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四季」做課表、「危險」當課綱——通泉草幼兒園讓孩子更有自信

2017/12/08 ,

評論

Louis Lo

Photo Credit:鄭婉琪臉書
Louis Lo

Louis Lo

「淒苦寂寥,滿溢心中,無盡天空,眼見時雨紛落。」人生總是會有需要躲雨的時候,躲雨時可能會與某人相遇、與某事結緣,某人或某事可能給我們再度站起來的力量。到時候,雨就會停了。現為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編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樣的做法能讓孩子的「記憶」與「感官」結合在一起,所學到的不會在離開學校之後就沒有了,因為我們給的不僅是教學,而是「經驗」。

文:羅元祺

「我在另一頭的停車場,你們沿著河岸走過來,親近一下自然吧!」走在碧潭的堤岸上,電話另一端是鄭婉琪老師,她用了非常不一樣的方式開啟這次專訪。

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許多孩子沒辦法真正認識這片土地,即便台灣有很多的山林資源,但我們卻對這些山林非常陌生。鄭婉琪在新店山腰的社區裡,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親近自然、擁抱土地的機會,而「通泉草幼兒園」就是她打造出來的教育舞台。

鄭婉琪畢業於清大社會所,2004年她接手經營兒子念的幼兒園,並以新店山區出現的植物「通泉草」來命名。不過,鄭婉琪心中還是有個理想,覺得小孩子應該多接觸大自然,於是她從2014年開始轉型,將通泉草幼兒園重新定位成森林教育的走向。

除了時常帶孩子去爬山,要在建築林立的社區裡,打造一個融合自然的場域並不容易,所以鄭婉琪在離幼兒園不遠的地方,創立了一個可以讓孩子盡情玩耍的「桐溪自然遊戲場」。

挑戰過去的「安全」概念,孩子、家長一起在樹木山水間成長

「你們想不想先過去桐溪看看?」一上車,鄭婉琪就問了我們兩、三次,可以感受到她對這個場所打從心底的喜愛,希望更多人可以認識桐溪自然遊戲場。

走了一段蜿蜒的小路,就是桐溪自然遊戲場的所在地,地上有很多落葉、樹枝。

「你們看,這個是酸藤的種子!」正當我還疑惑這有美麗白毛的漂浮物是什麼,鄭婉琪便開始介紹這裡的花草樹木。再從一旁的階梯走下去,是一片山澗的淺水灣,「夏天我們會讓孩子從上面順水溜下來,是個很棒的自然水上溜滑梯」。

除此之外,桐溪自然遊戲場還有玩泥巴、樹枝的地方,讓孩子用最直接的方式接觸自然。

17504626_1637285476287412_27198967854600
在桐溪自然遊戲場,孩子可以盡情玩泥巴、水或樹枝等自然界中的「玩具」。|Photo Credit:鄭婉琪臉書

不過這片非常天然的環境,並沒有太多現代的「安全設施」。

在靠近遊樂場門口的水泥壁上,架著一塊長條木頭,鄭婉琪說那是小朋友玩的溜滑梯,令人詫異的是,旁邊居然沒有任何的防護設施。

17435896_1637285269620766_81388462407247
在桐溪自然遊戲場入口處,沒有安全設施的溜滑梯。|Photo Credit:鄭婉琪臉書

「這樣難道孩子不會受傷嗎?家長都不會擔心嗎?」這是我第一時間閃過的念頭。

「這個溜滑梯本來只是臨時的設備,我最初的想法是用木頭覆蓋整片水泥牆,變成一整個大平面的溜滑梯,這樣就不會有安全的顧慮。」鄭婉琪指著溜滑梯說道。「其實一開始我也對很擔心這個溜滑梯太簡陋,怕孩子在玩的過程中會受傷、摔倒,但是從旁觀察幾次之後發現,小孩比想像中還厲害,即便是2到3歲的孩子,也能自己抓到訣竅,不曾從旁邊掉下來。」

對於「安全」的概念一直走在鋼索上,這是通泉草和其他幼兒園最大的不同之一,但並非對安全不重視。因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孩子沒這麼容易受傷,反而會自己去適應自然環境中的種種。

