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愛不分城鄉,為幸福出發

臺灣的城鄉差距之大,人口外流、資源分配不均,讓偏鄉教育的議題浮現。教育部定義的偏鄉學校,泛指地域偏遠且交通狀況不便者,然而,現在有愈來愈多地處「不山不市」的弱勢學校,面臨著產業轉型、經濟發展重心移轉及少子化的衝擊,全台約有30%國小就學學童不滿百人。中華三菱長期關注偏鄉議題,從鼓勵勵青返鄉扎根的「青春還鄉」計畫,到關懷偏鄉教育的「幸福守護」行動,中華三菱始終和我們生活在一起,為幸福出發。

愛不分城鄉,為幸福出發
Photo Credit: TNL Brand Studio

專題目錄

14


2017/12/27 | 廣編企劃

偏鄉教育重點不只是要有在地特色,還有是否可以給小朋友能「帶走」的能力

有了企業夥伴的長期參與,偏鄉教育這個大議題會有什麼改變?中華三菱聯合偏鄉小校舉辦跨校小學運,為孩子創造難忘的體驗及回憶。發展學校特色之餘,更需要像中華三菱的拋磚引玉,以實際行動創造正向循環,偏鄉教育難題才有翻轉的機會。

2017/10/30 | 廣編企劃

只有一個人的一年級——從南投跨校小學運看台灣偏鄉難題

你對偏鄉學校的認知,還停留在教育部定義的山上或海邊嗎?不只有離島、原住民區、高山地區的學校才叫偏鄉,有更多像南投縣的千秋國小和廣福國小這樣「不山不市」的學校,同樣面臨少子化造成的廢校併校危機。「不山不市」卻又面臨危機,讓他們成為被忽略的弱勢。透過企業的力量,讓跨校又跨區的偏鄉小學運如同一個火種,散發出幸福的火光。

2017/09/06 | 讀者投書

只能用山海美景作為報酬,偏鄉學校留不住人才只是剛好而已

新學年每每出現的偏鄉代理教師招聘公告,體現了地方政府教育局與校方在人員需求上的暫時性妥協,但是這雙方都還是把教師視為暫時性人力,而沒有考量到學生與代理教師的長期發展。

2017/08/18 | 讀者投書

走進「偏鄉」學校兩個月,扭轉了我很多的「自以為」

「要不是參加此次的工作隊,我也不會擁有反思的機會」,無論是對於我還是Annie,這是我們參與偏鄉藝術教育工作隊珍貴的收穫。

2016/12/23 | 廣編企劃

只有自己才能定義自己:看這5位「勵青」用青春重新點亮故鄉

對勵青來說,家鄉的價值需要直接起身投入,用自己的視角重新觀察,看見可能的發展再造,創造出全新的價值。只要投入親身去做就有機會成為具有影響力的人,凝聚、活絡在地力量,產生強大群聚力量,讓家鄉得以翻轉,成為遍地黃金、充滿機會的印象新故鄉。

2016/09/14 | 廣編企劃

Suming回家做自己!用阿米斯音樂節把主流拉回台東

來自台東都蘭的Suming選擇用音樂發展文化,透過音樂節平台,使部落中的大小力量緊密連結,發揮長才,讓那些傳統在當代有被看到的機會。希望透過自身經驗,鼓勵勵青們勇於提出自己的想法,並勇於實踐,一同讓鄉鎮找回原動力。

2016/08/26 | 廣編企劃

年輕可以承受多少勇氣與風險,去完成自己的夢想

台灣許多鄉村曾經在時代的推移中,樹立了自己的地位與價值,以豐富的文化歷史,滋養過不同世代的人們。但隨著時間的演進,逐漸與現代主流經濟脫軌,遠離大眾關注目光,只剩下懷舊與沒落。儘管表面已沒有過往風華景象,內涵卻依舊飽含豐沛的文化資產,待人去挖掘並用新面貌觀看。

2016/08/11 | 廣編企劃

從偏鄉流失危機中,看見青年蕉農的創新翻轉

台灣25~44歲青壯人口80%集中在六都,城鄉差距甚大,青壯人口外移對地方產業結構與環境造成極大威脅。

2016/03/26 | 新作坊

開書店、賣豆腐又辦刊物,還幫孩子課輔——他們只從生活「翻轉嘉義」

不喊拜託,因為投票是選民的責任,關心公共議題是公民的義務。只有從生活出發去留心和參與,翻轉現況才有可能。

2015/09/05 | 林佳賢

8張圖表告訴你,為什麼就算小學很「迷你」也不該裁

在少子化的衝擊下,迷你小學越來越多,裁校或與其他學校合併的聲音也越來越大聲。但另一方面,原本在學學童轉學後,可能遭遇通勤時間加長等問題。為了分析台灣迷你學校的問題,我們利用社會經濟資料庫的資料,帶讀者了解不是每個迷你學校都能裁。

2015/08/31 | 吳象元

三峽在地青年返鄉 長年陪伴弱勢學童成立「小草書屋」

「絲瓜小隊」從最初只有4位學生,林峻丞陪伴孩子們種絲瓜,並到各國小借教室,暑假免費為孩子提供課輔及安親,如今終於有了專屬的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