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清場後第一個週末:香港民眾重建「連儂牆」,重開「民主教室」

2014/12/21 ,

新聞

TNL香港編輯

Photo credit: Ceeseven CC BY-SA 4.0
TNL香港編輯

TNL香港編輯

TNL香港編輯,發佈香港、兩岸及國際新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香港警方全面清除佔領區後,昨天有民眾回到政府總部外,重現「香港連儂牆」,讓大專教師在街頭開課的「流動民主教室」,昨晚也重回添馬公園。

編輯:余佩樺

週一香港警方已全面清除佔領區,週六(20日)有香港民眾回到政府總部外,重現「香港連儂牆」。佔領期間,讓大專教師在街頭開課的「流動民主教室」,也重回添馬公園。

香港政府總部附近的一個天橋樓梯,在佔領運動期間,被貼滿市民寫上爭取民主心願的彩色便條紙,被稱為「香港連儂牆」。這面牆的名字,是呼應位於布拉格、象徵青年追求愛與和平理想的「約翰連儂牆」。一幀《時代》雜誌的香港連儂牆照片,更成為該雜誌今年 「年度相片」之一。

《明報》報導,週六下午有一名年輕男子帶了數疊便利貼到場,表示要延續佔領運動的精神,「重建連儂牆」,後來有其他市民陸續加入。有民眾表示,不擔心「重建」後會再被「清場」,「他撕後我再貼,拆一掛兆。」

佔領運動期間,一群大專教師發起「流動民主教室」,在各佔領區開課。警方清場後,民主教室暫停數日。

香港《蘋果日報》報導,民主教室20日重回金鐘添馬公園開課,由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許寶強主講「雨傘運動的檢討與前瞻」,有約60人出席。許寶強表示,歷史上產生深遠影響的革命,未必在當下就有具體成果,但是,它們引起的價值觀轉變,有些甚至持續到今日。例如法國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愛訴求,當時是為反對不平等的政治體制而提出,但後來成為普世價值。許寶強指出,港人亦可由雨傘運動出發,反思一些被香港社會視為理所當然的「常識」之合理性。

週六晚間,數名「撐傘落區運動」成員,也在添馬公園分享後佔領時期的「落區」計劃,以「社區對話日」、「全民幫襯小店」等方式,讓民主、互助的精神深入社區 。

Photo credit: Ceeseven CC BY-SA 4.0

核稿編輯:歐嘉俊

*按讚「關鍵評論網 香港」FB,留意香港本土的政治、經濟、文化消息。

專題下則文章:

習近平讚港警「恪盡職守」議員批:盲目挺梁對中央沒好處



佔領中環:

從歷經英國殖民到97年回歸中國,這座城市是中國最接近世界的窗口,如今,從922中大學生發起的罷課到佔領中環,全球的目光都聚集在這座中國南方的近海城市;香港和我們並不遙遠,請你和我們一起來關心此時此刻發生在香港的事,關於922香港學生罷課、關於佔領中環、關於香港的民主。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