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Carl Manlan(泛非經濟銀行基金首席營運長)
聯合國大會通過2030年可持續發展日程已經過去了三年多,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SDG,該日程的關鍵指標)所需要的資金仍然來源難覓。事實上,在所需要的每年6兆美元中,只有一小半獲得了保證。
儘管全球資金的稀缺可以說是南半球的悲劇,但對非洲來說,它其實代表了一個巨大的機會。
長期以來,外部援助支持了非洲的進步。但非洲人日益能夠投資於自己的解決方案。到2025年,非洲家庭和企業支出有望達到5.6兆美元,而德勤估算到2030年,5億非洲人將擁有可支配收入。如果每個非洲人都能夠每月貢獻一美元並堅持一年,以此集中資源,則收益將非常可觀。
但在我們開始夢想本土捐贈大軍之前,眼下的目標是必須建立網路、制定戰略,以實現非洲捐贈的效用最大化。第一步是要建立慈善基礎設施——確保捐贈安全性所需要的技術、法律、稅收和問責制度。數位金融服務使得籌資變得更加容易,但非洲線上捐贈的規模仍然很小。比如,2012年發佈的非洲最大線上平臺M-Changa為大約2萬9000個項目召集到超過34萬位捐贈者。相比而言,中國的騰訊慈善平臺,在去(2018)年僅用3天時間就籌得2800萬筆捐贈。
此外,非洲公民社會組織(CSO)必須提高遊說能力,說服潛在非洲捐贈者它們值得受到捐贈。據位於塞內加爾首都達卡、追蹤CSO效率的非盈利組織EPIC-Africa的資料,對於非洲CSO的數量、它們做了什麼,以及它們如何在開展活動地區產生影響,目前仍缺少可信數字。換句話說,捐贈者無法獲知他們的錢有沒有花到刀刃上。如果非洲慈善想要成為人道進步的有效催化劑,CSO就必須更加透明。
認識到這些缺陷,EPIC-Africa與洛克菲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合作設立了非洲公民社會組織傑出獎,旨在認識戰略能力、領導力、治理、財務健康和專案監控等方面的組織能力。其終極目標是要強化慈善基礎設施,讓慈善變得更加有效、更加可問責。
最後,非洲慈善推動必須以經濟增長為目標。讓非洲人的關注點從減貧轉移到創造財富的最佳辦法之一是支援中小企業——包括婦女經營的農場。如此,當政府建立起連通非洲內部貿易與全球價值鏈的體系時,資源充足的中小企業就能夠抓住機會。而當中小企業取得成功時,就能創造就業,幫助更多的人找到向上流動的途徑。
非洲僑民,以及非洲大陸上擁有可支配收入的非洲人,可以將資源引導向最能為非洲創造財富的組織,說服政府實現SDG。通過策略性地集中金融資源,非洲能夠結束貧困,消滅疾病,改善醫療體系,以及教育兒童。所有這些都有助於非洲實現其經濟潛力——包括助力全球繁榮的潛力。
2015年以來,非洲家庭年均支出增長為3.5%,到2019年底,消費需求預計將給非洲GDP帶來高達1.1兆美元——這進一步證明,越來越多的非洲人具備了幫助非洲大陸實現人道發展目標的手段。現在所需要的是充分引導非洲新慈善能力的工具。
國際社會應該繼續支持非洲的進步,資源更充裕的國家應該兌現它們沒有兌現的SDG融資承諾。但非洲不需要乾等世界來救它;我們所需要的資源就在我們自己家裡。非洲依靠外國資金已經好幾十年,現在,財富——而不是貧困——決定了非洲如何發展。
© Project Syndicate, 2019.—非洲的慈善潛力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