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女作家蘇美形容生育就像史詩,對更多女性而言,一旦生了小孩,生活便會面臨更多天翻地覆的轉變。在傳統框架下,不只要當好媳婦、好媽媽、好太太,重返職場之路更是困難重重。我們訪談多位媽媽,了解他們在婚育之路上所遭遇的艱辛與挑戰。
中國女作家蘇美曾在著作《文藝女青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以散文跟史詩形容生育對女性帶來的衝擊:「原來這就是當媽媽。一個女人就此結束了恣意而為的小散文時代,帶著孩子進入了漫長、持久而堅韌的大史詩時代。」
蘇美描述的並不假,經歷懷孕、生子到撫養的過程,正在爭取孩子監護權的曉涵(化名)深刻明白,作為母親,就是一場漫長且孤獨的戰鬥。
生育原先並不在曉涵的人生規劃中,坦承對照顧另一個生命沒有信心。但偶然認養了一隻年紀較大的流浪狗,傾力照顧的幾年後,曉涵發現自己其實可以做得很好,從那一刻起,他對生育下一代的想法開始有所轉變,才決定與伴侶結為夫妻。
「若沒有生小孩的規劃,其實我覺得不結婚也沒關係。」但曉涵沒有想到,轉換身份後的難題接踵而至,讓她難以招架,「一切的挑戰就是從生小孩那一刻開始的。」
婚前好先生,婚後豬隊友
在生孩子之前,他與伴侶相處良好,認為對方體貼、細心,未來肯定會是個好父親。但小孩誕生後,才發現另一半其實是「豬隊友」。從產後照顧到育兒心法,婆家總是有許多指點,而原先信任的另一半卻無法扮演調和的角色,讓曉涵感覺自己在育兒的過程孤立無援。
因為身邊照顧資源不足,他辭掉原本的工作,轉為全職媽媽的身份,成為家庭裡的主要照顧者,不只要照顧日夜哭鬧的小孩,還要照顧另一半的情緒。「當時我怕小孩的哭聲會讓另一半不高興,我們是各自分房睡,我跟小孩睡一起,他自己睡在另一間。」
長時間與小孩相處,又無法得到家人的支援,曉涵形容自己當時身心失衡,差點就要步入產後憂鬱的黑色漩渦,「那幾個月我甚至不敢走出去曬太陽,因為一直在掉頭髮。」
目前育有一個女兒的董潔,也認同剛生育小孩那段時間,同時要兼顧家庭、工作與育兒,與另一半的關係只能用「劍拔駑張」形容。他不曾想過,原來小孩的誕生會激發另一半高敏感的性格,面對小孩哭鬧或繁重的照顧責任,若董潔無法及時滿足小孩的需求,就會遭受另一半的指責。
「傳統的責任、框架,不管用什麼字眼去形容它,就是一種對女性的壓迫。我要當媳婦、要當媽媽,先生還要要求我當好太太,很多的責難會不停的疊加在我身上。」重新回想當時的處境,曉涵認為關鍵在自己經濟無法獨立,縱使已經付出全部的心力在小孩身上,甚至還拿出自己先前工作的存款補貼小孩花費,但仍無法斷然離開家庭,直到小孩4歲進了幼兒園,她才感覺自己重新拿回自己的自主權。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曉涵或董潔一樣,順利重回職場。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2020年資料,過去10年有同居或配偶關係的女性勞動參與率未達五成。截至2019年6月底,25-34歲的已婚婦女中,有25.7%、約16萬人因生育離職,其中有3成7再也沒有復職,沒有復職的原因以「準備懷孕」、「照顧未滿12歲兒童」為主。
即使成功復職,女性家務勞動的時間並不會因此變得比較少。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鄭清霞2010年研究女性工作與育兒情形,發現育有6歲以下小孩的工作女性,絕大部分都還是必須同時照顧小孩與做家事,下班之後平均有5.08小時的家務勞動;育有3歲以下幼兒的更高達5.28小時,呈現台灣女性在家務分工上仍擔任主要照顧者,造成家庭、工作蠟燭兩頭燒的情形。
已婚、備孕,那些被職場排除在外的女性
母職(motherhood)對女性薪資及工作的影響,向來是社會學者長期關注的議題,在學者的研究中發現,因生育或家庭照顧所導致女性就業的中斷,讓未婚女性與已婚女性薪資有較大的差異,其中的原因在於家庭仍主要以女性作為主要照顧者。除此之外,有小孩的女性普遍被雇主認為較缺乏生產力,構成雇主歧視(employer's discrimination),在任用、升遷或薪資水準上,時常對已婚生育的女性造成不平等的對待。
目前懷胎9個月的Mandy,2年前與伴侶結婚後,她辭掉原本在台中的工作,隨著先生一起搬到了雲林。當她打開人力銀行網站更新履歷重新求職,等待他的卻只有一張張的無聲卡。
