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從未想過有一天會成為『英國人』,因為我知道自己不可能成為『英國人』,更重要的是,我一直是『香港人』。」
「在英國那十幾年都自己一個人住,重新回到香港這座闊別已久的城市,感覺終於有種『回家』的感覺。」眼前的Michelle呷了一口咖啡,徐徐地說道。
負笈英倫 卻放不下香港
和當年香港的許多家庭一樣,Michelle父母顧慮九七年那個「分水嶺」,毅然決定在回歸前,將年僅12歲的Michelle獨自送往英國,並讓她在倫敦以南近郊的一所寄宿學校展開在異國的生活。儘管出發前,Michelle已在香港完成小學課程,但她對香港的印象隨著在英國生活的日子而逐漸變得模糊,然而,對於「香港人」這個身份的執著卻是從未間斷。
「語言上需要調整,加上孤身一人在異地,說實話,剛開始是頗吃力。」除了生活上需要面對截然不同的環境,心理壓力也是Michelle當時的一大挑戰,畢竟環境的轉變也附帶文化差異和朋友圈子改變,更為辛苦的是對家鄉的思念和不捨。「即便在倫敦生活數年後,感覺圈子都以亞裔朋友居多,能交心的也不多。」

完成初中和高中課程後,她順理成章地在當地升讀大學,並按個人興趣繼續攻讀心理學碩士。在十年讀書生涯結束後,面對在英國定居和回港發展兩個選擇,Michelle初時選擇了以「打工仔」身份嘗試在英國生活,並在當地的一所特殊教育學校找了份教學助理的工作,主要負責一位小朋友的學習生涯規劃(Education Planning)。
談到英國人的特質,許多人總離不開「固執」這個形容詞,而他們的這種性格亦投射在日常工作上,用Michelle的話來說就是很Routine,「每天工作被準確地分為三個時段:無論工作多忙,大家都必定在上午享受一個Tea Break,準時外出午餐,下午再一個Tea Break,然後準時下班。」
對比起在港工作,同樣是「朝九晚六」,英國則可以用「惬意」來形容,工作環境相對輕鬆以外,亦甚少加班,「感覺上英國人的觀念比較重視家庭,因此一般公司五六點就下班,『晚六』就是『晚六』,不像香港人自願『被加班』;另一方面,準時下班也和當地社區不無關係,大部份超級市場或店舖晚上八九點就關門,加班後根本沒有辦法購物。」
Michelle不免補充一句:「倫敦當然例外!」
回流、人情味、壓力
「回港與否,一直是我心中的一個掙扎點。」Michelle坦言那種掙扎有時頗困擾她,「我從未想過有一天會成為『英國人』,因為我知道自己(心態上)不可能成為『英國人』,更重要的是,我一直是『香港人』。」
「老實說,我一直很想回香港,畢竟當年負笈英國並不是我的選擇。」Michelle在英國這個國家經歷過不少人生中頗為重要的階段,從中學畢業到升讀大學,再到投身社會,然而言談中,不難感受到她因未能在香港成長的一絲失落。自從英國高考開始,Michelle就萌生回港的念頭,礙於父母的期望才繼續留英升學,「直至工作兩年後,有那麼一瞬間我突然覺得,如果我再不回來(家),就沒有機會了!」
闊別十數載,回到這座煩囂且充滿活力的城市,和兒時那份回憶不同的是,香港彷彿變得冷酷,人與人之間的熱情減退,距離感更為突出。「剛開始我不以為然,總覺得只是自己社交圈子的特點,慢慢才發現,原來這是整個社會的寫照。」
「每次早上經過中環一帶的天橋,人們總是快速地奔走著,沈醉在手機的屏幕上,埋首在自己的世界裏,對於身邊的人和事總是不屑一顧,或者應該說是完全提不起興趣。」人情味的減退令Michelle不禁思索,到底是什麼令香港變得如此冷酷,這座城市又有哪些事情被人們所忽略,「我並不能說討厭這樣的社會,只有覺得『可惜』,可惜了那曾經濃郁的人情味。」

回港後,Michelle也曾經歷過數年時間的全職生涯,先後擔任大學研究助理、兒童情緒咨詢顧問以及特殊教育教師。「在香港工作實在太消耗身心。」她以最後在特殊學校的工作為例,每天的工作鋪排得密密麻麻,加上香港在相關方面資源短缺,令她需要背負比英國多一倍的工作量,回家後總是處於「透支」狀態。
「工作令人投入全副心神,而你會漸漸發現工作外根本沒有私人生活,最可怕的是,你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都提不起勁。」
精神上的壓力令Michelle決定轉為兼職,數年後更成為全職自由工作者,專注自己的興趣——黑白攝影。
黑白,讓人只專注光影
從第一次接觸攝影開始,Michelle就對黑白攝影情有獨鍾,「黑白令人更懂得去細味,能逃過時間的洗禮,永不怕過時,亦可撇除顏色的『騷擾』,你會忽略更專注照片中人的神情,景物的光和影。」

訪問前數個月,Michelle剛在一個本地獨立cafe和書店舉辦了一場個人攝影展「A Tale of City Hong Kong」,作品以香港日常作為主調,從通勤中的「打工仔」到在大牌檔的茶客都是她鏡頭下的打工仔,而這系列作品也整整反映了Michelle的意念:結合自己所熟悉的香港和新認識的香港,通過捕捉大家習以為常的瞬間,讓大家重新認識自己的城市,「不少人觀後告訴我,他們沒有想到香港也有這樣的另一面。」
「過去,我會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更多外國人認識,令他們瞭解到香港這座城市;現在,我只希望做出令自己滿意的作品。」Michelle的作品之所以與別不同,大概是因為其取材皆是圍繞社區而進行,針對自己好奇的現象而開始拍攝。
而她最近的攝影計劃是圍繞一群在烏溪沙游泳的長者,從去年夏天開始,Michelle透過黑白攝影和聊天去瞭解那群長者的故事,「其實退休生活都頗空洞和寂寞,尤其在香港。但有一次我發現,烏溪沙有一班長者習慣通過游泳消磨時間,更為有趣的是,有些長者根本不會游泳,純粹為了聯誼,就相約一齊在烏溪沙帶著個浮圈去消暑。」
「我對這樣的故事很感興趣,就決定投入去做,希望讓香港人多加了解他們。」
後記
「轉職為自由工作者後有什麼感受?」
Michelle喝了最後一口咖啡,稍微想了想,道出這樣一個想法:「麵包和夢想,你選哪一個?這其實是個有關Priority的問題,你若不介意沒有存款,你就會有更多空間去發揮自己的興趣,就我而言,我便擁有更多時間去探索和找尋在攝影這條道路中的方向。
不過......老實講,我當然也曾怕過,哈哈。
第一個月轉職為兼職的時候,看著銀行戶口,心理突然冒出一股恐懼感,因為是『乜都儲唔到』,然而你會慢慢習慣,後來我也想明白,既然兩年的兼職生涯我還過得去,何不直接轉為全職工作者做自己想做的事?」
*更多Michelle的作品,請參閱其個人網站
專題下則文章:
【回流的港人】他眼中的「超現實」香港,你會會心一笑還是覺得悲哀?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