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教宗方濟各將訪緬甸、孟加拉,盼宗教共同價值「愛」能化解危機

2017/10/11 ,

新聞

關鍵評論網 ASEAN:緬甸商情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關鍵評論網 ASEAN:緬甸商情

關鍵評論網 ASEAN:緬甸商情

緬甸有約6000萬人口,比法國稍大的領土,介於印度與中國兩大人口大國中間,資源豐富,是亞洲最後一塊處女地。 2010年開放以來,成為各國投資熱點,中國大陸、韓國、及日本尤其積極,很早就在此布局,滿街可見中文施工路標、Samsung廣告及日本車。 台灣對緬甸的理解甚少,資訊相當欠缺,有鑑於此, 緬甸商情蒐集緬甸重要的商務及法律資訊,定期呈現給台灣讀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梵蒂岡教宗方濟各將於11月底訪面臨羅興亞難民危機的緬甸和孟加拉,也為本此次到訪製作了不同的徽標。象徵基督徒和佛教共同的價值為「愛」,盼「和諧與和平」能促進不同的種族、宗教在孟加拉和諧共處。

新聞整理:周慧儀

11月26日至12月2日,梵蒂岡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將到訪面臨羅興亞難民危機的緬甸和孟加拉,成為第一位訪緬教宗以及繼1986年教宗若望保祿(John Paul)後,第二位訪孟加拉的教宗。

方濟各也許將在緬甸分別與總統碇喬(Htin Kyaw)與翁山蘇姬私下會面。據資深梵蒂岡官員表示,軍方領導人將參加一個單獨的公開會議,而方濟各也預計會在這場會議裡發表此趟訪問目的的演說。

方濟各此次到訪緬甸和孟加拉,分別製作了不同的徽標。如下,左圖為緬甸、右圖為孟加拉的徽標:

RV27767_Articolo
Photo Credit:梵蒂岡廣播電台

方濟各訪緬的格言為「愛與和平」,象徵著基督徒和佛教共同的價值為「愛」。愛心的左、右半部分別代表著緬甸國旗黃、綠、紅線條以及梵蒂岡國旗的黃、白線條。而被愛心包圍的緬甸地圖輪廓由七色彩虹線條所圍繞,象徵許多語言、方言、種族和文化存在於緬甸。

對於孟加拉,方濟各的格言是「和諧與和平」,希望促進不同的種族、宗教在孟加拉能和諧共處。由綠、黃、紅線條所勾勒出的鴿子輪廓則取自於梵蒂岡和孟加拉的國旗顏色,內部則是十字架和孟加拉國花睡蓮。

產生「反效果」的訪問行程

今年8月,方濟各曾譴責緬甸對於「羅興亞弟兄們(brothers)的迫害」,並呼籲善心男女們幫助這一些難民,賦予他們完整的權利。方濟各此舉激怒了緬甸境內民族主義者的不滿,因這一些民族主義者認為羅興亞是孟加拉人,根本無權居住在緬甸。

針對方濟各的訪問行程,緬甸極端種族佛教保護聯合會(Ma-Ba-Tha)領導人阿欣威拉杜(Ashin Wirathu)譴責這只是一場政治煽動,並指出「緬甸並不存在羅興亞族,但教宗卻認為他們源自緬甸,這是錯誤的。」

身為激進的佛教徒,阿欣威拉杜曾針對穆斯林發出煽動言論,如「你可以充滿善意和愛,但你不能睡在瘋狗旁邊。」利用穆斯林也許將超越緬甸人的說法,阿欣威拉杜推動緬甸民間對於少數穆斯林的迫害,也因此被《時代雜誌》冠上「緬甸賓拉登」之名。

雖然方濟各和翁山蘇姬可能希望透過此番會面促進和解,然而可能也會產生反效果。因緬甸軍方仍主要控制國內行政機構的重點領域,包括國內安全(internal security),因此方濟各的訪問可能將給予軍方所渴望得到的尊重,或許也將被描述成他們在國際舞台上被接受的證明。而這可能會讓翁山蘇姬更難遏止軍方的迫害行為。

教宗方濟各的訪問行程

據《梵蒂岡廣播電台》,方濟各此次的訪問行程如下:

  • 11月26日:方濟各將於晚上9點40分啟程,預計27日下午1時半抵達仰光國際機場。
  • 11月28日:上午前往緬甸首都內比都接受歡迎儀式,會見總統和最高當局。下午,他將在國際會議中心向緬甸公民、駐該國外交使團發表演講,晚上返回仰光。
  • 11月29日:上午在吉坎桑運動場(Kyaikkasan Ground)主持彌撒聖祭。下午將面緬甸最高佛教僧侶組織 (Sangha Maha Nayaka)及緬甸的主教們。
  • 11月30日:在聖瑪莉亞主教堂為緬甸青年主持彌撒聖祭,後續將前往孟加拉,參訪薩瓦民族烈士紀念碑(National Martyr’s Memorial di Savar)以及到孟加班都紀念館(Bangabandhu Memorial Museum)向孟加拉國父致敬。晚上,他將會見政府當局、公民和外交使團。
  • 12月1日:方濟各將主持彌撒聖祭和晉鐸典禮、參觀主教座堂、會見孟加拉的主教,及參加促進和平的跨宗教和大公性會晤。
  • 12月2日:將私下訪問德蕾莎修女的愛德之家,並於下午在聖母公學會會見青年。下午時他將離開孟加拉,預計晚上11時抵達羅馬。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責任編輯:周慧儀
核稿編輯:李牧宜

專題下則文章:

東南亞史的風風火火,如何為羅興亞人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從沈默到反抗:緬甸羅興亞人悲歌:

2015年,馬來西亞、印尼與泰國外海上突湧現載有大批難民的船隻,船民空洞無助的神情,在媒體傳播下,緬甸羅興亞人(Rohingya)議題開始引起國際關注。 截至2013年,約有130萬羅興亞人生活在緬甸境內,緬甸政府認為他們是異族,羅興亞人也始終未獲緬甸公民身份。 對壓迫始終沈默的羅興亞人,2016年10月爆發由羅興亞人「阿拉干羅興亞救世軍」(ARSA)主導的武裝行動,造成與緬甸政府間的衝突加劇,如今(2017)8月25日ARSA再次發動攻擊,緬甸政府則宣布ARSA為「恐怖份子」。 本專題整理自2014年聯合國呼籲給羅興亞人公民權、2015年羅興亞人海上漂流事件,直到2017年8月25日ARSA再次發動攻擊的報導與專欄,內容包括緬甸政府、羅興亞人、緬甸人民、聯合國等不同立場,盼讓讀者從多方角度了解羅興亞人現況。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