Mandy發覺自從在履歷寫上自己已婚的資訊,求職變得更加困難。起初他以為是自己的能力不夠,沒有放在心上,但隨著投遞的履歷越來越多,卻都毫無回音,他開始發現不對勁。有一次對方主動電話與他聯繫,劈頭就問她的生育規劃,Mandy感到無語。「過去我以為公司評斷的主要還是個人能力,但經歷單身到已婚的身份轉換,公司似乎只憑這個就認定我無法為他們付出。」
但同樣是已婚者的身份,Mandy感覺丈夫在職場反而獲得更多的包容與體貼,「他在公家機關工作,感覺主管、同事都會體諒他,已婚身份帶給他的是加分的效果。」
求職1年半的時間後,Mandy從新婚轉換為等待生產的產婦,她依然誠實地在履歷上更新自己目前的人生階段,「難道我要隱瞞我懷孕的資訊嗎?這對我跟公司都不公平。」直到再一個月就要臨盆生產,她決定結束快兩年幾乎沒有任何回音的求職旅程。
相較Mandy在求職過程所遭受的阻礙,有更多女性則是感覺職場不夠友善,甚至感覺自己被排除在外。
生育後曾短暫回到職場工作的董潔,主管曾詢問將來一年是否會有生育規劃,自己卻在不久後懷孕、甚至需要請育嬰假的時候,對主管感到很抱歉。但他也發覺,自己在請了一年育嬰假以後,職涯發展受到阻礙,原有工作單位以人員額滿的理由,讓他遲遲無法重新開始工作。作為工程師,董潔認為自己在尋找新工作上相對容易,但身邊非同樣職業的女性,在重返職場之路總是困難重重,甚至會被雇主、主管質疑「是否會再生育」而影響職涯。
「這個社會上大家都在說女性生育率很低,事實上職場對女性就是不友善的,」董潔指出在評估用人標準上,適齡生育的女性總被認為會給公司帶來麻煩,他質疑公司難道不該保有人力的彈性、讓員工請假時有適度的人力進行代理,「怎麼會製造出一個職場環境讓女性不敢生、甚至怕請了育嬰假以後無法回到公司?」在董潔眼中,台灣低生育率與職場友善程度有強烈的關聯。
勞動部回應:將持續加強友善職場
國發會2018年研究就指出,雖然政府持續在婦女婚育與就業議題上提出重點政策,但卻很少從女性生命歷程的變化與需求,提出整合性的策略規劃。除了目前提供以家庭為核心的補助方案,也應思考如何推動支持家長持續參與勞動市場的「去家庭政策」目標,例如落實留職停薪後重返勞動市場的職場權益。
據勞動部提供近期的調查數據,2021年請育嬰留停的受雇者,僅有5.72%未重返職場,但仍不能忽略有更多的人在未請育嬰留停的情況下,就直接離職,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司黃維琛司長坦言在友善職場的建立上,仍有進步空間。
黃維琛表示,2021年勞動部補助雇主設置哺集乳室計143家,補助金額187萬餘元;補助托兒設施及措施331家,補助金額計2,877萬餘元,藉此幫助改善職場的育兒環境。勞動部今年也調整育嬰假辦法,育嬰、陪產假都多加兩天,提供勞工更彈性的請領條件。
不過,得人資源整合有限公司創辦人蔡淯鈴仍認為政府在友善職場上仍有待改進,例如近期政府逐步推動職場教保中心,但仍僅限國營事業,而多數勞工則是在私人企業,無法同享托育福利。他建議政府應思考如何提升企業設置托育空間的誘因,不僅可以降低勞工離職率,更可以營造一個對勞工更友善的工作環境,對雇主、勞工是兩全其美。

擁有經濟自主權,才能重掌身體自主權
未來還會有求職的打算嗎?Mandy猶豫了一下,「進入養育小孩的階段,可能很困難吧。」直言自己單身時不曾想過婚姻這個標籤會帶來這麼大的改變,但如果有一天可以重新回到職場,他會期望自己能對同樣處境的人有更多同理。
回復單身身份的曉涵,則坦言在這段歷程學到最多的,就是女性一定要維持經濟的獨立性,才能掌握生育及養育的自主權。
她奉勸身邊尚未結婚的女性朋友「不要先結婚,先一起養小孩」,她認為只有在養育小孩以後,才有機會看出對方是否能成為一起支撐家庭照顧的好隊友,如果伴侶通過這層考驗,屆時再結婚也不遲;若不通過,那你仍然可以保有單獨養育小孩的選項,不會受婚姻與身份框架限制,「只需要考量自己的條件與意願,你一樣可以成為一位很棒的母親。」
聽聽不同人們的心聲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 鄭清霞(2010)〈台灣女性的工作與育兒〉
- 許碧純、邱皓政(2015)〈照顧子女的代價:母職對臺灣女性薪資影響的貫時性分析〉
-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從婚姻關係來看我國女性就業與生育變化及其政策意涵〉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林奕甫
專題下則文章:
生育自主|不生|不討厭小孩,不代表要有自己的小孩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