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專家答科學

【專家答科學】311外洩的福島「核廢水」跟這次排放的「處理水」有什麼差別?讓科學證據告訴你該不該擔心

TNL+ 2023/08/03 ,

評論

何郁庭

何郁庭

何郁庭

關注科學知識與科普新訊的自由撰稿者。重視取材資訊的真實性,及撰文架構的邏輯性,對於「將知識融入生活脈絡」這件事,具有高度興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經處理的「含氚廢水」其實並不如輿論形容得如此危險?到底即將排放的核電廠處理水是否會對環境造成危害?台灣周遭的海域,又是否會受影響?

2011年3月11日,一場發生於鄰近日本東北方的規模9.0地震,以及伴隨而來的巨大海嘯,引發福島第一核電廠的嚴重核事故,該事故不但造成當下放射性物質大規模的釋放,也對當地的居民造成長久的陰霾。而用來冷卻融化燃料及燃料碎片的大量冷卻水,會在接觸放射性物質的同時受到污染,因此如何處理受污染水,亦成為一大問題。

由於水體逐漸增加,1000多個儲槽的容量也漸趨飽和,因此事故發生十年後,日本宣布福島第一核電廠儲存約130萬噸的處理水,在提交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審查通過後,將從今(2023)年起,用30年時間逐步排放稀釋的處理水。

此舉措引起許多國家、團體的質疑,然而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經處理的「含氚廢水」其實並不如輿論形容得如此危險。到底即將排放的核電廠處理水是否會對環境造成危害?台灣周遭的海域,又是否會受影響?本次《關鍵評論網》邀請到義守大學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的陳清江副教授,提供專業的說明與看法。

Q1:之前外洩的核廢水跟這次排放的處理水,有哪些差別?

2011年事故發生時,在短短的三個月內,福島核電廠即因為事故中氫氣爆炸、排氣洩壓、冷卻水洩漏等因素,導致放射性物質進入大氣、土壤及水體中。

陳教授說:「當時放射核種碘131的排放量,大概是11億兆貝克 (1.1×1017Bq),而銫-137則大約是碘-131的十分之一。氣、液態外釋氚估計約為3,400兆貝克。」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規定,飲料及飲水的輻射標準為每公斤10貝克(Bq/Kg),顯見當年污染的嚴重性。

而2011年洩漏的污染水,和2023年即將排放的處理水,兩者之間決定性的差別,在於處理水有通過ALPS過濾。

ALPS(Advanced Liquid Processing System,先進液體處理系統)是用來去除水中放射性物質的專用設施。外洩的核廢水中,放射性核種高達63種,此系統可以將除了氚以外的62個放射性核種去除,處理完成的水,就是所謂的「含氚(廢)水」,氚元素以外的放射性核種,皆會低於日本國家所要求的濃度標準。

Q2:「氚」是怎樣的化學元素,「含氚廢水」對人類跟環境有哪些影響?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專題下則文章:

【專家答科學】一個意外發現的基因突變,有望讓阿茲海默症發病延緩近30年?


最新發展:


專家答科學: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