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你可以罵我身在台灣享受自由還說出這種話。但我心目中真正的民主,是能夠容納各種聲音,而不是一昧堅持而不聆聽,甚至傷害不同立場的人。
最早的民主典範,當然不得不提到雅典的直接民主了。
直接民主是指選舉人直接投票決定政策的制度,但如今人口激增、數量龐大,大多都採用代議民主——即選出代議士來為民發聲,減少時間成本的花費。台灣社會近年來如此多的抗議聲浪,多來自於遴選出的代議士未能真實反映民意,甚至以手中權力壓迫民眾,滿足私慾所致。
當然,在社會事件上的爭議原因往往不只這點,但這點卻已能充分的解釋許多社會事件的發生。不過,民主是什麼呢?
Democracy,維基百科的解釋是:「代表著主權在民,即人(全)民做主。」字源由希臘文而來,由「人民」與「權力」組成,其意涵顯而易見。
而我也一直認為,在民主的這個選擇下,制度只是一個框架(一個政府和人民都應該極力保護的框架),制度的框架只能建構起民主的表層,同時成為保護民主精神的外殼。在框架之下,更重要的是民主精神的思考和實踐。
我們先將這個問題擱在一旁,來談談別的。
希羅多德(Herodotus)的《歷史》一書中,講到了大流士建國之初,要決定波斯帝國體制時的比較。其中,一位名叫麥伽畢蘇的人,認為「民主將會導致無知的暴民統治國家」。
先別急著翻白眼,我們該做的,是好好想想為什麼他會如此認為。
這種言論看起來似乎有點菁英主義的味道,但仔細思考這番話也不是沒有道理。我想他擔心的是「群眾容易被煽動」這件事吧。
以台灣的實例來看,紅衫軍倒扁時最終的分裂和潰敗、餿水油事件店家被要求退貨時出現的亂象、對於原燒10元硬幣優惠活動爭議群眾的反彈……由此來看,群眾的情緒實在是很容易被挑起的,尤其當損害到某方利益時(不管是真的傷害到還是自認為被傷害了),戰火往往一發不可收拾,最後卻也總是不了了之,徒留社會一陣錯愕和傷害,問題並沒有因此而被解決。
但即使群眾容易被煽動,也不代表被煽動的背後訴求和目的是錯誤的。以佔中行動而言,集會遊行本身是沒有錯的,訴求本身也是沒有錯誤的,但集會遊行和佔領所消耗的成本是完全不一樣的,造成的結果也可能是大相徑庭。
但政治訴求和經濟發展何者為大?有人安於政治現狀只想好好維持生計,有人不滿政治現狀而願意放棄生計或不需擔心生計,政治與經濟是一體兩面,但這都是不同的人生追求,各自都有所考量。
前幾日看見了一篇〈給那些反對「民主佔領香港」的朋友〉,為避免各位誤會我抹黑他,我將內文重點闡述一下:敘述身為上一代典型既得利益者的作者,很年輕就有房、有車、有股票,其實只要保持沈默就可繼續享受安逸,但他認為自己應該為香港站出來發聲。文內也說明,香港也有兩派不同的觀點,但香港不應該分裂,因為社會是大家共有的。這論述很動人、很有力,對支持民主的我來說是很贊同的。但抓住我眼球的是開頭的這段話:
「民主佔領香港」運動對社會有沒有傷害?
答案肯定是有的。有人會因此承受很多的不方便、不快、甚至不幸,也是肯定的。
但我更肯定,一個沒有民主、政策長期傾斜大財團、不照顧基層的政府,受到傷害的人民必定更多,傷害也必定更大。
這段話讓我想到18世紀的英國哲學家——邊沁(Jeremy Bentham)的功利(效益)主義哲學。
其論點是:人喜歡快樂勝於痛苦,因此我們思考時應基於利益考量,不論是生活的各個層面,甚至立法時亦然。作為一個理性的人,我們應該選擇帶來最大量快樂的行為。亦即「越多人(越大量)的幸福越是正確」。對於功利主義者來說,只要後果的價值是正面的,行為的價值就是正面的。「行為」本身沒有任何價值,他的價值應取決於「結果」的價值。
如果你還沒發現哪裡奇怪的話,容我舉一個例子。
在一艘正在下沈的小船上,有兩位乘客。一位是著名的音樂家,一位是小老百姓。這艘船現在只能承載一個乘客的重量,這時音樂家對小老百姓說:「我要是活下來,可以為民眾演奏美妙的音樂,帶來許多幸福;可是要是你推我下船,你活下來了,你卻不能帶給人們幸福。因此我現在推你下船是更有價值的。」
你現在發現這論述哪裡奇怪了吧。
但你可能會說,佔中行動的經濟損失怎麼能和殺人來比?以失去生命來比喻是真的比較嚴重一些,但其實這背後的邏輯都是一樣的。只是以我舉的例子來說,代價更高。但不代表沒有人有所損失,而且也沒有人的損失應該被視為理所當然。
法國大革命的《人權宣言》第四條曾寫道:「自由即是有權做一切無害於他人的任何事。」這是我對民主自由的最低標準。但我其實也沒辦法真正論斷佔中行為的對錯,因為這牽扯到的範圍實在太廣。到底有誰能保證一個行為真的能不傷害到他人的利益?當一個人的行為都無法如此保證,更何況是數千、數萬人。
你可以罵我身在台灣享受自由還說出這種話。但我心目中真正的民主,是能夠容納各種聲音,而不是一昧堅持而不聆聽,甚至傷害不同立場的人。
對於佔中,不論是支持方或反對方,我都是一樣的標準。而事實上,我對香港民主化,是十分支持的。只是對於一個牽扯關係如此龐大的行動,實在不是靠一派敘述就可以的啊。
再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民主的精神到底是什麼?
美國當代政治哲學家桑德爾(Michael Sandel)在2013年的TED上說了這麼一段話,我認為可以給這問題一個很好的回答:
「民主裡不需要完美的平等,但必須要的是公民們可共享的日常生活。重要的是讓不同社會背景、不同身分的人互相接觸,在日常生活中彼此相遇。因為這教導了我們如何協商,及容忍彼此間的差異,這樣我們才會關心共同的利益。」
給香港,也給台灣。
我們都期待生活可以更美好,未來可以更有希望。向民主致敬。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羊正鈺
專題下則文章:
佔中暴力事件的背後,隱藏著80年前國共一脈相承的「古老智慧」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