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2022馬來西亞第15屆全國大選

馬哈迪和安華還能呼風喚雨?馬來西亞大選仍是老政客們的恩仇錄

TNL+ 2022/11/14 ,

評論

馮振豪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馮振豪

馮振豪

自由撰稿人,來自馬來西亞怡保市,獨中畢業生。就讀於台灣東吳大學政治所,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畢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馬哈迪在2018年5月9日的選舉中,領導希望聯盟實現馬來西亞建國以來的首次政權論題,但隨著2020年2月底發生喜來登政變後,馬哈迪和安華再次下野。儘管外媒仍關注馬哈迪與安華在今年大選的政治動向,但就這幾年的馬哈迪與安華的種種政治作為,其實從朝野政黨到市井小民,兩人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另一方面,隨著馬來西亞已實現18歲公民權投票,未來年輕選民對政黨生態的影響值得觀察。

正當人們在關注2022年台灣地方選舉時,遠在東南亞的馬來西亞不經意地跟上台灣選舉的節奏,於今年11月19日舉行第十五屆全國大選。

馬來西亞國會議席共有222席,馬來西亞的政治生態是無法有政黨單獨執政,必須組成政黨聯盟來聯合執政。馬來西亞的政治常與族群、宗教牽扯,眾多的政黨也讓非馬來西亞人難以理解這裡獨特的政治脈絡,不過對台灣讀者而言,談到馬來西亞政治必定離不開馬哈迪和安華(而國際外媒也多把焦點放在這兩人身上),因為這兩位崛起於上個世紀的領袖都是叱咤風雲之輩。甚至到今天為止,馬哈迪和安華,以及跟兩人有一定鏈接的政治人物,都在影響著馬來西亞政治發展的走向。

馬哈迪和安華的關係,其戲劇性程度足以拍攝一部電影,筆者之所以如此詮釋,首先得從兩人的簡歷說起。

庶民出身的馬哈迪

生於1925年的馬哈迪,自小在一個傳統的馬來穆斯林家庭長大,二戰結束之後,馬來社會掀起反抗英國統治的民族主義萌芽,馬哈迪也被捲入這股潮流之中,加入代表馬來穆斯林的政黨——巫統,開始涉足政治。1964年,剛在新加坡獲得醫學學位的馬哈迪代表巫統參加大選,後來卻因跟時任首相兼「國父」東姑阿都拉曼不和,馬哈迪遂遭開除黨籍。第二任首相拉薩在1970年上台之後,馬哈迪再次受用,並入閣擔任部長。1976 年馬哈迪被委以副首相職,然後在1981年擔任馬來西亞第四任首相,直至2003年卸任,其第一次任相掌權長達22年。

關於馬哈迪仕途,跟他主張馬來人至上的意識形態絕對離不開關係。馬哈迪1964年首次擔任國會議員時,就以巫統的激進派面向大眾,在國會辯論的時候充當政府的「打手」,專門跟在野的人民行動黨領袖李光耀對峙(新加坡於1963年9月16日成為馬來西亞的一員,但1965年8月9日遭逐出馬來西亞而被迫獨立建國)。

1969年大選前後,巫統、馬華公會和印度國大黨共組的聯盟黨「慘勝」,在國會喪失三分之二優勢,馬哈迪也這股反風中不幸落選,他直言聯盟黨選戰失利乃東姑阿都拉曼過度偏向華人,以及長期不重視馬來人感受的結果,認為東姑阿都拉曼必須交出黨政權柄,「國父」一怒之下便將他逐出巫統。

沒有巫統的支配下,馬哈迪返回家鄉吉打州從醫,但他依然關注政治,在1970年推出《馬來人的困境》一書闡述對馬來人危機和未來的觀點,並在書中批鬥巫統領導層。轉捩點發生在拉薩接任第二任首相後,馬哈迪因推動「國父」有功而被再受重用,隨後馬哈迪憑著其馬來人至上主義的姿態持續升官。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TNL+ 首月體驗價 1 元,
加贈 LiTV 首月免費(見活動方案)

專題下則文章:

歷經兩年多的政局動盪與疫情衝擊,為何馬來西亞「終於」要舉行大選了?



2022馬來西亞第15屆全國大選:

2018年5月9日,馬來西亞的第14屆全國大選實現了建國以來的首次政權輪替而受到國際矚目。然而,隨著希望聯盟領導的新政府的政爭白熱化,政權在2020年2月底垮台,馬來西亞在接下來的兩年多進入了政治情勢混沌的局面,四年來共經歷了三個首相。 接下來的11月19日,馬來西亞將舉行第15屆全國大選,未來這國度的政治民主發展為何,仍舊值得關注。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