而在家長的部分,鄭婉琪有另外設計「家長成長課」,其中一項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對既有印象的「危險」、「不安全」重新再詮釋,並讓家長親身觀察,了解孩子在自然中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協調方法,所以得先教育家長不要去規定、限制孩子自主發展的機會。

「在大自然之中,沒有什麼是要怕的,都是可以試的。」

除了安全問題,鄭婉琪在桐溪自然遊戲場裡也鼓勵嘗試新事物,而非告訴孩子「這個不行、那個不行」,當「不行」充斥在孩子的生活中,只會讓他們缺乏用身體理解世界的機會,未來在學習上也會不敢去嘗試。

當孩子透過實際參與的累積,逐步有了「經驗」,而非只是抽象化的「知識」,也就自然能學會什麼是「危險」、「不安全」。

回歸自然,是為了讓孩子對「人」更加理解

「與人的連結、家長的參與,並和當地的社區文化相互結合,是我們一直非常重視的事情。」但是,要做到這些,「溝通」便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

「大人需要透過溝通來理解很多事情,小孩也一樣。所以通泉草跟一般幼教的教學方式不同,當孩子發生爭執時,我們要做的是幫助孩子理解他當下的情緒是怎麼回事,也會去解釋同儕的種種行為。其實孩子都非常有同理心,當他們認知到同學為何會有這樣的舉動時,情緒就會穩定下來,但如果沒有大人的幫助,孩子會無法辨識這些狀況。」鄭婉琪如此解釋。

「這也是近幾年家長常跟我說,覺得通泉草跟其他幼兒園很不一樣的地方,因為我們是去幫孩子理解內在,而不是用外部權威去管教。」

除了老師的從旁教導,通泉草幼兒園推動的山林自然教育,也在孩子身上產生不一樣的變化。鄭婉琪分享她的觀察,發現孩子的「衝突」變得非常少。

4歲以前的孩子喜歡模仿,所以看見別人有什麼玩具,他也會想要有,這時就有可能會產生與他人的衝突。當大人用道德上的要求說「那是別人的,不可以拿」,其實孩子無法理解。但是,在大自然的山林中,A孩子撿起一顆石頭,B小孩根本不用去搶,因為四周有更多石頭可以挑。

其實山林不僅是降低衝突,還能穩定孩子的心情。鄭婉琪表示,當他們在夏天時帶年齡較小的孩子去桐溪,孩子會做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因為他們太小沒辦法下水玩,所以時常會撿起一片葉子,讓它順水流走,然後重複第二次、第三次。當孩子發現每次葉子都會流走時,他們會笑得很開心,因為把葉子放到水裡的結果和他們想的一樣,於是開始覺得一切在自己掌握中,心情上也會更穩定、自信。」

鄭婉琪還分享,小孩感官接受的訊息,其實來自於孩子「整體」與外在的互動。

例如畫圖這件事,「幼兒是整個身體與這個世界互動,而不是頭腦有什麼樣的意念才去創作出來。所以我們看到小朋友畫水彩,為什麼有時候是一團黑?他就是在玩,透過揮灑的動作,觀察最後的變化,專注當下那個感覺。真正在作畫的,是孩子的身體而不是大腦。」

「正因為幼兒的學習與環境有很強的連結性,所以我才會想帶孩子到自然的環境去,因為他們的感官接受會非常強烈,聲音、觸覺、味道都會進到腦中。」

讓四季「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的幼兒園

親眼看見幼兒園的孩子後,我立刻感受到通泉草在他們靈魂裡刻劃的痕跡。一走進大門,三、四位小朋友立刻衝上前來,圍繞在鄭婉琪身旁。

鄭婉琪抱起其中一位孩子,指著牆上的圖片,都還沒開口,小朋友就搶著說「這是台灣藍鵲」,接著鄭婉琪就學了幾聲台灣藍鵲的叫聲。

「那五色鳥怎麼叫?」站在一旁的小朋友問道,鄭婉琪便發出了類似敲木魚「咕咕咕」的聲音。那個小孩看了老師一眼,卻往另一頭走去,停在一張通泉草幼兒園附近區域的地圖前,然後指著上面的插畫說「這個就是五色鳥對不對?」

