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日,羅興亞人的人道危機成了國際間的最大問題。而羅興亞人的歷史,不但必須置於東南亞史與大英帝國史的脈絡來解釋,也必須放入緬甸那段錯綜複雜的歷史來檢視。
文:莊仁傑
羅興亞人(Rohingya)因被緬甸政府迫害造成的人道危機,近日成了國際間的最大問題。本文將把羅興亞人放入這近五百年來的東南亞史的政治、經濟與蛇變遷,以及緬甸各族群的關係,來說明羅興亞人的過去。
1500到1800年之間,是東南亞史家Anthony Reid認為的「商業時代」。這時歐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和英國人相繼來到東南亞,加入了已在東南亞海域上活動的中國人、印度人和日本人(但日本人後因德川幕府的鎖國而退出這舞台)。
在這時期的緬甸若開邦(Rakhine),是一獨立的「謬烏王國」。它位於孟加拉旁,深受印度與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如謬烏的國王就接受了伊斯蘭的君主稱號。此外,這地方有些時期與孟加拉同屬一個王國統治之下,因此謬烏王國從王室到民間,都有來自孟加拉的印裔穆斯林來到若開邦長期定居。
印裔穆斯林移居東南亞某地的現象並非是此地所獨有的。例如當時的華人就活躍於巴達維亞(今日的雅加達)、大城(Ayutthaya)、馬六甲、馬尼拉等地,並且也在當地掌握經濟大權。同時也因為貿易等關係而長期定居,融入當地並成為當地居民。
到了十八世紀末,謬烏王國被發源於緬甸中部的「貢榜王朝」滅國,成為了貢榜王朝的領土。
貢榜王朝是緬甸最後一個王朝,並且確立了今日緬甸的領土範圍。它以今日緬甸中部的曼德勒和緬族為中心,控制了周圍通過征服取得的領土和其住民。因此,這些土地上的撣族、克欽族、克倫族等族群,此時是在緬族的控制之下。
這帝國十分強大,不只是滅了東邊的大城王國,並且與清帝國的戰爭中獲勝,但也因為佔領若開邦的關係,而與英屬印度為鄰。也因為英屬印度和貢榜王朝爭奪印度東北部的控制權,導致兩個帝國爆發戰爭(第一次英緬戰爭),並且以緬甸戰敗,英國開始蠶食緬甸告終。
英國在十九世紀結束前,隨後通過另兩次的英緬戰爭,吞併了整個緬甸,並把緬甸變成英屬印度的一省,以及當時勢力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國的領地之一。雖然在1886年拿下緬甸全境,英國也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逐步把緬甸北方少數民族的抗爭給敉平。但是自第一次英緬戰爭開始,緬甸開始變化。

由於工業革命的影響,促成十九和二十世紀東南亞冒出許多新行業、新商業模式與新的經濟機會,也導致東南亞的社會和經濟結構的改變。由於這些新行業等需要大量勞力,從印度和中國引入勞工以解決東南亞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同時也促成新的商機,吸引了更多的同鄉來到東南亞。
在這情境下,這些新移民在東南亞新的經濟結構中迅速崛起,成為了當地的富人(實際上窮困的新局面仍然佔多數)。在這新經濟結構中所佔份額較小的當地人,不免對此不是滋味,特別是在二十世紀民族主義的崛起,讓這些新移民成為東南亞民族具體的假想敵。
像其他殖民地,英國從其他地方引入人力資源來開發緬甸。這發展吸引了許多人,從上層的金融家,到下層的廉價勞力都有。
當時馬來亞的英殖民政府引入大量華人來開發,緬甸則是引入大量印度人。再加上緬甸是英屬印度的一部分,因此印度人更容易方便到緬甸尋求發展機會(同華人南來尋求機會一樣)。 這些印度人掌握了緬甸的經濟,例如當時的仰光等緬甸大城市就是以印度人居多的城市(二戰前的仰光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是印度人)。
