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0月9日,自緬甸軍方宣布9名警方在緬甸西部——若開邦阿拉幹地區(Arakan,孟加拉邊境)被伊斯蘭武裝份子攻擊後,騷亂便一直持續至今,有超過100名居民被殺害、拘留,超過15萬接受援助過活的居民失去食物、醫療保障
新聞整理:周慧儀
10月9日,自緬甸軍方宣布9名警察在緬甸西部——近孟加拉邊境的若開邦,被伊斯蘭武裝份子攻擊後,騷亂便一直持續至今,約100名居民被殺害、拘留,幾十名婦女指控遭性侵,影響超過15萬名接受援助過活的居民失去食物、醫療保障,更有1200棟建築被夷為平地——導致3萬多人被迫逃離原本居住的地方。
目前,該區域被緬甸軍方稱為正進行「肅清行動」(clearance operations),人道救援工作者、獨立記者皆不得進入,尚無從證實若開邦境內目前的真實情況。

事件發生經過之整理
根據《Time》報導,以下為10月9日至11月18日衝突的發生經過:
10月事件發生經過:
10月9日:自從警方表示有3名邊境防衛警察被上百名穆斯林武裝份子襲擊、9名警方被殺後,便立即宣布懷疑襲擊者和羅羅興亞團結組織(Rohingya Solidarity Organization)有關聯,然而該組織早已不復存在好幾十年;緬甸軍方隨後便封鎖若開邦,並宣佈該地方為反恐區域。
10月10日:因軍方部署在若開邦邊境,人道救援物資無法送達(目前估計至少有16萬居民接收來自世界糧食計劃署、聯合國組織的幫助)。幾日的封鎖也導致800名佛教徒逃離到市區實兌(Sittwe);超過1200名穆斯林也被迫逃離家鄉到布迪當 (Buthidaung)尋求庇護。
10月14日:政府懷疑攻擊者可能來自聖戰組織(Aqa Mul Mujahidin),並認為他們的領導人曾在塔利班接受過訓練,同時接收境外恐怖組織的經援。翁山蘇姬在前往印度途中接受採訪表示「這只是其中一個消息來源,但我們不能就因此認定它是正確的。」
10月27日:緬甸時報(Myanmar Times)記者Mac Gregor報導人權組織紀錄幾名羅興亞婦女遭緬甸軍隊侵犯,路透社(Reuters)也在隔日報導相關消息。然而緬甸時報編輯團隊已被「指示」不能再報導關於若開邦的任何消息,直到收到進一步通知。
10月31日:Mac Gregor隨後因「損害時報的名聲」而被開除,她表示「緬甸的女性權益、媒體自由和民主必須被強烈關注,政府正運用不法手段恐嚇記者並企圖讓消聲『軍方侵犯』的新聞。」兩個禮拜後,其時報編輯 Douglas Long也因「損害報章職責」而被開除。
11月事件發生經過:
11月1日:國營媒體開設專欄反駁媒體先前對軍方的指控,同時也稱是因穆斯林武裝份子的過分行徑必須肅清,並指責國際媒體和恐怖組織「合作」捏照新聞。
11月2日:由9名外交官和1名聯合國代表組成的代表團前往貌奪(Maungdaw)探訪由政府安排的四個村莊。他們當中有些人被允許與當地居民對話,然而和代表團對話的居民隨後都被扣押甚至毆打。代表團成員隨後拒絕針對他們的觀察做出回應,強調他們的職責並不在於找尋事實,也督促政府儘快讓人道救援工作者、技術專家和記者進入該區域。
11月3日:若開邦警方表示將開始訓練非穆斯林組織「平民安全部隊」,目前已招收約100名新兵。而該訓練計畫也被國際法律家委員會稱為將會「後患無窮」(a recipe for disaster)。
11月12日:緬甸國營媒體Global New Light稱約60名攻擊者手持槍、棍和矛襲擊緬甸軍方,隨後軍方便派遣直升機直入村莊攻擊。接連兩天的攻擊讓超過1萬5千名被疏散、遷離。
11月15日:緬甸國營媒體推行「國防部新聞信息」(True News Information Team of Defense Services),列出「捏照」關於傷亡事件的新聞媒體。目前至少有一名穆斯林記者遭受到網路騷擾甚至死亡恐嚇。
11月18日:救援物質仍未送達貌奪(Maungdaw)。隨著代表團在11月2日的探訪,已將僅限的食物送到四個村落;然而這一些物資最多也只能再撐2個禮拜。聯合國發言人表示3000名五歲以下的孩童營養不良,造成約50%的孩童在死亡邊緣;而提供給24000名居民的保健措施也被終止,他擔心該區域的嬰兒和孕婦死亡率會是緬甸平均值的四倍。


為什麼是「羅興亞族」?
羅興亞族是居住在緬甸若開邦的少數穆斯林族群。對於「羅興亞族」起源,一般認為是自7世紀至8世紀間,阿拉伯商人與伊朗商人、突厥人、孟加拉人、摩爾人、普什圖人及緬甸土著不斷融合而成的「混血民族」。也有說法指出,是英國在殖民緬甸時期為促進農耕,而鼓勵鄰近孟加拉地區的人民移民,造成羅興亞人數激增。
在緬甸,居住在若開邦境內的羅興亞族被視為非法的孟加拉移民。然而,緬甸官方是拒絕承認一般媒體所使用的「羅興亞」(Rohingya)稱謂,認為歷史上從來就沒有「羅興亞」,該詞是由孟加拉非法移民自己創造出來的,以求在字面、發音上和若開邦的英文「Rakhine」有所接近,製造他們很早就生活在此的假象。
為此,今年4月28日就爆發緬甸群眾和僧侶在仰光的美國大使館前遊行,抗議美國使用「羅興亞」的稱謂。


