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暖世代 永續「心」價值大調查

撕下原住民的經濟弱勢標籤,太陽的孩子不該貧窮世襲——專訪邸台東X卡大地布部落青年馬靖

2021/09/01 ,

專訪

TNL Brand Studio

TNL Brand Studio

TNL Brand Studio

TNL Brand Studio是關鍵評論網集團的內容行銷團隊,隸屬於關鍵評論網業務部門,我們擅長企劃、採訪、編輯與製作文字、圖表、影音、以及社群活動。※本帳號刊登內容,為業務部門自製企劃,沒有品牌客戶贊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專訪台東地方創生基地「邸台東」與卡大地布部落的卑南青年馬靖,一探台灣原住民族群該如何撕下經濟弱勢的標籤,消除貧窮世襲,找回原民與大自然永續共存的生活智慧。

甫獲得第32屆金曲獎「年度專輯」大獎的桑布伊,是來自台東卡大地布部落的金曲歌王,他擅長將卑南古調揉合成具國際水準的音樂,讓聆聽者感受到台灣這塊土地的靈魂與脈動。不過就在金曲獎頒獎前夕,桑布伊的家鄉因為「台東知本光電案」匯集了一群正、反聲援者;一邊是贊成光電開發、渴望帶動部落經濟的支持者,一邊則是捍衛原住民傳統領域的卡大地布部落族人。

同樣為了振興部落經濟、翻轉原住民經濟狀況,我們卻看見了截然不同的努力方式。儘管台灣近年提倡多元族群、共榮共好,不過事實上我們距離實質公平、平等的社會,仍有一段進步的距離。尤其當我們討論移工、新住民的話題時,真正在此地紮根千百年的原住民族群,仍因為複雜的歷史與政治因素,在經濟收入、健康狀況、教育等方面不如主流社會。

根據106年臺灣原住民族經濟狀況調查,以低收入戶數占全國總戶數之比率為貧窮率,原住民族的貧窮率為4.82%,與全體家庭低收入戶率1.65%比較,原住民家庭的貧窮率仍高於全體。

雖然極端貧窮(每日的生活費不到 1.25 美元)的狀況在台灣並不多見,但因資源分配不均的相對貧窮現象,仍是普遍。尤其時至今日,原住民仍背負著經濟弱勢的標籤,因為土地被剝奪、長年歧視累積下來的因素,不得不暫拋文化認同與身份、出走他鄉討口飯吃,或走上街頭捍衛自己的文化和領域;而當族人終於得以站在鎂光燈前時,也不忘奮力拉出布條提醒所有人,在這塊土地之上「沒有人是局外人」。

面對貧窮,沒有人是局外人。根據TNLR(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的調查報告指出,在聯合國發佈的17大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中的第一項「消除各地一切形式的貧窮」,有將近一半的受訪民眾認同「消除貧窮」議題的重要性;然而,只有三成民眾對此議題表示熟悉。此外,消除貧窮是現年27至41歲千禧世代心中的前五大目標之一,顯見台灣的中堅世代對於資源公平分配、消除匱乏等議題相當關心。

本文從台灣原住民的故事聚焦貧窮議題,採訪台東地方創生基地「邸台東」與卡大地布部落的卑南青年馬靖,一探原先與大自然、土地連結甚好的太陽之子,該如何撕下經濟弱勢的標籤,打破原住民的貧窮世襲。

鄉公所給邸台東的考驗:在台東最南端的達仁鄉,每年為部落留下三個青年

「邸台東」是台東知名的地方創生基地,兩位創辦人劉誥洋、陳怡萍是一對可愛的夫妻,八年前因為工作到台東擔任顧問,遂愛上了這片廣闊質樸的後山,自此留在台東為中小企業、公部門做在地創生。過去兩位受訪多是談地方創生,這是他們首次遇到關於原住民議題的專訪,劉誥洋對此感到非常驚喜,侃侃而談他在此見證的文化與生命力。

邸台東__(26)_(1)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邸台東創辦人劉誥洋、陳怡萍

「在台東八年,其實就只為了一個目標:讓青年回鄉、讓青年留鄉。」劉誥洋說,在台東選擇創業的人其實不少,但因商業環境不足,且產業單一,因此對創業者帶來嚴峻的生計考驗。「不過台東其實有很多的可能性,有豐富的自然/文化資源。邸台東能做的,就是擔任陪伴者和參議,帶創生者看見土地價值與文化認同,一起建立一個讓人才願意返鄉回流的環境。」

邸台東__(20)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邸台東經營地方創生的要領之一,就是看見在地優勢,然後找出各種可能性去發揮這些優勢。

要讓青年返鄉不容易,要讓原住民青年留在部落,更是難上加難的任務。不過,邸台東仍接受了鄉公所提出的考驗,KPI訂得很明確,就是每年要讓三個青年回流。

要如何說服青年返鄉?其實就是提供他多一點想像。劉誥洋舉例,在台東縣最南端的達仁鄉,至今仍保留著完整的自然原始風貌與傳統排灣族文化,那是一片淨土,卻也是外部資源不易進入之處。達仁鄉的主要產業是種植紅藜,但耕地不多、產量有限,致使鄉境內的經濟發展一直受困在小範圍內,或是只能仰賴小規模的一級產業。

