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良好的法律制度是建構大同世界的基礎,在你的理想國之內,會有著什麼樣的律法?制定法律好像很難,但「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楊貴智提供一個很好的途徑,拉近我們與正義的距離。
試想一個問題:沒有死刑仍能實現正義的方法,會是什麼?
關於「廢除死刑」的議題,不只有在台灣發生重大刑案時會引起熱烈討論,也是許多高中辯論社常見的經典辯題。而廢死話題論戰到最後,終歸於正反方對於公平正義的不同詮釋,也就是「公共利益」與「個人生命權」的價值衝突。而你的公平正義會是什麼呢?
TNLR(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的調查報告指出,在聯合國發佈的17大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中,第16項指標「和平與正義制度」(Peace, Justice And Strong Institutions)是26歲以下年輕人所關注的前五大議題之一,且該世代對這項指標的重視,甚至超過其他年齡民眾的平均。SDG16有許多的細項目標,包括促進國家與國際的法制化、確保每個人都享有公平的司法管道,建立各級有效率且公開透明的制度,加強國際合作以打擊犯罪與恐怖主義等,核心精神都是要落實沒有歧視的法律與政策,以實現人類共好的永續發展。
如果SDG16的所有細項都能被實現,那想必是一個很美好的理想國吧?既然「和平與正義制度」是建構大同世界的基礎,在你的理想國之內,會有著什麼樣的律法?為了更進一步了解這個大哉問,關鍵評論網Brand Studio邀請「法律白話文運動」(簡稱法白)的站長楊貴智,談談法律如何實踐公平正義,甚至帶動民眾探討關於「正義」的哲學問題。

「法律白話文運動」的正義
法白的起點,或許可以追溯到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當時楊貴智正在就讀法律研究所,專攻國際法領域,對於《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簡稱服貿)議題衍生為政治攻防,甚至討論核心愈來愈偏離經濟貿易範疇並走向藍綠口水戰,令他感到相當荒謬。因此,他找來幾個同樣鑽研國際法的朋友一同在網路上寫「服貿科普文」,提供網友國際貿易法的觀點,盼民眾能在法律的基礎上理性討論。
「批判要到位,知識也應該要到位。」
楊貴智苦笑說,在發布服貿科普文的過程中,他時常被誤解成是某個政黨的側翼組織,這也讓他發現人們對公共議題的討論有很大的盲點,一旦落入意識形態的相互撻伐或被煽動情緒,往往無法就議題本身理性討論,導致討論品質惡劣。因此,為了讓更多人能具備基本的法律素養,進而理性討論議題,楊貴智更堅定地展開他的「法普」使命。
服貿議題暫告段落後,楊貴智延續「向一般大眾解釋法律」的精神,與好友們正式成立「法律白話文運動」平台,以「媒體」為定位,致力於引起民眾對法律的興趣,將艱澀的法律條文轉譯為一般民眾可以理解的知識。最成功的案例,就是法白以真實事件為切角製作「歷史上的今天」系列文,讓讀者能戴上「法律濾鏡」重新思考台灣發生過的事件,甚至學習鑑往知來。後來法白還將該系列文整理出版成冊,推出《臺灣法曆:法律歷史上的今天》一書。

為什麼法律需要白話文?或者說人們為什麼必須了解法律?楊貴智說:「法白的目的,就是要讓人們思考法律的合理性。」所謂的法律素養,其實可以分為兩個層次:其一是對於法律規定的理解,其二是意識到法律可以被挑戰。
「其實法律不過就是一種工具,透過建立社會規範,幫助人們維持社會秩序與正義,也幫助人們在討論議題時能聚焦在一個範圍之內,藉由法律探討盡可能地實現或貼近符合公平正義的結果。」楊貴智認為,讓人們有反思法律正當性的能力,並具備挑戰現況的勇氣,就是法律白話文運動想要實現的正義。
人人都該具備的「法律素養」,絕不等於「會背法律條文」
「法律應當基於人權,才能成為實現公平正義的途徑。」
誠如〈世界人權宣言〉開宗明義第一條所言:「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因此從人權出發的法律,不該遺漏任何一個人的權利,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之所以要建立法律,就是要找到一個方法兼顧到所有的人。
然而,要完成這項任務並不容易。首先,討論議題時發生價值衝突是家常便飯,不同的角色觀點,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也不同,因此在法律的範疇討論,以人權保障為出發點,才得以盡可能地縮短理想與現實的距離,並確保在這當中沒有人被犧牲。
除了討論法律制度,也別忘了,司法環境、執法過程等各面向,也都可能對公平正義的結果產生影響。「很多人以為透過判決可以找到真相,但其實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們只能追求訴訟上的事實,而這不一定是絕對的真相。」楊貴智說,法官只是根據證據認定事實,而證據是否完整全面、是否真實正確、採集的過程是否符合程序正義?恐怕不是每個案件都能做到完備。「所以了解到這個基礎後,我們就可以意識到法官所認定的事實是可以被挑戰的,判決是可以被檢定的,民眾不必一味的接受權威的說法,每個人都可以獨立思考並提出有力的批判。同時也要認知到,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知道所謂的真相為何。」
楊貴智一再強調的,是善用法律所建立的討論機制,盡可能的保障每一個人該有的權益。就算無法具足專業為自己辯護,至少也該有基本的批判思考和法律常識,能尋求正確的救濟管道保護自己的權益;簡言之,每一個人都該積極具備如此的公民自覺,在法律之前,才能真正人人平等。

