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武裝衝突嚴重的緬甸北部若開邦,當地穆斯林與佛教徒間的緊張情緒與難民集中管制區的惡化,讓羅興亞人面臨極為困難的生存環境。緬甸政府急欲解決這個影響社會穩定的問題。
為了解決緬甸羅興亞穆斯林與佛教僧侶之間紛爭、由聯合國前任秘書長安南主持的若開邦顧問委員會公布建議報告。該份報告指出,若開邦的羅興亞人,受到無國籍狀態以及深度歧視的影響,人權侵犯問題特別嚴重。該委員會呼籲緬甸政府重新審視公民法,逐步關閉難民營,並成立專責部門執行建議事項。
名為「邁向若開邦人民的和平、公平與繁榮未來」的63頁報告總共提出88項建議,涵蓋領域包括經濟發展、人道對待、自由移動與國籍法,該份指出,全球無國籍人口當中有10%落腳在緬甸,其中位於若開邦的穆斯林是單一最大族群,人口數超過100萬。若開邦內衝突不斷,最近一次重大攻擊事件發生在2016年10月9日,造成8萬7千名羅興亞人逃往鄰國孟加拉。
該份報告避免提到「羅興亞」而是使用「穆斯林」,督促政府開始重新審視公民法,實施與國際標準同步的法律,並消除公民的級別,目前法律將緬甸公民分級為「完全公民」(full citizen)、「準公民」(associate citizen)和「歸化公民」(naturalized citizen)。完全公民是指1823年前就已經屬於緬甸認可的原住民族者,準公民則是透過1948年的聯盟公民法成為公民者,歸化公民則是在緬甸獨立前就已經遷居緬甸者。羅興亞人是1948年後遷居至緬甸的穆斯林移民,不屬於以上三種公民任何一種,被緬甸稱為孟加拉人,但在孟加拉則被視為緬甸人。
羅興亞人在若開邦面對非常嚴格的遷移自由限制,委員會建議,遷移自由應該與公民確認過程脫鉤,若開邦的所有個人應該能夠按照自由意志遷移,與他們手中所握有的公民身份證驗卡(National Verification Card)、國民身分證(National Registration Card)或其他公民文件無關。
目前約有12萬羅興亞人只能在若開邦的難民集中管制區生活,其中許多人無法接受教育與醫療,也無法工作維生。委員會建議報告呼籲緬甸政府發展一套完整的難民集中管制區關閉策略,認為應該與所有相關社群諮詢協商,並且訂定明確時間表,並指出所有返鄉與安置都必須出於自願,允許人們返回自己家鄉為首要任務。而在達成這樣的目的前,改善難民集中管制區的庇護所、飲水、衛生與工作維生狀態則是必須做的事情。
由3位外籍人士與6位本國籍人士所組成的若開邦顧問委員會,為期一年,此次提出的報告呼籲緬甸政府應該成立專責部門,剛開始的人事任命應以一年為期,並且逐季公布施政報告。
《法新社》報導指出,安南所領軍的顧問委員會所出建議報告顯然會讓翁山蘇姬政府壓力倍增,但是,該政府也同樣面對來自佛教國家主義份子的強力反對,他們看不起羅興亞人並且希望將其逐出緬甸。
不過就在報告公佈的隔日(8/25)凌晨1點,阿拉干羅興亞救世軍(Arakan Rohingya Salvation Army)在距離孟加拉邊界僅幾公里處的若開邦貌奪(Maungdaw),估計有150名武裝分子針對24處軍警哨站發動攻擊,總共造成至少32人傷亡,其中包含12名軍警人員。貌奪西邊17餘公里處的布帝洞(Buthidaung)是衝突最激烈之處,仍有零星交火。
就在8月初,隨著緬甸軍警在當地偏遠山區開始新一輪被《路透社》報導稱為「清洗行動」的動作後,若開邦羅興亞人與軍警之間的衝突益趨嚴重。8月25日阿拉干羅興亞救世軍發動攻擊後,緬甸政府發出聲明以具有貶義的「孟加拉族(Bengali)」稱呼阿拉干羅興亞救世軍,該份聲明指出,「激進孟加拉族好戰份子,於凌晨1點以炸彈攻擊若開邦北部貌奪地區一座警察哨,並且組織多起針對警察哨的攻擊。」
延伸閱讀:被壓迫民族的反抗:緬甸阿拉干羅興亞救世軍
資料來源:
- Annan report calls for review of 1982 Citizenship Law(緬甸前線)
- Commission calls on Myanmar to end Rohingya restrictions(法新社)
- Myanmar's Rakhine a human rights crisis: Kofi Annan(Channel NewsAsia)
- At least 32 dead in Myanmar as Rohingya insurgents stage major attack(路透社)
- Fresh violence kills 32 in Myanmar's Rakhine State(法新社)
核稿編輯:吳象元
專題下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