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離岸風電「台灣製造」

5年練兵組「台灣隊」:2025年台灣將成風電王國,還是「下課回家」?

2019/08/27 ,

新聞

Abby Huang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Abby Huang攝
Abby Huang

Abby Huang

關鍵評論網記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離岸風電供應鏈在台投資額上看兆元,除了國內市場,未來也可望輸出國外。但風電要如何「台灣製造」?初期推動至今正面臨3大挑戰。

台灣的離岸風電熱,自去年開始吹起。

配合能源轉型,離岸風電這項海上新興產業得以在台發展。去年經濟部選定7家國內外開發商投入風場開發,除了達到發電需求,還有一項重大任務要達成 – 為台灣打造出一條全新的「風電產業鏈」,預估能帶動兆元以上的投資額,可望成為下一個相當於台積電的台灣旗艦產業。

不過,台灣過去從來沒有離岸風電的相關產業,能否如期蓋好風場已是一項挑戰,如何能同時將這項海上新技術留在台、甚至未來能輸出給鄰近的亞洲國家?

釋出容量全球第四,台灣5年練兵組國家隊

「台灣的優勢是,政府允許外資百分之百持股,大概是目前亞洲國家唯一容許這樣投資架構開發離岸風電的。」

在全球有超過10年離岸風場規劃經驗的丹麥凱得公司(K2 Management)、台灣市場開發總監徐瑋克分析,日本、南韓離岸風電的開發,多是交給本土大型電力公司及商社去執行;中國的離岸風場都只能交給國營電力公司開發,風機也都屬自主研發或技術轉移;至於同樣有心發展離岸風電的越南,因為當地的PPA(購售電合約)和幣值可靠度較差,都讓外商放慢腳步。相對而言,台灣政府支持離岸風電的立場明確,加上由台電提供的20年的躉購合約,都是吸引外商投資的誘因。

吸引外商來台投資的第二個誘因,是這段時間釋出的風機裝置容量。雖然台灣整體的裝置容量和其他國家比並不算多,但裝置容量在十年間密集且高度成長,被視為現階段不可多得的投資機會。

根據國際能源顧問公司伍德麥肯茲(Wood Mackenzie Ltd.)分析,2019年到2029年間,台灣新增的離岸風電裝置容量名列全球第4(9GW)【註1】,僅次於中國(39GW)、英國(17.29GW)和美國(12.91GW),是亞洲第二大離岸風電市場,比日本和韓國加總起來還多。伍德麥肯茲指出,台灣擁有相對日韓來說更優質的風力,通過的風場量也多,但綜合評估的結果,台灣離岸風電的供應鏈在亞太市場卻是相對弱的。

缺乏相關產業經驗,台灣如何借用外國經驗,搖身一變成為亞洲風電一哥?

離岸風場涵蓋項目非常廣,主要由風力發電機、海底電纜、離岸與陸域變電站所組成,而一座風機的各個組成,包括葉片、發電機、塔架和水下基礎等,也各有商機。

風電產業卡1_(1)

目前政府的策略,是讓外商往台灣聚攏,協助本土技術提升。而為了防止外商「賺飽就跑」,經濟部開出條件,逐年增列不同類型的「國產化」需求,從水下基礎、海事工程、到風機組裝,不同程度的要求「台灣製造」,希望風場開發的同時,能扶植出一整隊未來能出國比賽的台灣廠商,搶攻全球的風電市場。去年3月,當時的經濟部次長龔明鑫在行政院會報告時,更曾喊出2025年要「整廠輸出」,台灣廠商將有能力從風場設計到風機採購決定都一手統包。

不過,經過5年的本土練兵,這些廠商的競爭力火力如何?台灣隊真有可能「整廠輸出」嗎?

劃時代的「國產計畫」,只在台灣發生

2021、2023、2024年,對於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來說,是關鍵的3年。這間來自丹麥、在歐洲和美國都擁有風場開發經驗的公司,背負著台灣最多國產化要求,從海底電纜、塔架、風機零組件,一共有27個項目必須符合不同程度的「台灣製造」。

台灣製造有多困難?CIP台灣區執行長侯奕凱日前出席記者會時就直指,「台灣3-5年要求本土採購的量,比起歐洲10-15年的採購量還要高。這是一個劃時代,全球未見的狀況,只在台灣發生。」

CIP指出,歐洲離岸風電產業,多以國際專業分工模式進行,像是荷蘭、比利時擅長海事工程、丹麥擅長風機、鋼構與工程顧問,東歐負責生產零組件,每個國家的產業強項都不同,但都是在自由的市場機制下發展起來,「但台灣政府卻是一開始就干涉了市場機制,要在有限的時間和有限的市場下,強制推動台灣製造」。

CIP負責國產化項目的台灣區總監許乃文更指出,「離岸風電對台灣是新的產業,怎麼讓它從零到一,這是非常困難的,政府從發展離岸風電的第一天,就清楚設定每一項,從發電機、齒輪箱、海纜、樹脂、風機葉片都要做國產化,這是全世界沒有的,也是挺危險的。」

離岸風電時程卡1_(2)

挑戰一:離岸風電高技術,沒經驗的本土廠商能否速成?

