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氣候危機證明,社會和自然之間的動態聯繫越來越緊密。但某些領導人仍然似乎有意忽視全球變暖的經驗證據。在美國,川普的氣候政策反應了當今極端分化的政治格局,具體而言,就是幾乎所有問題都具有高度的黨派性。
文:Javier Solana(前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北約秘書長及西班牙外交部長。現任西班牙高等管理學院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中心主任及布魯金斯協會傑出研究員)
到7月29日,按照可持續發展全球足跡網路的測算,人類將會耗盡地球全年的資源預算。過去20年來,這一所謂的「地球超支日」已經令人震驚地提前了兩個月,而在2019年,這一天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早到來。雖然人類日益嚴重的環境影響已經在諸多方面有所體現,但產生最廣泛、最長遠影響的依然是氣候變化。燃燒化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約占人類生態足跡總量的60%左右。
20國集團成員國在不同程度上是氣候變化的主要貢獻者,合在一起約占全部溫室氣體排放量的80% 。中國、美國和歐盟在二氧化碳排放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而美國毫無疑問是最大的人均排放國。但在川普(Donald Trump)領導下,美國已經宣佈退出由197個國家共同簽署的將全球氣溫升高控制在前工業化水準兩攝氏度以內的2015年巴黎氣候協議。
在最近大阪召開的20國集團峰會上,川普政府再次拉大了與巴黎協定的距離,同時宣稱美國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5至2017年間已經下降了14%。但這種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經濟因素的反映——尤其是為取代煤炭在美國能源結構中的作用而應用豐富的低成本天然氣。上述趨勢的功勞不應歸結於正在忙於推翻歐巴馬(Barack Obama)時代氣候政策的川普政府。
氣候危機證明,社會和自然之間的動態聯繫越來越緊密。但某些領導人仍然似乎有意忽視全球變暖的經驗證據。在美國,川普的氣候政策反應了當今極端分化的政治格局,具體而言,就是幾乎所有問題都具有高度的黨派性。他拒絕承認氣候變化的科學共識吸引了許多共和黨選民,相比民主黨人的89%,這些人中僅有34%相信人類活動是造成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
此外,其他化石燃料生產商也支持美國政府對氣候科學所發動的攻擊。例如,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和俄羅斯最近加入到美國的行列,拒絕對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一份凸顯大幅削減二氧化碳排放必要性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報告予以支持。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報告得出結論,為了在本世紀內將全球變暖限制在前工業化水準攝氏1.5度以內——這是巴黎協定所提出的目標——我們必須到2030年前將二氧化碳淨排放(相對於2010年水準)減少約半數,而且必須在本世紀中葉實現零淨排放。但目前的形勢並不樂觀:全球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8年攀升至歷史新高。
但也並不都是壞消息。幸運的是,沒有哪個國家效仿美國公開宣佈有意退出巴黎協議。而且在20國集團峰會上,法國、英國和其他國家成功地阻止川普在最終公報中提及巴黎協議。
以英法為首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通過了截止2050年實現碳中性(也就是零淨排放)目標的一系列法律。2018年歐盟成員國通過減少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成功扭轉了目前的全球趨勢,上述成員國已經探討了截至2050年將碳中性作為共同目標的可能性。但上個月,由於捷克共和國、愛沙尼亞,匈牙利和波蘭的反對,他們未能就相關目標日期達成一致。
今(2019)年9月,在紐約召開聯合國氣候行動首腦會議之前,這對將在巴黎協議下兌現更雄心勃勃的國家承諾的歐洲而言是一個挫折。歐盟必須不斷展示其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領導能力,未能在本次峰會上發表強有力的聲明其實是錯失了一次機遇。
與此同時,如果太多人認為經濟增長和公平會因此而受到影響,世界各國將無法在氣候變化之戰中獲勝。就像法國黃背心抗議運動所表明的那樣,希望那些對月底的到來憂心忡忡的人去擔心世界末日其實相當不現實。
由於能源轉換成本高昂,短期內會帶來失敗者,政府必須調整政策,設計安全網來緩衝影響,就像西班牙政府希望憑藉關閉該國煤礦的全新過渡計畫所做的那樣。歐洲委員會當選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其歐洲議會演講中接受了這種調整,這與正視在這個問題上的嚴峻現實相符:從中長期的角度看,氣候不作為無疑是代價更高的選擇。
有史以來最早的「地球超支日」毫不含糊地提醒我們究竟從地球索取了什麼,以及應對全球變暖所需的前所未有的能源轉型規模。令人鼓舞的是,儘管存在某些不和諧的聲音,關於氣候變化的公眾辯論已經開始認識到這樣的現實。此外,氣候探討的深度和受關注度不斷增加,再加上可再生能源價格的顯著下降,為進一步的樂觀情緒打下了基礎。
應對全球變暖將是一項很容易令人感到氣餒的艱巨的任務。但如果世界接受一種創新、多邊和社會包容精神,實現保護地球宜居性所迫切需要的方向性改變仍將是可能的。
© Project Syndicate,2019.—為地球思考新的方向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經濟學的「人類行為模型」並非近距離觀察,而是基於假說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