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跨世代眼中的同志遊行

趕上社運潮的七年級女同志:同志運動已從婦運獨立,變成追求自我認同

2019/10/23 ,

評論

TNL特稿

同志遊行參與者示意圖,非本文作者|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TNL特稿

TNL特稿

關鍵評論網編輯邀請專家撰寫特稿,歡迎讀者參與討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這一輩,同志運動已從婦女運動中獨立出來,追求自我認同,學習也實踐著自由解放的性別語言與行動,不管低調或張揚,以經濟自主的條件為基礎、勇敢地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文:木川

在傳統與現代間,摸索前進的性別意識與實踐

我是七年級前段班,正好是「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也趕上政治解嚴,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爸媽那一輩苦過,恨不得把經濟上最好的拿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身為聯考末代考生,從小讀書是最重要的,爸媽的情感是不太說出口的溫情。我們這一代正好夾在中華傳統教育的餘味,與更加現代化、開放的思潮之間。

自小喜歡讀報,對同志議題的印象有:眾多港星跑到Funky夜店的新聞,也對祁家威倡導愛滋議題和百納被有印象。高中時喜歡在週六半天課後,和同學們到書店閒逛,架上暢銷書是邱妙津的《鱷魚手記》。多年後才知道轟動一時的北一女中資優生自殺事件,埋伏著女同志情感的絕望,彼時的校長丁亞雯說:「我們北一女沒有同性戀,因為輔導室沒有資料。」

「同性戀」就是這樣充滿禁忌、被消失的詞彙,關於LGBT+的一切,未成年的自己只能懞懂地感受、摸索,早慧者才能找到描述的語言和自我認同的可能,或者在安全的環境裡,閃現零星的慾望引領著行動。《性別平等教育法》要等到我大學畢業後才實施,國中談男女生殖系統的二章,匆匆帶過;身處南部高中女校,只記得血淋淋的墮胎影片。事後才怨嘆錯過多少同志生命中的黃金高中時期——有的是美好的粉紅泡泡,有的卻是被霸凌的殘酷。

shutterstock_521605885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幸好進入台大後,有女性主義視角的國文課,也有同志研究的通識課程,擺脫高中聯考的填鴨式教育,大學開了一扇窗——原來觀看世界有如此多元的觀點,跨領域的立論基礎和分析方式,讓社會和世界的肌理漸漸清晰,卻也複雜、有趣了起來。

彼時大學的同志社團多有耳聞,有點神秘、搞小圈圈的,定時聚會。據說那時有辦給高中女同志的營隊,還有北區跨校的校園同志甦醒日,性別運動的自覺和解放成為校園生活進步的起點,朋友寫女生宿舍裡蕩漾著的同志情慾當期末報告,還有人在女宿舉辦一起看A片的活動。彼時阿扁以「快樂、希望」作為競選總統的口號,宿舍隨處可見扁迷紀念物,那是政黨輪替的時代前奏;同時廢除公娼的運動也在街頭激烈展開,跨入千禧年的女性主義與性別運動,還有馬克思左派的讀書會與行動者,在校園裡不斷生火、埋下異議的種籽。

當然,這些個人經驗有其侷限,運動雖然在進行,很多同志生活中仍務實地小心翼翼,圈內人多以假名暱稱,而年紀越大者越是深櫃,和外在社會與親族的壓力,略成正比。我這一輩,同志運動已從婦女運動中獨立出來,追求自我認同,學習也實踐著自由解放的性別語言與行動,不管低調或張揚,以經濟自主的條件為基礎、勇敢地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六、七年級生和更年輕的世代,也成為婚姻平權運動的主力,經過不同世代的血淚積累和公投惡傷,2019年的同婚專法總算來到一個里程碑。

個人生命和社會倡議交織的運動平台

2003年,第一屆台灣同志遊行走上台北街頭,朋友描述,站在人行道上觀望的比走在隊伍裡的人還多。直到2011年,我才走上街頭參與遊行。那一年在感情中遭遇挫敗,終於明白:若不再面對認同與感情之於自己的重要性,可能導致內在的崩潰與毀滅。對於欠缺情感教育、只有俗濫的流行文化和僵固傳統的情感範本,偏偏異性戀文本中的男女,不管怎樣擺弄,都無法安放自己的笨拙怪異。都說每一次戀愛是認識自己的獨特旅程,而我終於在痛苦中決心打造屬於自己的支持網絡和生活。