這麼做的危險在哪?許乃文首先指出,某些技術如風機的功率轉換系統,是風機系統商的專利技術,無論到哪個國家去開發風場都不可能釋出,台灣可以做到的是在台生產部分零組件、或是進口零件在地組裝。但即便如此,目前本土供應鏈的技術是否已經「完全到位」,連開發商都不能保證。

許乃文以國產化的先鋒項目之一、2021年就要落實「台灣製造」的水下基礎為例,水下基礎是用來支撐整座風機的「雙腳」,讓風機能穩固在海床上。水下基礎的鋼構有上百個焊接點,在德國和波蘭,每個焊接點完成後都要請師傅簽名,還要分別用手和電子儀器檢查過,焊錯要切開重焊,但最多只能重焊3次就要停工,請國際驗證機構來檢查這個結構還可以被焊幾次?再焊下去會不會被焊壞掉?由於這樣高技術含量,歐洲已經有幾家鋼構廠做水下基礎「做到破產」。

台灣雖然有焊接技術,但沒有焊過水下基礎,去年10月,台灣鋼鐵大廠世紀鋼旗下的子公司「世紀離岸風電」與丹麥的BLADT合資成立了「世紀鈽錸特」這間公司,接單挑戰60座水下基礎的技術,許乃文表示,即使有像BLADT這樣世界前三大的水下基礎公司來台做技術指導,仍然是非常高風險的做法,連融資的銀行端都說,「有BLADT又如何?世紀鋼從來沒做過,下游承包零組件的廠商也都沒做過,你們膽敢全部都用台灣的廠商?」

挑戰二:「台灣製造」成本有多高?

目前開發商折衷的方法,是將一座水下基礎中高技術含量、焊接最複雜的零組件,由外國有一定經驗的廠商承包,最後再和台灣製造的組件一起運到港口做大組裝。不過這樣靠外國公司合資、關鍵性的零組件和焊工又必需仰賴外國承包商,即便經過這幾年的「練兵」,台灣有辦法自己製造水下基礎嗎?

許乃文表示,她相信台灣是有能力自行生產製造的,但仍必須面對來自全球的成本競爭,比如韓國的鋼構產業非常成熟,一座韓國製的水下基礎,與台灣製的,光是一座成本就差了30%。

業界人士也指出,現在政府提出國產化要求,對於本土廠商來說是最好練兵的機會,但2025年以後若取消國產限制、回歸到自由市場競爭,鑒於海外離岸風電價格一直下降,外國開發商會選擇平均成本最低的供應商,台灣製造若還是很貴,開發商沒有理由一定會選台灣供應商,像早期幾個風場案子沒有國產化的要求,零組件就多從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進口。

離岸風電時程卡2

挑戰三:離岸風電投資高成本,本土廠商也卻步

離岸風電國產化中,另一項打頭陣的國產化項目「海纜佈纜工作」,目前也遇到執行上的困難。原先想挑戰承接此工程的本土公司「穩晉港灣」,日前傳出暫緩投資計畫。

海纜是將風機在海上產生的電力運送回陸上的重要命脈,是離岸風電理賠最高的項目,甚至比風力發電機還高【註2】。為了學習這項新技術,另一間來自丹麥、同樣在台開發風場的沃旭能源(Ørsted),2016年開始與台灣唯一有海底電纜鋪設經驗的公司穩晉接洽,經過2年多來的技術輔導,穩晉在去(2018)年9月與沃旭簽定佈纜合約,將投資近20億於製造「穩晉七號」,有望為台打造第一艘專屬離岸風電的佈纜船。

穩晉協理李承育告訴《關鍵評論網》,初期評估是想拿沃旭的訂單造船,之後也能用這艘佈纜船接其他風場的單,由於「海纜鋪設」是2021年就要開展的重要國產化項目之一,如果穩晉造出台灣鋪纜船,不僅沃旭,CIP、中鋼等風場,都能用來滿足國產化的要求。但李承育坦言,原來以為用國內島與島之間的佈纜經驗(如屏東拉海纜到小琉球)延伸到更遠的離岸佈纜應該是ok的,但技術「超乎預期想像」。

「風場有時程壓力,一年一個案子,如果一個案子delay,其他案子也跟著delay,現階段我們還不是那麼熟悉佈纜的作業,貿然投入,全部跟著delay,那沒辦法承擔那個風險。」穩晉表示,現階段先觀望,看更多外國廠商在台灣做起來之後,才會進一步考慮繼續投資。

