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英國「以印治緬」,與隔離平地緬族及山區民族「分而治之」的統治手段,其取得了龐大的殖民經濟利益,卻也留下族群紛擾衝突不斷的緬甸,至今未解。
文:翁婉瑩 Helena Weng(南洋誌)
進入緬甸仰光,我習慣入住位於三橋區(Sanchaung Township)的青年旅館。此地為仰光穆斯林聚居之地。穆斯林攤販的油鍋翻滾著印度炸三角(Samosa),同條巷子的小餐館賣撣族麵和緬甸傳統小吃魚湯米粉。毫無違和。
4月底的高溫,傍晚漫步社區,介於攤販與夜市間,看著不擁簇但熱絡的人們。
喬治歐威爾曾在小說《緬甸歲月》,描述英國白人必須一致地隔離、厭惡有色人種,包括印度人與緬甸人。歐威爾以言論自由遭剝奪,靈魂死亡形容英國殖民時期思想的拘束與困頓。
我站在香蕉攤前,思考著夜市裡的人們是否如外界報導般,因為佛教徒與穆斯林的衝突而對峙緊繃?

一處黃澄澄的香蕉攤吸引了我的目光。攤販前穆斯林、印度人、緬甸人,甚至幾張華人面孔,他們相互倚靠著聊天說笑,分享晚餐,和熱季裡的涼爽夜晚。
「這是我的穆斯林/緬族/華裔/印度裔鄰居。」他們的表情說著。
他們以尋常小日子,對映了國際主流媒體報導,緬甸一觸即發的種族,宗教衝突與仇恨。
國際輿論圍剿下的翁山蘇姬與民選政府
聯合國安理會在9月13日通過一份15個理事國的聲明,譴責發生於今年8月底,在緬甸若開邦的暴力行為。同月28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在安理會上,針對緬甸當局拒絕聯合國機構進入若開邦,呼籲緬甸當局應迅速接受人道援助組織進入,救助羅興亞人;同時他也指出,當地局勢是全球發展最迅速的難民危機。
雖然國際社會強力譴責緬甸軍方對羅興亞人的施暴,以及譴責翁山蘇姬與其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以下簡稱「全民盟」)政府,但卻沒有任何安理會成員國家要求制裁緬甸。國務資政,緬甸實質領導人翁山蘇姬以「因應國內恐攻」為由,改由副總統代為出席聯合聯合國大會,她則在19日發表電視演說,並持續接受國際媒體專訪。
從2016年下半年迄今,紛擾不斷的若開邦衝突事件,聯合國以「種族清洗」形容羅興亞難民的處境,翁山蘇姬回應,「我們譴責所有違反人權和不法暴力情事。我們承諾會恢復全國的和平、穩定以及法治。」她也強調「我們對所有身陷衝突的人所受的苦難感同身受。」
針對8月25日若開邦的軍事衝突,她在電視演說裡表示,「30個警察哨所和當地國防軍團被武裝組織襲擊,政府依反恐法宣布若開羅興亞救世軍及其支持者為恐怖組織,世界各地關注若開邦的情況,這不是緬甸政府意圖推卸責任。」她說「本(9)月5日以來,就再沒有發生過武裝衝突,也沒有肅清行動。」
她也在日內瓦接受日本媒體採訪時,再度強調,「無論我們做什麼,都是依法行事。違法者,都將被繩之以法。」
針對大批逃亡的難民,翁山蘇姬說,「我們想和逃亡的人以及留下來的人談談,為何會發生這樣的事。而我認為逃亡的數字是很小的,在若開邦的穆斯林,絕大多數都沒有逃亡,超過50%的穆斯林村莊都完好無損。」而她也邀請駐緬的各國外交官前往若開邦。
因此,曾進入若開邦的英國外長菲爾德(Mark Field),在9月28日說明與翁山蘇姬會談的內容,「她向我保證,她希望所有的難民都能回到緬甸。」
半小時的電視演說中,翁山蘇姬以「若開邦的穆斯林」與「難民」稱之,「羅興亞」一詞則隻字未提。自8月底以來,國際人權組織發動連署撤除其諾貝爾和平獎,翁山蘇姬甚至成為穆斯林世界的公敵,孟加拉國、印尼、土耳其和巴基斯坦等國的領導人與民眾,紛紛聲援羅興亞人。