而自1960年起,羅興亞人就不斷遭受歧視與迫害,包括被排除在緬甸人口普查外、不受政府承認為公民等。在這背景下,導致羅興亞人與若開邦人長年來互相敵視。2012年,羅興亞人和若開邦人因一起刑案,進而釀成宗教衝突,造成至少3萬人在這次事件中流離失所,稱若開邦騷動,是若開邦發生的最大傷亡事件。
聯合國:這是「種族肅清」行動
一名目前逃離到孟加拉邊境「庫圖巴朗」(Kutupalang)營地裡的難民——Lalu Begum在接受《CNN》採訪表示,她之前所居住的村莊裡有好幾名女性被士兵性侵;她指出「當他們看見漂亮的女子時便要求喝水,隨後便進屋性侵她們。」


其他在營地的難民也表示,他們被迫在深夜裡離開自己的家,從一個村莊遷移到另個村莊,途中還必須不斷躲避士兵、找尋地方庇護。Begum補充道「當村莊失火後,我們被迫遷移到另一個村莊;間中我們不斷逃離,而這一次就逃到了河邊,一共花了4天。」其弟媳Nassima Khatun告訴CNN記者「當時,我們家一共6個人一起離開,而現在只剩下3個人了。」
逃亡過程中,Begum的丈夫和一名孩子被殺害,另名孩子目前則失蹤。
對此,聯合國駐孟加拉國難民機構官員John McKissick表示,羅興亞族是世界上「最被壓迫」的少數族群,並指出緬甸軍方目前的一切行動都是在進行「種族肅清」。他亦表示目前正在要求政府提供相關管道,以便可以估計正確的受害人數。
被迫逃亡到孟加拉、中國邊境
為了逃離緬甸境內迫害,許多羅興亞穆斯林選擇穿越邊境逃到孟加拉和中國。對此,孟加拉除了加強邊境防護遣送難民,其外交部長亦向緬甸表示「強烈關心」,指出緬甸必須阻止大量的羅興亞人湧入。

此外,也有部分羅興亞人逃離到中國。據《Channel News Asia》報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則確認,目前已有3,000名難民跨越緬甸邊境逃亡到中國,他表示,基於人道考量,中國將提供他們安置的場所,並對傷者給予治療。而對許多難民來說,除非境內動亂結束,否則回到緬甸將不是他們的選擇。
孟加拉、馬來西亞、印尼等國抗議緬甸
11月25日,羅興亞穆斯林的遭遇讓其他國家,包括馬來西亞、印尼都對緬甸政府進行強烈譴責,同日,孟加拉人民亦為此在首都達卡(Dhaka)抗議,促政府放寬邊境讓羅興亞穆斯林進入。



翁山蘇姬政府的反應
對此,由翁山蘇姬領導的緬甸政府,回應此事時表示,經「審問」後證實——那些被殺害的都是「聖戰份子」,同時也指稱軍方有「性侵」行為是不實謠言,而被毀壞的房屋,都是穆斯林恐怖份子的作為,以誣陷軍方來獲得國際援助。
聯合國官方表示,境內的暴力事件正考驗翁山蘇姬政府的名譽,包括處理這一次被稱為「種族肅清」的騷亂,而接連發生的若開邦暴力事件,也讓選擇保持沈默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備受批評。針對此,聯合國駐孟加拉國難民機構官員John McKissick認為:「緬甸必須遵守國際法且尊重人權,但他們目前都沒做到,而且也看得出來,通過民主選舉誕生的新政府,並無真正控制軍方的實力。」

路透(Reuters)報導,聯合國就防範種族滅絕特別顧問Adama Dieng在聲明中,促緬甸政府必須盡快允許外界入境,以證實若開邦境內的狀況。他表示如果所有的暴力指控是真的,那麼上千人民將危在旦夕;他亦指出緬甸必須就法律義務、人權履行他對緬甸人民的承諾,而不是選擇忽視、不譴責所有的「指控」。
Adama Dieng也表示道,翁山政府必須找出一個長久之計——即完全符合國際人權標準的準則——以解決緬甸羅興亞穆斯林、其他少數族群間的問題。
相關報導:
- 緬甸若開邦動亂不止 逾3,000羅興亞穆斯林越境逃往中國、孟加拉
- 緬甸邊境問題待解決 翁山蘇姬月底將和武裝部隊和談
- 當國際撻伐羅興亞人的不公平待遇,其實應聽聽「緬甸人怎麼說」
- 反穆斯林的佛國.飄泊的羅興亞
新聞來源:
- Something Shocking Is Happening to Burma’s Rohingya People. Take a Look at This Timeline(Time)
- 'They will kill us': The Rohingya refugees fleeing torture and rape in Myanmar(CNN)
- U.N. warns Myanmar government reputation at stake over Rohingya crisis(Reuters)
核稿編輯:吳象元
專題下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