除了經濟,一些公職更是由印度人所佔據(因為英屬印度的關係,運用已經熟悉制度運作的印度人更為方便)。除了印度人,華人、猶太人、歐洲人、阿拉伯人等各族群也來到緬甸。少數民族之中,撣族、克倫、克欽等少數民族與英殖民政府關係較好,也有不少人從軍,成為政府的一員。
這些發展,對緬甸最大的民族——緬族,很不是滋味
緬族在政治、經濟和社會上的大權因此旁落。此外,印度人大量湧入緬甸,導致許多緬甸人對這發展十分不滿,認為自己在經濟與社會上屈居弱勢是當時最大的移民群體——印度人惹的禍。也因此,在二十世紀時緬甸也發生了好幾次的排印暴動(也有排華暴動)。
另一方面,其他少數民族也不滿緬族,至今仍然如此。貢榜王朝時期,緬族征服其他地區,對於少數民族而言是不愉快的,例如若開族至今對於貢榜王朝的征服仍然不滿;另一方面,在英殖民時期,緬族人也大舉進入若開邦。
在英殖民時期,由於臨近孟加拉,湧入若開邦的印裔穆斯林特別多,並且這些印度人也掌握當地的經濟大權,讓當地的若開人不滿(目前沒有明確數據證明)。
隨著二十世紀東南亞民族主義的崛起,使得以緬族為主體的緬甸民族主義,或者緬甸各地的少數民族主義,都在各地風風火火。若開邦本土的穆斯林和若開人,也孕育了自己的民族主義。雖然這凝聚了當地人的認同,但是也促成各族之間的針鋒相對,排印與排華暴動間接發生。
屬印裔穆斯林的羅興亞人,變成了非常具體的目標
羅興亞人因為同時身具印度人的身份,並且宗教信仰不同於緬甸主流的佛教,變成了一個具體目標。在二戰時期,若開族和羅興亞人之間藉著站在日本與英國一邊,而進一步敵對與屠殺對方。甚至在緬甸獨立初期的內戰期間,兩邊的親中央勢力都試圖利用與中央站在一起,來打壓對方。這些發展,都讓雙方的敵對不斷加深。
1948年緬甸獨立所制定的「彬龍協定」,並不是緬甸與英國協商,而是緬甸各民族之間的協定。除了協議組成邦聯國家,所有少數民族也擁有自治權,甚至也有少數民族可以在獨立之後,進行公投決定是否脫離緬甸。
但是在1962年,緬甸軍方發動政變,廢除彬龍協定,不但少數民族的自治權被取消,也因為推行大緬族主義政策,少數民族的語言和文化被抹殺,不能在學校傳授。這促成撣族、克欽、克倫等族走上武裝抗爭的路,一直到今日。
羅興亞人因為有不少人在二戰之後湧入緬甸,更是成為標靶。但是這之中有些是因為二戰而逃難至孟加拉,在戰後才回到家鄉(二戰後,仍然有上萬羅興亞人住在孟加拉的難民營)。因此,這些湧入緬甸境內的羅興亞人,是回流緬甸的難民或者是新移民,是很難分辨的。

1982年,新國民法規定只有在1823年前定居緬甸的民族,才可成為公民,否則則為二等公民。雖然許多少數民族得以因為是原住民而得以獲得公民身份,但是許多隨著英殖民政府而來到緬甸的少數民族,則不被承認。
這讓許多緬甸華人、印度人和歐洲人等的後裔,都變成了二等公民。他們不得接受進入大學,不得擔任公職。可憐的羅興亞人,因為從1982年的新國民法的民族名單中刪除,即使有辦法證明自己的祖先是1823年前就已經定居緬甸,也無法取得公民身份。
羅興亞人的歷史,不但必須置於東南亞史與大英帝國史的脈絡來解釋,也必須放入緬甸那段錯綜複雜的歷史來檢視。
本文是一個非常粗淺的嘗試,嘗試以簡短的文字,指出羅興亞人是如何在這過去的五百年中,也像定居東南亞的華人一樣,長期在緬甸定居與繁衍,並成為當地的一份子。
但是由於殖民地時期的經濟因素,以及二十世紀的民族主義浪潮的影響,加上由於緬族民族主義以佛教作為元素之一,穆斯林的地位因此較低,使得同時具有印度人與穆斯林身份的羅興亞人,成為遭遇最為悲慘的一族。
相關報導:
責任編輯:李牧宜
核稿編輯:楊之瑜
專題下則文章:
美媒揭5座羅興亞亂葬崗,曾飾演翁山蘇姬的楊紫瓊悲痛:這一切不該發生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