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生育自主|不生|不討厭小孩,不代表要有自己的小孩

2022/10/21 ,

圖輯

梁敏萱

梁敏萱

梁敏萱

關鍵評論網 資料新聞記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生育,只能有一種選擇嗎?近年有越來越多人思考不生育自己的下一代,他們這個決定是如何促成的?選擇沒有小孩的人生,他們看到什麼風景?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我並不是一個討厭的小孩的人。我願意去當朋友小孩眼中的好阿姨、好姊姊,投注我所有的愛給他們,但這並不意味著我需要擁有自己的小孩。」自35歲以後打消生育念頭,光宇坦言很快樂,因為再也不用煩惱人生安排是否需要保有第二個選項。

作為保險業務,他過去看過許多家庭案例,愉快、不愉快的都有,讓他更加深信自己的選擇是對的。理性看待自己的生育意願,光宇與伴侶至今沒有後悔過他們的選擇。

過去20年來,台灣生育率持續下降,從2002年平均每位婦女生育1.68個小孩,下降到平均生不到一個小孩,近年更成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即使政府相繼推出對家庭及生育政策的鼓勵,仍難以挽回持續低迷的生育率。

為什麼有人選擇不生育?顏裕祥2021年的研究指出,現今社會的生活方式與傳統高生育率的社會已有極大的不同,個人對於生育的想法也有巨大的轉變,生育不再是人生必經的階段。現代社會在生育的考量往往會比過去更為複雜,通常會經過理性計算,才會踏入生育階段。

從顏裕祥的研究回顧可以得知,過去曾利用生育價值探討個人生育意願,指出不論歐美與華人文化,皆認為父母可以從養育子女的經驗中,獲得正面的意義與價值。然而,現在社會生育子女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除了養育子女的精神壓力外,經濟成本也不斷攀升,在有限的資源下,不僅會限制人們的生育慾望,更成為另一種壓力。

mdyvraq9c3ykd5tse5b68thtkmb0hb
Photo Credit: 中央社

除此之外,經濟與工作的發展,也讓女性更難放棄正在發展的職涯,果斷走入婚育階段。

但更多的可能是觀念上的轉變。陳玉華研究指出,時代變遷與女性教育的提升,讓「生育就是女性天職」的思想被屏棄,女性不再需要透過「生育」來證明自己是一個「完美的女人」。相反的,有更多的人意識到父權社會對女性生育的箝制,更認真思考自我存在的價值。

選擇不生育的人們

走一趟實體書店,在關於家庭分類的書籍區裡,遍目可及的都是關於育兒或教養的主題,可見社會主流對家庭及個人生命歷程的認知,仍將生育納入人生必經之路。《不當媽會怎樣?:無後生活的N種可能》作者凱特・考夫曼(Kate Kaufmann)就曾描述自己面對「你有小孩嗎?」的疑問曾感到難以啟齒,但事實上,不生小孩的人們與他人並沒有什麼不同,他們只是開啟了一扇與多數人不同的門。

「比起生育小孩,我更想了解自己。」今年34歲的舒華,從學生時期就發現自己對親職的渴望比起他人來得低,即使已是適合婚育的年齡,她絲毫沒有因為身邊同儕走入生養小孩的階段而動搖。

在她的眼中,生育小孩就會喪失自己的身體自主權,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外形的轉變。懷孕對女性外形、行為與心理的影響,讓舒華完全打消生育念頭。「我從小是易胖體質,生活中一直存在身材焦慮,因此光是想像生育過程會讓我沒有辦法掌控自己的身體變化,就會讓我感到很害怕。」

目前31歲的藍妮也有同感。想到生育,她腦袋第一個浮現的字眼是「破壞」,一個生命在腹部逐漸長大,自己的肚皮會被撐開,脊椎與骨盆會感受到沈重的負擔,這些不可逆的傷害將持續影響自己將近一年,這讓藍妮感到害怕。

「我們太少關於女性生育過程時身心變化的探討,因此變成年齡到的時候才考慮這件事情,甚至在生育後才理解對身心的破壞這麼大。」藍妮對整個社會提倡生育,卻忽視孕婦懷孕經驗而感到不滿。

