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目錄
共 8 篇
製作團隊 採訪編輯:潘柏翰、朱家儀|核稿編輯:翁世航|圖表、視覺設計:林奕甫、黃彥翔|感謝名單:徐英碩醫師、鄭守夏教授、陳昭姿主任、張鴻仁董事長、李伯璋署長
2020/07/27 | 潘柏翰
自從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於2010年調漲健保保費後,台灣至今已十年未再調漲費率。然而,十年的時間足以造成不少社會變遷,全民健保與醫療體系也早已陸續浮現諸多問題,而這些問題都不單純是調整費率就能解決。
2020/07/28 | TNL 編輯
各國健康保險即使採取的模式有很大的不同,造成財務危機的成因仍有幾分相似——也就是如何應對醫療費用持續成長的挑戰。醫療費用成長的原因眾多,有些可能是社會變遷趨勢使然(例如老化),有的則是受先前政策施行影響。
2020/07/29 | TNL特稿
台灣的全民健保由於在體制上採取單一保險人體制與單一支付這具有買方壟斷效果的架構,使得台灣健保在總體財務控制的能力相當強,卻也因此將所有人利益綁在一起,反而容易產生「集體不負責任」的結果,財務責任不易釐清。要解決此一歸因與卸責循環,可能的方法是「透明化」。
2020/07/30 | 徐英碩醫師
當健保署把中小型醫院殘殺殆盡後,看到大家都跑去大醫院的「離譜」狀況,想要解決問題。但使用的方法竟然還是用制定上限的方式,即規定每個醫院的「合理門診量」,來推行「分級轉診」政策。
2020/07/31 | TNL特稿
事實上審查制度與健保支付制度也息息相關,傳統費用審查是因應論量計酬制度而生,當健保支付制度有所變革,也會牽動審查方式。而當總額預算、論人計酬或論案件計酬(如DRGs制度)實施後,醫師和醫療院所自己就會審查診療內容,不用健保署審查。
2020/08/01 | 潘柏翰
陳昭姿表示新藥納入健保給付審查的重點分為藥物的療效、經濟評估,以及財務衝擊,在共擬會議上委員們討論最多的正是財務衝擊。原因在於,財務衝擊的評估考量的不僅僅是個人,需要將受惠的病人數與使用藥物的時間長度都考量進去。
2020/08/02 | 潘柏翰
社會缺乏對健保價值定位的討論,以及因為財務困境所衍生的過度管制,造就了我們所看見與體驗到的種種問題。在訪談中坦白這本書寫了多年的張鴻仁,表示目的只有一個:「大家想清楚,我們還要不要一個不錯的健保?」
2020/09/01 | 潘柏翰
面對健保財務,在任時間最長的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他認為保費不論收多收少,重點還是在醫療體系裡的工作者能不能得到合理的給付。相較於將重點放在開源,他更看重且在乎的是如何節流。或者換句話說,他在意的是如何找出不必要的醫療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