這一幕,深深震撼著我。

17458197_1633592719990021_56458139207291
小朋友就是指出這張圖片左方的五色鳥。|Photo Credit:鄭婉琪臉書

教室另一個角落的櫃子上,放著一些花草和松果,有一籃特別吸引我目光的乾草。「這個是春天的鼠麴草,我們吃的草仔粿就是用這個做的」,鄭婉琪說幼兒園的老師們,有在家製作草仔粿的兒時記憶,看見鼠麴草都不免會「手癢」,就會變成幼兒園課程的一部分。

在通泉草幼兒園,這些自然山林中的動、植物,就是孩子生活、學習的元素,因此除正規課之外,還規劃出獨特的「四季課程」。具體的作法,是將該季節的代表元素融合在室內課程上,強化小朋友的印象。

以春天來說,會在課堂上教導孩子種植、賞鳥,以及鳥類的叫聲。夏天就是水、昆蟲,會帶孩子到附近山上去聽昆蟲叫聲、觀察昆蟲的外型。秋天則是製作風車、染布,「開學要有新氣象,所以染的布就會變成教室的窗簾。那邊幾片都是我們帶小朋友一起染的」。到了冬天,會用木頭製作手工藝,向孩子介紹火不是只有危險,如果適當使用是可以帶來溫暖的。

訪問進行到一半時,教室旁傳來非常尖銳的鳥鳴,鄭婉琪馬上跟我們說那是紫嘯鶇的聲音,因為幼兒園靠近山林,這種「教材」常自己跑過來,「我們就是這樣機會教育孩子去認識動物。」

幼兒園大、中、小班約有50名學生,等於在就讀期間孩子都會重複三次的四季課程。「雖然是類似的內容重複三年,但每次都會在孩子身上激發出不同的火花。就像是搓湯圓,每顆都不一樣。」鄭婉琪的觀察,有規律地重複四季課程,其實能給孩子「穩定感」,比起一般的線性教育模式,這種循環式課程反而能累積課程經驗,讓孩子敢於主動探索或嘗試,也會隨著時間的累積,問越來越深入的問題。

「這樣的做法能讓孩子的『記憶』與『感官』結合在一起,所學不會在離開學校之後就沒有了,因為我們給的不僅是教學,而是『經驗』。」

鄭婉琪笑著說出這些理念和成果,她那雙堅定的眼神,我始終忘不了。

18198187_1679982312017728_26181079347186
通泉草幼兒園在孩子參加畢業旅行前,會有一個爬直潭山的「畢業挑戰」。|Photo Credit:鄭婉琪臉書

在山林間鼓勵「嘗試」,讓自信變成孩子的「本質」

四季課程的經驗累積三年後,鄭婉琪還設計了「畢業挑戰」來「驗收」大班孩子的成長。兩天一夜的「畢業挑戰」已持續十幾年,主要內容是爬幼兒園附近的直潭山,並認識沿途的油桐花和螢火蟲,讓孩子的幼兒園生涯有一個完整的「巡禮」。

曾有位畢業生的家長說,覺得通泉草的孩子「本質」很好。鄭婉琪認為,這就是孩子的行為、價值被肯定後散發出的自信,她相信這是自然教育所累積的成果,因為孩子接受到的訊息是「自然界的任何東西都可以去嘗試,而非害怕。」

我想起最初造訪的桐溪自然遊戲場,離去前我也拾起一枚酸藤的種子,放在掌心一下子就被風帶走,落在不遠的土壤上。

自然教育的理想,就如同這枚酸藤的種子,早已乘著鄭婉琪吹起的風,落在每一位孩子、家長的心田,而且還會繼續生根茁壯、傳遞下去。

核稿編輯:羊正鈺

專題下則文章:

與其爬100座山,不如好好認識一座——不准學員「攻頂」的大武山成年禮



重回山林的台灣囝仔:

台灣有2/3的面積為山地,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卻離山林這麼遠?當校外教學難以跳脫「一三六八九」(義大、劍湖山、六福村、八仙樂園、九族文化村)的窠臼,難道真的無法讓下一代在山林中成長、以大自然為師嗎?陳清圳校長說道,「記多少植物、物種也只是死知識,台灣最欠缺的是去思考,人為什麼會在土地上?我們應該做什麼?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