在哈特(Herbert Lionel Adolphus Hart)著名的法學著作《法學的概念》中,提出了他對法律運作模式的觀察,簡單來說,他認為法律之所以有效果,是基於一定的社會信任,就好比這個社會上的人共同參與一場遊戲,大家對遊戲規則有共識、有共同守法的默契,因此得以要求彼此遵守規定,並透過公開透明的機制,讓人民監督執法的公部門。
談到這裡會發現,SDG16「和平與正義制度」這項永續目標有著艱鉅的挑戰,它所指涉的不只是紙上條文,還有一項更大的任務,就是建立人民對於政府的信任。
根據中正大學犯罪研究中心所做的調查報告1,台灣民眾對「法官可公正公平審判案件」的滿意度僅有26.7%,不到三成的低落信任值,成為司法改革的重點之一。台灣人民與國家司法單位之間的信任出現了什麼問題?楊貴智認為,其實台灣的司法算是很透明,之所以信任不足,應該是民眾的社會期待與司法部門無法建立共識。
「就以死刑議題為例2。近年司法部門比較偏向國際廢死趨勢,雖然台灣尚未廢除死刑,但這幾年的作法多是暫緩實施死刑,而這就與人民的期待有落差,許多民眾仍然認為死刑才實現正義。」價值觀不同、公部門與民眾溝通不足,導致人民與司法單位之間產生極大鴻溝。
「時代在演進,法律思維也會改變。所以司法部門應該要積極向民眾溝通,而這也是法治教育的一環。」如果民眾的思維仍停留在包青天時代,期待執法單位出動狗頭鍘鏟奸除惡,那麼就算司法單位具備現代法治觀念、遵循國際人權趨勢,恐怕還是會失去民心。法律是所有人的事,司法部門應善盡溝通責任,人民也應該積極參與了解法律運作,身為國家公民,我們都有義務參與這場法律白話文運動。

如果有一個理想國...
美國哲學家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曾提出一個叫做「無知之幕」的概念:試想自己尚未出生,但有一顆清楚的腦袋,我們高高懸浮於地球之上,不知道父母會是誰、自己將會誕生在何處,甚至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四肢健全的出生,我們的未來彷彿被一塊「無知之幕」所遮蔽,接著要思考的問題來了——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會有何出身,我們想生在什麼樣的社會?無知之幕揭開後,什麼樣的環境制度才是合理明智?回到前言所提的,你心目中的理想國會是什麼樣的?或許可以從「無知之幕」的角度去思考看看。
「對我來說,一個和平與正義的理想世界,是人權能被充分實踐。」
楊貴智先訴說出他的理想國樣貌。他認為,在大同世界裡並不是沒有醜陋的事情,人類仍舊會生老病死,且可能還是會有犯罪的產生,但是人類有足夠的智慧建立一個理想的制度,讓生病的人有平等的醫治機會,讓人人享有平等的言論自由,以及每個人都有挑戰他人與被挑戰的權利;在這個世界裡,迷惘的人們會被接住、也能接住他人,沒有人被剝削,且每一個人都能去建構自己想要的生活型態,同時不壓榨環境與剝奪下一代的權益。
看起來是多麼美好的世界。或許楊貴智律師與法律白話文運動的使命,並不是丟給大家一個關於法律的正確答案,而是喚起人們的思考意識,如此才能集結所有人的智慧,一起創造屬於我們的理想國。
- 註1: 中正大學犯罪研究中心〈109年全年度臺灣民眾對司法與犯罪防制滿意度之調查研究〉(2021-3-16)
- 註2: 根據中正大學犯罪研究中心同一份報告指出,76.8%民眾目前反對廢除死刑,14.9%民眾贊成廢除死刑,但需要有配套措施
1. 有沒有讓教宗可以接受同性婚姻的方法?
2. 如何穿新疆棉又不傷害維吾爾族?
在你的理想國之內,會怎麼處理這些議題呢?請試著動腦想一想吧,誠如楊貴智律師所說:「要先思考,才有解法。不思考,我們永遠不會知道答案長什麼樣子。」
專題下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