不過,全台唯一一間有離島佈纜經驗的公司都縮手了,海纜這項技術,在台灣還有發展空間嗎?穩晉坦言,人才與資金,是兩大難處。

「現有海上經驗的台灣人真的不多,船上的人必須要會講英文跟業者溝通,台灣傳統在做海事業的都是年長有經驗的,語言溝通上有障礙。新人要做培訓,經驗又不足,通常需要5年的時間。」穩晉雖然有做招募,但台灣天氣炎熱,海上作業比較疲勞,招募進來的人多半都做不久。資金方面,穩晉坦言一艘船20億,對他們來說已經是很極限了,如果因為工程延誤需做賠償,屆時恐怕財力無法提供。穩晉指出,國外做佈纜的多半是大規模的承包商,一個來自台灣的家族企業,不能跟它們做抗衡。

台灣與外國廠商基礎差多少?根據經濟部商業司公開資料,穩晉資本額為8400萬台幣。而最近與台灣公司合資、準備搶攻佈纜等水下海事工程的荷蘭公司Boskalis,該公司擁有900艘船,整體集團年營收為2億5700萬歐元(約906億台幣),光是離岸風電業務就有1億歐元(約36億台幣)。

國產化才剛開始就面臨到技術承接不及的不只穩晉,另一家從事海事工程的台灣公司「樺棋營造」也有同樣的顧慮。

CIP與荷蘭Boskalis_台灣樺棋營造簽署「水下基礎運輸暨安裝優先承攬商契約
Photo Credit: CIP 提供

今年7月,來自高雄的「樺棋營造」與荷蘭公司Boskalis合資成立新公司,將執行CIP在台所有風場的水下基礎運輸與安裝作業,被視為離岸風電本土化的另一里程碑。不過樺棋營造總經理蔡佳翰坦言,雖然與外商結盟,但台灣能扮演的主要仍是「後勤工作」,當外國大型施工船在海上施工時,由台灣的小船在旁協助。蔡佳翰表示,一艘施工船至少要花100億打造,而現在風機越做越大,可能每隔2-3年就要更新一次船機,台灣公司不見得能這樣持續投資。

「這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現在釋出的量在未來短短5年10年之間,之後可能就沒有了,大型的工程就不會存在台灣了。」蔡佳翰表示,雖然台灣有5.7GW的風場開發容量,但主要集中在未來5年內,公司無法同時承接所有風場的工程,而國外機會現階段看來也不明朗,日本、韓國未來執行離岸風電工程,或許也會限制他國施工團隊承接,他坦言目前「沒把眼界放那麼遠,只能看現在看得到的風場」,大型船機仍留給Boskalis這樣的外國公司去投資。

因為世界趨勢,台灣廠商也想打進離岸風電產業鏈,但初期推動至今,已可見「夢想」到「現實」之間存在落差,究竟哪些項目做不到「台灣製造」、哪些項目可深化?另外不只台灣,不少亞太國家也想搶攻離岸風電市場,面對韓國的海纜、鋼構、造船已具備良好基礎,日本的強項則是電機零組件,哪些產業在台才真正有發展的可能性?這都是下一個開發階段以前【註3】,政府與業界需要誠實且務實溝通的地方,才能讓台灣的離岸風電,平穩地駛入深水區。

【註1】伍德麥肯茲報告中所指台灣離岸風電在2019-2029年間共釋出的裝置容量,應是指預期在2019至2025年間完工併網一共5.2GW的裝置容量,加上目前尚未分配、但預計於2026年起至2030間逐年釋出1GW,至2029年間約有9.2GW的新增容量。

【註2】根據經濟部規畫,除了2021年有「海纜鋪設」、2023年更有「海纜製造」的國產化要求。據了解,海纜製程和認證的時間非常長,光蓋一個海纜工廠,就需要花4年以上的時間達成國際認證,另外製程和成品也需要時間認證,若2018年開始動工,最快可能可以供貨的時間,都是2025年初。不過,海纜製造方面,台灣起步已經比歐洲、鄰近的韓國晚。目前韓國已有LS電纜公司陸續取得雲林、彰化離岸風場所需的海底電纜訂單;另外丹麥的NKT電纜公司實力更為堅強,能從英國工廠把海纜運到菲律賓,運費加起來,價格還比日韓有競爭力。

【註3】2026-2030年,將是台灣離岸風電的第三階段「區塊開發」,也是目前可預期最後一波的風場釋出,將有共4.5GW的裝置容量已通過環評,等待分配。而這些風場將由誰來開發、國產化的程度要加強還是減弱?業界認為應等到第二階段的執行成果出爐,開發商CIP、中鋼、台電、海龍陸續將於今年11月底前繳交國產化成績單後,再公布最新的遊戲規則較為實際。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楊之瑜

專題下則文章:

創下全球風電首例的台灣,怎麼鍊出世界級的競爭力?專訪風機龍頭西門子歌美颯



離岸風電「台灣製造」:

配合能源轉型,台灣催生出離岸風電這新興海上產業,從今年開始到2025年,年年都有風場完工、併網發電,將為台灣的再生能源貢獻超過3成的電力。而為打造出一條屬於台灣的風電產業鏈,國產化政策也如火如荼地開展。究竟發展到現在,成效如何、又有什麼隱憂?到2025年,台灣是否真能成為離岸風電的王國?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