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世紀80年代,美國在制定對蘇聯集團的政策時,都需要經過對其內部政治發展的深思熟慮。如果美國制定對中東和伊朗政策時不考慮那裡的國內形勢發展,將會是一種愚蠢的行為。
文:Abbas Milani(史丹佛大學伊朗研究主任,並在胡佛研究所共同主持伊朗民主項目)
伊朗5月19日的總統選舉既充滿矛盾又可能具有關鍵的意義。選舉開始時令人昏昏欲睡——對現任總統哈桑・魯哈尼(Hassan Rouhani)來說,與各式各樣的保守派過氣人士或剛剛崛起的暴發戶競爭很有可能將會獲得勝利。不僅如此,自1981年以來總統連任兩屆就已經成為這個伊斯蘭共和國的默認配置。因此,早期針對魯哈尼的攻擊被視為最高領袖阿里・哈米尼(Ali Khamenei)、其保守派宗教盟友和革命衛隊削弱及遏制現任總統第二屆任期權力的努力。
►魯哈尼連任伊朗總統,上任後三大考驗:失業率、恐怖主義和一帶一路
但後來選舉卻演變為一場激烈的競賽,因為保守派凝聚在一名黑馬候選人伊卜拉欣・萊希(Ebrahim Raisi)的周圍,萊希是一名強硬的法官,有著殘酷對待反對派的歷史。哈米尼早前任命萊希管理伊朗最大的宗教捐贈基金,現在看來並非無關緊要的閑職,而是將其定位為可能的未來最高領袖之舉。
人們普遍認為如果萊希勝選可以實際確保他將最終贏得接替哈米尼的戰役,後者在何梅尼(Ayatollah Khomeini)死後繼任最高領袖之前就曾擔任過總統之職。因為報導稱哈米尼患有癌症,所以繼任的問題已經成為當務之急。因此,保守派可觀的意識形態、制度和宣傳手段被動員起來支持萊希並反對魯哈尼。
為應對挑戰,這位迄今為止一直謹慎務實的總統徹底撕下了謹慎的外衣,毫不掩飾地接受了改革運動對現狀的批評之辭。包括學生、婦女、藝術家和伊朗悄無聲息但卻百折不撓的民間團體在內的伊朗改革和民主運動紛紛採取行動,把這次選舉演變成對國家未來的一場激烈到完全出人意料的全民公決。
雙方都廣泛使用社交媒體。魯哈尼的支持者不僅使用線上平台動員選民,而且還檢查萊希提案的可信度並曝光其過去鎮壓反對派之舉。魯哈尼的支持者不止一次巧妙地提到繼承問題,提出這場選舉將成為伊朗未來40年的命運所繫。
保守派利用社交媒體和他們控制下的伊朗電視和廣播來凸顯可怕的經濟形勢,並強調魯哈尼未能將伊朗同意2015年與聯合國訂立核協議後,所有國際制裁都將被取消這一承諾變成現實。
因此,顯而易見,兩種相互對立的政治模式正在激烈爭奪伊斯蘭共和國的靈魂。保守派的動機是保持他們對伊朗國家主導經濟的控制;相比技術專家他們更願意接受虔誠的管理者;厭惡全球主義;傾向於讓伊朗與(中)俄聯盟對抗西方,尤其是美國;不懈地通過擴大伊朗對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Bashar al-Assad)和黎巴嫩真主黨等力量的支持來追求擴大什葉派權力;反感文化開放;以及持續的歧視婦女。
過去三次選舉中,這種模式往往能成功贏得1,500到1,700萬張選票。(廣受爭議的2009年大選是唯一一次例外,當時保守派代表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Mahmoud Ahmadinejad)據稱獲得了超過2,500萬張選票,在世界面前上演了他的第二任「奇蹟」。)為了拉攏選民給自己投票,萊希承諾將政府每月向幾乎所有民眾支付的現金補貼提高到原來的三倍。
相比之下,改革派的模式主張進一步開放社會;由稱職的專業技術人士對政府進行管理;並結束裙帶資本主義;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減少審查程序;與伊朗數量龐大且能量巨大的僑民建立更加密切的聯繫;給予婦女和被邊緣化的宗教及少數民族更平等的地位。他們還指責增加現金補貼的想法在經濟上愚不可及,同時在財政上也承受不起。
5,500萬伊朗合格選民中有約4,000萬——近73%——進行了投票,他們往往需要排很長的隊才能行使自己的權利。這4,000萬選民中有2,500萬(62.5%)投票支持改革模式,魯哈尼因此獲得了一邊倒的勝利。
與此同時,市議會改革派候選人在全國贏得了重大的勝利。比方說在德黑蘭(Tehran),改革派人士贏得了所有席位,從而保證現任市長——這位市長本人也是一位保守派總統候選人——很快就會失去這一職位。就連在保守派宗教權力大本營萊希的家鄉麥什德(Meshed),一位改革派的女性候選人獲得的票數也超過了任何一名男性。
但如果說過去有什麼借鑑意義,那就是魯哈尼的決定性勝利並不意味著保守派勢力的終結。哈米尼依靠革命衛隊掌握著絕大部分權力。無論如何,伊朗未來的軌跡將由魯哈尼和保守派陣營共同決定,而且還將取決於地區發展和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政府所採取的政策。
20世紀80年代,美國在制定對蘇聯集團的政策時,都需要經過對其內部政治發展的深思熟慮。如果美國制定對中東和伊朗政策時不考慮那裡的國內形勢發展,將會是一種愚蠢的行為。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15 - 魯哈尼因素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
專題下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