本文嘗試自羅興亞難民爭議,描繪緬甸穆斯林的面貌,耙梳流動於南亞大陸的印度、孟加拉與華人族群,在黃金寶藏之地-緬甸,爭取立足的脈絡軌跡,探討這百年來的糾葛、衝突與恩怨。
像中國人一樣掙錢,像印度人一樣存錢,別像緬人⋯⋯
擁有5,100多萬人口的緬甸,人口最多的緬族佔68%,和其他7個少數民族,尚可細分到135個次民族,此為法定擁有緬甸公民身分的少數民族。而以印度裔與孟加拉裔為主的穆斯林族群,以及華人族群,大多在英國殖民時期,由中國與印度引入亟需人力開發的緬甸。
但位處中印兩大國的緬甸,憚忌大量長期居住緬甸境內的華裔與印度裔,如取得緬甸公民身分,對不到七成人口的緬族將造成壓力。因此,至今華人與印度人不屬於緬甸法定少數民族,公民權利遭到層層限制;至於來自孟加拉的羅興亞人,則為「非法移民」。
英國殖民期間進入緬甸的英屬印度人,包括:約占移民人口1/4的孟加拉吉大港人(Chittagonians)、極具實業家精神的古吉拉特人(Gujaratis)、來自奧里薩邦(Orissam,今天的奧迪沙省,靠近孟加拉的省分)的印度人、在仰光擔任挑夫和清潔工與碼頭工人;從馬德拉斯(Madras)來的泰米爾人(Tamlis)則在伊落瓦底江三角洲的農田幹活,以及專長農村小額放貸與金融活動,來自南印的切蒂亞人。
19世紀末期,英屬印度人以一年約8萬人的速度移入緬甸。在1931年,緬甸境內的印度人口超過100萬人,當時緬甸的總人口僅1,000萬人。許多印度單身男子在緬甸賺了錢就回家鄉,但更多人長期定居了下來。
揮別初期暫居緬甸的混亂與貧窮,在兩次世界大戰間,驚人的經濟成長為印度人帶來財富。而英國殖民政府「門戶大開」的移民政策,引入在英屬印度習得專門技能的印度人與孟加拉人,包括軍人、公務員、英國東印度公司職員,以及尋找機會的商人、教士、冒險者與勞力工作者。
在英國政府以輸出緬甸豐富天然資源為主要殖民目的之影響下,印度人與孟加拉人只要服膺英國政治與經濟領導權架構,都可以在緬甸自由地從事經濟活動,同時保有自己的宗教與文化信仰。因此,印度人與孟加拉人在緬甸的模樣逐漸明朗,形象不外乎軍人、公務員、商人與高利貸者組成的政府與經濟骨幹。
同一時期,英國政府也鼓勵大量華人途經英屬馬來亞前來緬甸。相同的佛教信仰,讓華人成功地融入緬甸社會,與當地女子通婚,於高利潤的稻米與寶石產業站穩了主導地位。
印度人與華人成功,反映在當時的民間諺語:「像中國人一樣掙錢,像印度人一樣存錢,不要像緬人一樣浪費錢。」但印度人並未如華人順利地融入緬甸當地社會。
曾駐紮緬甸五年,擔任殖民警察的的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在其第一本小說《緬甸歲月》描述男主角的好友:一位印度籍醫生的遭遇。印度醫生因其深棕色皮膚遭隔離,無法進入英國白人專屬俱樂部,同時也因較高的社經背景與歧異的宗教信仰,被緬甸當地人排擠。
喬治歐威爾同時也反映,當時的緬甸人也遭受雙重的對立與衝突:一是英國殖民政府的掠奪政策;二是在英國人與緬甸人間擔任掮客,擅長賺取利益,獲得社會地位的印度人。
儘管曾發生反華暴動,遠離緬甸政治的華人以優勢經濟地位,與當地人維持相對和諧的關係,少數的印度教徒亦低調經商度日。但具獨特宗教文化信仰與殖民背景的穆斯林,成為顯著的敵視目標,至今仍是緬甸人累世超過百年的仇恨對象。

緬甸穆斯林與羅興亞人:殖民遺跡的悲歌
根據2014年緬甸官方人口普查,印度裔人口佔1.25%,約64萬人。若以宗教信仰區分,佛教徒佔了87.9%,其他宗教如基督教的6.2%、穆斯林為4.3%、泛神信仰為0.8%、印度教的0.5%。然而此距離上次人口普查時隔31年的官方調查,羅興亞人所處的若開邦,以及克欽邦與克倫邦部分區域未進行普查,初估約120萬人。
環繞緬甸邊界山區的克欽族、克倫族、克倫尼族與欽族等,在基督教傳教士自緬甸南方港口毛淡棉上岸後,逐步接受基督教信仰。早期的傳教士屢遭崇信佛教的緬甸國王打壓,但信仰自然泛靈的山區民族,比緬族更易於接受基督教與天主教。而這些天生就是矯捷戰士的族群,也透過宗教與英國殖民地區軍隊同一陣線,打擊抵抗殖民統治的緬族。
英國對緬甸各民族「分而治之」的統治策略,讓原本流動的民族關係趨向僵化而對立,甚至延續至獨立建國後的緬甸。山區民族儘管加入聯邦國家,但1962年軍事強人奈溫(Ne Win)政變後,山區民族持續與政府軍交戰至今,爭取自治權,也爭奪天然資源與戰略位置。
而「歧異的」宗教信仰,包括伊斯蘭教、基督教與天主教,成為獨尊佛教的軍政府的打擊目標,拉攏大多數的佛教徒以鞏固政權。
信仰基督教與天主教的山區民族,數百年來大多居住在中國與泰國邊界,種族血緣與語言相通,儘管與政府持續交戰,卻自始至今擁有緬甸公民身份。
同樣是殖民遺跡的伊斯蘭教,卻遭受比基督教和天主教更嚴苛的打擊。除了關閉清真寺與限制朝聖等宗教活動,奈溫以「國有化政策」接管外國人的企業,從油輪公司乃至小五金行,長於經商的印度人成為奈溫搜刮的對象之一,導致40萬印度裔離開緬甸。
而留下來印度裔儘管世居緬甸百年,與緬族通婚,卻只能取得次等的公民權,無法進入緬甸大學,任職政府機關,順利取得身分證或護照。
這是殖民時期被壓迫的緬族的反擊與仇恨,統治立場互換後,被壓迫者成為壓迫者。
參考資料:
- 《變臉的緬甸:一個由血、夢想和黃金構成的國度》,理查‧考科特,2016年。
- 《佛陀主宰的世俗國度:緬甸佛穆衝突與宗教關係》,李若寧,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下集】羅興亞人和累世的糾葛(下):緬族、英國人、穆斯林和若開人的百年糾結
責任編輯:李牧宜
核稿編輯:楊之瑜
專題下則文章:
美媒揭5座羅興亞亂葬崗,曾飾演翁山蘇姬的楊紫瓊悲痛:這一切不該發生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