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明鄉人】到越南北部尋找明鄉人,溫習中越「剪不斷理還亂」的歷史

2019/05/19 ,

評論

BJ周

Photo Credit:BJ周
BJ周

BJ周

讀了一個碩士學位,卻從未學以致用;從事過十多種工作,卻是滾石不生苔。只能說我這人太好奇,而生命的時間太有限。世事無常於我如夢幻泡影,唯一不變的志業是幫助貧困孩子上學。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明鄉人就像南宋人入越的翻版,都是一段共生共利的依附和吸收,南宋人最後融入越南族群,明鄉人也差不多是同樣情形,即使越南北部的明鄉人會館和事蹟,不像越南中南部那樣多又精彩,但是「明鄉人」的背景故事都是一樣迴旋在那個時代的悲歌。

嚴格說起來,所謂「明鄉人」是指明朝滅亡之後進入越南的華人,主要是由陳上川、楊彥迪等反清將領帶著投奔越南的明朝遺民,他們活動分布的地點多在越南的中南部。

那麼,越南北部有明鄉人嗎?

當然有,只是聲勢和規模沒有中南部的明鄉人團隊那樣明顯浩大。中國自古就有陸路進入越南,不過究竟為什麼陳上川等人,當初不是往北邊去呢?

先來看看明朝的時候,明成祖朱棣曾經出兵滅掉當時的越南胡朝,重新把越南收歸明朝版圖,越南北緯17度以北地區也改稱「交趾」,由明朝設郡派官直接統治。

其實明朝原本沒有征越的計畫,朱元璋甚至把越南列為15個不征之國。然而隨著越南胡朝(大虞國)進犯廣西一帶邊境地區,加上自稱被胡朝篡位的陳朝後裔,以及被胡朝進攻的占城國王都向明朝求救,明成祖忍無可忍遂發兵南下。

戰爭結果越南成為明朝版圖的一部分,就此反抗明朝統治的紛爭便持續不斷,直到一位出身地方豪族的黎利,與明軍周旋作戰十年,且節節重挫明軍,最後逼得明宣宗決定放棄統治,由黎利稱帝,開創越南史上的後黎朝,國號大越。

後黎朝的政權並不穩定,自家權臣更內鬥厲害,皇帝不是被挾制,就是當傀儡,形成前黎朝與莫朝南北對峙,後黎朝與阮朝(廣南國)南北對峙。

這個莫朝是由權臣篡位登基,聚結於越南北部的高平,託庇於中國明、清政府的保護,很是受到越南正統的不齒,就連投靠廣南國的河仙總督鄚玖,也為了與他劃清界線而改姓。

後黎朝到了由權臣鄭主當家時,為了消滅高平的莫氏政權,鄭主向清朝告發莫氏支持吳三桂,請清朝不要出兵援助莫朝;鄭主與廣南國阮主長期紛爭,停戰約定以靈江為界,也是請出清朝斡旋達成協議。

後來西山軍之亂,後黎朝的王室臣民都逃往中國廣西避難,並且請求清朝出兵討伐,結果在越南歷史上被寫成清朝入侵,被西山軍打敗,成功抵抗了外國侵略;不過,西山軍因為與暹羅交惡,為免清軍與暹羅聯手夾擊,隨後遣使入京向清朝請求冊封,此役又被乾隆帝列為他的「十全武功」之一。

就從上述種種糾葛,可以了解越南北方政權跟清朝的關係,因此北方的後黎朝鄭主,對待華人採取的辦法,一方面是嚴格控制,一方面是實行同化,主要還是因領土毗連中國,接納移民唯恐引起清朝藉故干涉,進而影響與清朝的關係 。

在這種避之唯恐不及的情況下,明鄉人往越南北部去投靠的自然不多。據說後黎朝鄭主對待明鄉人,也不像廣南國阮主那樣寬容。當然,在阮朝建立基業的過程中,明鄉人的作用顯著,這也促使阮朝比較優待明鄉人。

或許這些因素,如今越南首都河內竟少有聽說有明鄉會館,不過就算是曾經有明鄉會館,只怕近代在胡志明領導的北越政權革命下,也被打倒剷除了吧。因為在胡志明手中,越南文的漢字整個被廢除;二戰後的北越歸屬,中法都要爭取,胡志明也寧可選擇歸隨法國。

不過明鄉人在越北依舊有據點,例如今天興安省的紅河左岸,古稱庯憲的興安市(Thành phố Hưng Yên )自古就是華人聚居所在,位於河內以南60公里處,城市規模僅次於當時的京師(河內),16世紀末已是繁榮的港埠,有「小長安」之譽。華人在此經營中藥、布料、香料、蜂蜜等生意,尤其是生絲和熟絲,華商還建立了20多個行業商會,儼然操控當地商貿。

