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2022馬來西亞第15屆全國大選

從馬版「三國演義」到「藍綠大和解」,解析牽動馬來西亞政治的第15屆大選

TNL+ 2022/12/14 ,

評論

馮振豪

馬來西亞新任首相安華11月25日在一座清真寺參加週五祈禱,與支持者握手致意。Photo Credit: Reuters/ 達志影像
馮振豪

馮振豪

自由撰稿人,來自馬來西亞怡保市,獨中畢業生。就讀於台灣東吳大學政治所,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畢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稍有瞭解馬來西亞政治的讀者肯定知道,馬來人和非馬來人/華人的對立佔據馬國大部分的歷史篇章。惟,第15屆大選的結果卻表明,一旦馬來人和非馬來人/華人對立上升到極點之後,接下來需要面對的就是無人掌控絕對的政治優勢。

今年11月19日,馬來西亞舉行第15屆全國大選,希望聯盟(簡稱希盟)主席安華成功擔任馬國第十任首相,圓了他惦念已久的首相夢。

但是,第15屆大選的精彩之處不僅於此,它給馬來西亞創造許多了「第一次」,帶來很多跟以往不一樣的政治現象,為此,本文將從透過以下的陳述與分析,帶領讀者瞭解馬國的政治概況。

投票人口創歷史新高

1957年馬來亞獨立以後,歷經15屆國會改選,平均投票率是75.2%,在這當中,最低的一次是馬哈迪威權統治時期的1995年第9屆大選(68.3%),投票率最高的一次是2013年第13屆大選的84.8%,第二高是首次政黨輪替的2018年第十四屆大選(82.3%)。

從投票率來看,馬來西人的政治參與算是偏高的,無論是否受到政黨動員的影響,選舉到了選民就會應景出門投票,相比起實行強制投票的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人對政治參與顯得較主動、積極和開放。

想當然,有人會說,投票率高低不能完全跟正向的政治參與畫等,裡面必定存在族群、宗教和地緣的群體對立,以及賄選、買票相關的舞弊問題,可是若我們放眼世界,即便是典型的歐美民主國家或亞洲民主燈塔的台灣,也不是都面臨族群對立和選舉舞弊嗎?筆者認為,用選擇性輕描淡寫的態度看待馬國高度的政治參與,是非常不公之為,甚至有歧視後進民主國家的嫌疑。

2022年第十五屆大選的投票率是74.7%,比前上一屆減少將近10%,然而投票率的降低不代表選民政治冷感。2018年第十四屆大選有1200萬人投票,2022年則有接近1500萬選民投票,2022年比2018年約略多出300萬張選票,第十五屆大選為馬來西亞選舉史上投票人數最高的一次,投票率所以下滑乃合格選民的增加,導致選民人口基數擴大而造成的結果。

AP22320022188162
Photo Credit:AP / 達志影像
圖為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的選舉看板,照片攝於2022年11月15日的選舉期間。

選民自動登記致不確定性飆升

馬來西亞在2019年通過兩份劃時代的修憲案,它們分別選民自動登記制和投票權從21歲調降到18歲。台灣讀者或許不清楚,在此之前,馬來西亞推行跟美國類似的制度,年滿21歲的成人可自行決定是否願登記為選民,因此在今年第15屆大選前合格選民都呈現穩定的成長趨勢。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TNL+ 首月體驗價 1 元,
加贈 LiTV 首月免費(見活動方案)

專題下則文章:

為何2022馬來西亞大選,Tiktok竟成造王者?



2022馬來西亞第15屆全國大選:

2018年5月9日,馬來西亞的第14屆全國大選實現了建國以來的首次政權輪替而受到國際矚目。然而,隨著希望聯盟領導的新政府的政爭白熱化,政權在2020年2月底垮台,馬來西亞在接下來的兩年多進入了政治情勢混沌的局面,四年來共經歷了三個首相。 接下來的11月19日,馬來西亞將舉行第15屆全國大選,未來這國度的政治民主發展為何,仍舊值得關注。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