我加入熱線成為志工,積極吸收比較系統性的性/別知識和圈內文化,也認識了更多LGBT+和不同年齡層的朋友。第一次走入同志遊行的畫面,歷歷在目,感謝曾經喜歡了多年的人,陪著走,讓我明白最好的朋友不會因為同志身份而離開你/妳,即便拙劣的告白失敗,關係仍能以另一種溫柔的方式,延續下去。

這就是同志遊行的意義吧!在那一天或靠近遊行的日子,各種故事會在街頭或各自的生命中發生,可能是圈內老友們聚首敘舊的日子;終於認同而上街勇敢大方地現身;不符合主流規範的性別氣質和裝扮,也能在遊行那一天理直氣壯、爭奇鬥豔!

4075338809_7246889ba8_o
Photo Credit: 積丹尼 Dan Jacobson @Flickr CC BY 2.0
2009年台灣同志遊行負責掌彩虹旗的遊行志工

後來,我斷斷續續參與了四屆的台灣同志遊行籌備,每年花上近八個月的時間,準備規模越來越盛大的同志遊行。我開始無法上街走遊行,而是定點在媒體中心,看著凱道滿溢而出的人群。籌備的志工們來來去去,太多故事與想在遊行裡呈現、完成的事,無法一一細數;遺憾地,也有幾位夥伴在過程中,先結束了生命的旅程。

台灣同志遊行除了第一屆得到台北市政府的補助外,之後都是民間團體自籌自辦,相較國外比較濃厚的嘉年華會氣氛,具有比較強烈的議題和草根性的運動精神。台灣同志遊行自詡為性別運動的平台,讓光譜上各種位置的夥伴,都能自在現身;在友善的氛圍下,讓各種邊緣/中心的議題都有機會自由展現。透過集體現身,讓社會知道LGBT+就存在你我身邊;也讓還沒有能力現身的夥伴,明白他們並不孤單。同時,同志遊行也遍地開花,一年中在台灣不同的城市,展現「同中有異」的在地聲音和精彩連結。

街頭與殿堂相輔相成,盼望平權落實於日常

時至今日,性/別運動不只在街頭,同志也不甘於只在遊行那一天才能自在作自己。還記得2011年遊行結束隔日,新北市鷺江國中楊同學就因為「娘娘腔」的陰柔氣質,遭受歧視排擠而墜樓自戕;許多同志朋友在一週後的紀念活動現場,聲淚俱下,訴說著成長中的艱辛,一不小心盡是凶險。性別平權需要落實於日常,需要法規和國家的資源支持,讓更多人從小就能接受性平教育,減少各種形式的霸凌;讓相愛的人有對等的保障,同時職場上也不因為同性戀、跨性別的身份,而有差異對待。

台灣同志遊行作為東亞最大的同志遊行,可說是島嶼小國的一項驕傲。走在街頭、歡迎所有人的同志遊行,是最簡單、直接的社會參與,透過現身來表達各種性/別訴求和議題,看見多少生命在激進和安穩的光譜中擺盪,和自己、家人、社會、國家,對話或戰鬥著,發出噪音;與投入政治選舉或修法,積極參與國家權力和資源分配的民主代議制度,街頭和殿堂相輔相成,成為推動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一環。

今年的台灣同志遊行是10月26日,主題「同志好厝邊」,邀請大家一起來踩街,開心的或不爽的,相招所愛的人,發出自己的性別噪音!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銷毀同志雜誌的五年級女同志:從湊熱鬧到深耕同運,遊行打開了我的眼界



跨世代眼中的同志遊行:

台灣同志遊行已成為同志社群的年度盛事,也讓台北成為外國旅客眼中,對同志最友善的亞洲城市。今年我們以「跨世代眼中的同志遊行」為主題,透過不同世代同志的生命經驗,帶領讀者感受過往台灣社會是如何看待同志族群、這些參與者又是因爲何種生命機緣,願意挺身而出揚起彩虹旗。如同「同志」一詞所涵蓋的非異性戀認同多樣且複雜,讓他們的經驗為我們開展出同志遊行的多元觀點。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