今天的興安甚至仍保有許多中國傳統習俗,例如每年舉辦越南最早的農曆春節廟會,廟祝身穿漢服祭祀,還舞龍舞獅,抬著神轎遶境遊街。此外,也有划龍舟、吃粽子等民俗。

我在興安市並沒有找到傳說中的「北和明鄉會館」,依照我實地走訪許多明鄉會館的經驗,從前的會館現在門面多已被廟觀取代,有的連名稱也改掉,比如越南永隆市的天后宮,從外面看不出原本是明鄉人會館。還有的可能已經傾圮拆除,無從追尋。

1
Photo Credit:BJ周
越南永隆市「天后元君廟」,實際是明鄉會館(全景)
2
Photo Credit:BJ周
「天后元君廟」
3
Photo Credit:BJ周
「天后元君廟」的內部,就有「明鄉會館」的匾額
4
Photo Credit:BJ周
內殿正面供奉天上聖母(左),背面供奉明鄉先人(右)
5
Photo Credit:BJ周
永隆明鄉會館內供有校尉忠信明鄉社主張玉郎的牌位

不過,我在華人聚居最多的Thuong街、 Trung街和Ha街之間行走時,意外見到一家「薛族家門」匾額高懸,敲門請問得知他們確是華人後裔,戶內祠堂也保持傳統中式,但是全家已無人能講華語。對街見有福建會館,然而門扉深鎖,久久無人應門,相當寥寂。據說許多華人人家都已遷出此地。

8
Photo Credit:BJ周
興化華人聚居街上見到「薛族家門」即知是中國人家
9
Photo Credit:BJ周
薛家祠堂完全中式,但無人能說華語

更意外的是,我在興安市發現一座「楊貴妃廟」,眾所周知安史之亂,楊貴妃被唐玄宗賜死在陝西馬嵬驛,後來唐玄宗脫困返京,派人運回楊貴妃遺體竟遍尋不著,成了一樁懸案。於是今天日本冒出楊貴妃墓,怎麼連越南也有楊貴妃廟?

其實越南興安市的楊貴妃是宋朝人,原來宋朝也有一位楊貴妃,而且集美女、才女、女政治家、女書法家於一身,她的事蹟成為傳奇,受到後人稱道。可是,中國宋寧宗的楊貴妃怎麼會跑到越南來呢?又怎麼成了「聖母」呢?

根據《大南一統志》記載,位於興安市光忠坊葦灘路的「聖母廟」,始建於1279年陳仁宗時期。

11
Photo Credit:BJ周
興化的「聖母廟」,石門上刻著「宋楊太后廟」
12
Photo Credit:BJ周
「聖母廟」內部有一株百年大樹

越南陳氏王室的先祖來自中國,原籍或是福建或是桂林,陳朝自立國以來,受宋廷封為安南國王,雙方遣使來往,關係密切良好。陳仁宗在位時期(1258~1308)正是中國南宋覆亡、元朝興起之際,因此不少宋人為逃避戰亂和不願屈服元朝而流亡到越南。

根據記載,1274年(寶符二年)有一批宋人「以海船三十艘裝載财物及妻子,浮海来投奔」,陳朝政府就在今日的河內,專門安置了這批人士。南宋亡後,更有遺民到越,為陳朝效力,對抗元朝入侵,例如宋人趙忠,於1285年的元越戰爭中協助越南立功。

很顯然的,宋朝楊貴妃(諡恭聖皇后)是由宋人傳入越南,成為「聖母」可能跟越南社會有關。越南因長年戰亂,男子出門在外,女性在家計、繼承和忙活上,承擔較多的責任和工作,也主導較多的事務。越南「聖母廟」香火鼎盛,應是源自越南女性祈願之地。

13
Photo Credit:BJ周
正殿供奉的聖母是宋朝楊貴妃,陳朝皇帝賜匾「母儀天下」
14
Photo Credit:BJ周
廟方每年舉辦盛大祭典,從中或可看出宋人傳統習俗

這樣看來,明鄉人就像南宋人入越的翻版,都是一段共生共利的依附和吸收,南宋人最後融入越南族群,明鄉人也差不多是同樣情形,即使越南北部的明鄉人會館和事蹟,不像越南中南部那樣多又精彩,但是「明鄉人」的背景故事都是一樣迴旋在那個時代的悲歌。

10
Photo Credit:BJ周
興化市的福建會館,但高處掛的是「天后宮」。
6
Photo Credit:BJ周
明鄉會館的祭祀照片,其中可見傳統漢服和儀軌習俗
7
Photo Credit:BJ周
明鄉會館的祭祀照片,內有餘興節目可見中國戲劇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李牧宜

專題下則文章:

【明鄉人】協助開拓越南廣袤沃土的明鄉人功臣:河仙總兵鄚玖



反清反到越南的「明鄉人」:

這段歷史或許你從沒聽過:中國明朝滅亡後,一群拒絕降清的舊臣遺族和擁護者向南遷徙,率眾投靠越南「廣南國」,在中越順化、會安登陸,最後紮根當地為越王效力、協助開拓疆域,甚至獲越王受封。【反清反到越南的「明鄉人」】 專題除了回顧這段過往,也要帶你在今日越南找尋這群「明鄉人」留下的重要遺產。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