,當瞳孔放大時,人的眼睛會是「亮」的,因此,偶爾突襲拍一下喜歡的人肩膀、或出現在他面前當作測驗,觀察對方看見你的瞬間,若是亮的,那就能再努力一下;但若是波瀾不驚,那麼就好好當朋友吧。

母胎單身別怕失敗:多嘗試、多溝通

因此,雖然可以相信真愛存在、初戀最美,許皓宜還是說出了殘酷的事實,母胎單身想開啟第一段戀情時,要先有失敗的認知,因為現實的戀愛「幾乎所有人都會失敗,成功的人只是少數而已」。

不過她仍然叮嚀大家,千萬別被首次戀愛、暗戀或告白的挫折經驗嚇跑,既然都已鼓起勇氣向「愛情」邁進,就好好把握這個機會。如果被拒絕時,也不要擔心丟臉,還是能禮貌地向對方詢問「為什麼不喜歡我?」、「你覺得我的問題在哪裡?」等,許皓宜特別強調:「雙方對於戀愛的認知不是用想像的,而是溝通出來的。」畢竟初戀是如此珍貴的對象,雖然當不成一輩子的伴侶,但仍可以透過他更瞭解自己,或許這個男孩或女孩,能成為自己未來愛情的導師,愛情的基礎。


參考資料:《愛情的正常性混亂》。Beck,Ulrich and Elisabeth Beck-Gernsheim著;蘇峰山、魏書娥、陳雅馨譯。


延伸閱讀:在大學裡還碰到其他愛情難題嗎?以下文章繼續為你解惑

專題規劃:邱怡瑄、郭容榕、葉冠吟、鄧欣容、蘇雅靖
影片拍攝:邱怡瑄、葉冠吟
影片剪輯/後製:葉冠吟、鄧欣容
主視覺:郭容榕、蘇雅靖
採訪:邱怡瑄、郭容榕、葉冠吟、鄧欣容、蘇雅靖
文:邱怡瑄、葉冠吟、鄧欣容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校園愛情診療室】危險情人篇:不要詆毀對方人格,也不要否定過去



「愛」呦,好煩惱——我們忘記選修的情感教育:

江湖上有個流傳已久的傳說:「進大學必煉成重要的四大學分:課業、社團、打工、戀愛。」其中,「戀愛學分」是其中最吸引人、也最難以掌握的一門課。這次,關鍵評論網校園版帶你走進校園中,看看大學生們都怎麼看「談戀愛」這件事。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