目前42歲的嘉賢,也坦言想要有小孩的想法曾經在他憂鬱症發作嚴重時一閃而過,「當時覺得自己一事無成,也許小孩可以成為自己生命中唯一的成就」,但事後回想起來,這樣的想法讓他感到害怕,因為小孩終究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該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成就感而存在。

重視自我實踐的一代

除此之外,養育小孩所伴隨的親職責任,也讓舒華感到窒息。他形容自己一直不是一個很快樂的人,不希望自己將負面的情緒投射到小孩身上,不生育、只對自己負責,對他而言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不只是女性,也有部分男性意識到生育後代是兩個性別的事情。目前29歲的柏翰,大約從5年前開始有不生育的想法,除了經濟與養育壓力因素外,他坦言比起生育,他更重視實現對生活的滿足。作為男性,他認知到生育雖然是兩個性別的事,但仍是由女性主要承擔懷胎10月的不適與生活壓力。所以若另一半沒有強烈的生育意願,他傾向不生育。

「這個社會應該要看見『單身』的存在,」柏翰說明,當整體社會氛圍仍將成家立業視為成功人生的模板,就會有更多人在婚育及時間壓力下被迫結婚、生育,這間接造成了許多悲劇。他認為,近年直男研究社的興起、以及社會的厭女風潮,皆是源於社會對幸福人生的定義是兩個人走在一起的想像所造成的。「如果今天你倡議單身也可以過得很好,還會有這麼多人焦慮自己找不到另一半嗎?不會嘛。」

79f404slkroig1aqx4bupy3n0besq7
Photo Credit: 中央社

「當你減少壓力,搞不好願意生的人就會變多了。」人口學家鄭雁馨也指出,低生育率問題本質上是性別問題,因為整個社會過去30年的人口結構有巨大的轉變,但我們的求偶標準與價值觀仍停留在30年前,因此有許多重視性別平等或個人自主的人不願走入婚育的牢籠。降低傳統婚育壓力對個人的壓迫,才是解決台灣低生育率重要的一步。但鄭雁馨也坦言,這是另外一個30年計畫,需長久推動、實現,也無法即刻解決當下低迷生育率問題。

「我們就是要認清現實,台灣的生育率不可能會再回到過去的榮景了。」

沒有小孩,也可以活得很好、很快樂

凱特・考夫曼在書中分享,社會對於要如何稱呼這群沒有小孩的人一直頗有爭議,不孕(infertility)、不生(childfree)、無後(childless),稱這些名詞都是作為母親的對立面。但沒有任何一名詞可以概括這些人的存在,因為每個人沒有小孩的結果背後包含著複雜的考量與客觀因素,並不如大眾所想的是自私、愛享樂、甚至是討厭小孩。

「不是媽媽的人,身邊其實可能也會有許多小孩」,凱特・考夫曼在書中分享,這些人可能成為繼母、或是成為友善的鄰居,敞開家門照料與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孩子。

在凱特・考夫曼眼中,開啟一扇沒有小孩生活的門,一樣可以過得有趣而收穫滿滿,除了富足自己的人生、也可以在既有人際關係裡,利用自身的興趣愛好及付出,來改變其他人的生命。

即使不打算生育,柏翰仍認為自己能為打造友善的生養環境付出心力。他過去幾年因為關注友善生養環境議題,發覺台灣許多社區的建設其實根本不適合老人與小孩生活,包含過重的大門跟危險的交通環境,都有待政府跟全民重視。

「多付出一點對友善生育環境的關心,讓有心生育小孩的人願意生,我這樣也算是對社會有一些貢獻了吧。」

舒華也期待社會可以就每個人的人生選擇給予尊重。「我知道有些人說出口時可能不是惡意,只是沒有思考到那個可能性。」他認為透過自身實踐不生育的選擇,好好活著,就能證明這樣生活的選擇也是可以過得很好的。

聽聽不同人們的心聲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林奕甫

專題下則文章:

生育自主|凍卵|我自己身體取出的東西,卻不能自己決定使用時機



生育,自由了嗎?:

隨著社會觀念的進步與生殖科技的發展,我們看似擁有更多的選擇,但是不是真的就能掌握自己的生育自主權呢?想生、不想生,真的可以自由決定嗎?每一個選擇的背後,又有哪些煩惱、掙扎、妥協?我們採訪多位處於不同生命歷程的受訪者,分享他們在生育選擇背後的心路歷程。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