然而,其實達仁鄉還有一項優勢。「這幾年非常紅的阿朗壹古道,其中一個出入口就在達仁鄉。」阿朗壹古道,正是台灣史詩影集《斯卡羅》的舞台之一,不僅是百年前的交通要道,也是現在仍保有原始海岸線的絕美秘境。阿朗壹古道為達仁鄉帶來觀光發展的契機,也帶動部落的其他可能性。

「原本阿朗壹古道的出入名額是由屏東主控,後來臺東縣府爭取達仁鄉也能掌有50個進入步道的名額。當遊客一來,達仁鄉就能順勢發展部落體驗、古道巡禮、祈福活動等,透過多種觀光產品,讓產品均價/產值盡可能往上提升,做出口碑後也能增加來客數,部落也就有更多創新機會。」劉誥洋說,現在因為阿朗壹古道帶動的觀光發展,月產值已可破百萬、年產值更上看千萬。最重要的是,只要阿朗壹古道還在的一天,這個產業就能永續發展,年輕人也就有機會留下來。

邸台東__(9)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找到地方價值和自我認同,其實就是找到一股源動力。邸台東能做的就是陪伴和參議,幫助創生單位建構一個永續經營的模式。

邸台東的另一個經典案例,則是台東原民美食品牌「粨發粨粽」。粨發粨粽的前身是達魯瑪克部落的社區廚房,雖然許多原民部落都有「阿粨」(a-bai,小米粽)這樣的美食,但達魯瑪克部落出產的阿粨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歷經二代傳承口味,直到第三代隨著一對返鄉青年夫婦繼承,並在邸台東的參與下,才將社區阿粨轉型成為商業化、有SOP、甚至有工廠的原民美食品牌「粨發粨粽」。

值得一提的是,粨發粨粽不只將部落小米粽附上商業包裝或Logo而已,它也提供在地原住民婦女工作機會,讓部落婦女可以藉由一雙好手藝,宣傳部落美食文化,也為自己帶來經濟基礎、建立自信,甚至成為品牌最佳宣傳大使、人稱粨發粨粽的「霹靂嬌娃」。

「從這兩個案例和這幾年在台東的觀察,我並不覺得原住民就一定是經濟弱勢或脫離不了貧窮。他們只是沒有自信,或是還沒看到自己的優勢。」劉誥洋說,邸台東擅長為地方品牌找到好的敘事方式和行銷切入點,但那些都只是「方法」;最重要的第一步,是認識自己,找到文化認同與熱情,才有機會發展故事和創新。

來自卡大地布部落的卑南族人,馬靖:「我就是留在部落的青年!」

來自卡大地布部落的青年,馬靖(族名:Pangtre)今年三十歲,是卑南族與漢人的混血,和金曲歌手桑布伊同鄉,同是在台東卡大地布部落長大的卑南族人。受訪這天,馬靖一邊協助著部落青年交流活動,一邊抽空和我們到大樹下進行訪談,而前一天他才和族人們前往知本光電案的陳抗活動。

卡大地布巴拉冠_(19)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我不太會說話,但是我盡量講!」卡大地布部落的卑南族青年馬靖,面對採訪,與其說是緊張,不如說是非常重視可以對外表達想法的時刻。他極力把握機會說好每一句話,有時候也會停頓半晌,思考怎麼表達比較貼切,可以充分感受到他想把對部落的愛與驕傲好好傾訴一番。


「我從小在這裡長大,但是直到大約十年前才開始有所謂的『原住民意識』,發現原來自己習以為常的生活,其實充滿著獨特的文化。」不是只有馬靖,事實上整個卑南族的文化重建之旅,也不過是90年代才開始。當時因為虞戡平導演拍攝的《悠悠卑南情》紀錄片,以及一場〈原住民樂舞系列-卑南族〉在國家劇院的演出,致使卑南族傳統文化展開現代復振的起點。

在這場部落文化復振運動中,卡大地布部落的族人們又聚集起來重建「巴拉冠」(男子聚會所)、修復祖靈屋、記載口述歷史等,試圖找回過去的生活;或者說,作為卑南族人的身份/文化認同。「在過去好長一段時間,原住民是被歧視、受壓迫的一群,背負著這麼多的刻板印象,好像不管做什麼都難以翻身,族人的心難免會墮落,甚至很不想承認自己的身份,接著又會因此進入加深歧視的惡性循環,久而久之就塑造成一個弱勢形象。」

馬靖緩緩道來台灣原住民族群的困境。事實上時至今日,他自己也時常要練習把外界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當成耳邊風,「雖然是無心的開玩笑,但你就知道大家還是保有一些錯誤的觀念。像是覺得原住民就一定要會唱歌、很會喝、很會跳舞什麼的。」

馬靖一部份的工作,是作為卡大地布部落健康營造中心的專案人員,類似部落裡的衛生所,處理健康相關的事務。在工作中他發現,「健康」與「貧窮」的關係非常的密切。因此談到原住民的經濟議題,馬靖不談年均收入,而是從部落社區健康營造工作中的觀察來看:「根據中央數據觀察,從國人平均餘命來看,原住民族的死亡人口年齡確實偏低,這結果的背後,是一連串長期因素的所造成的。」馬靖說的一連串因素,除了偏鄉部落的醫療資源不足,還有原住民族在國家、社會、歷史等複雜的脈絡下,被迫改變原本的生活習慣,卻也未完全被主流社會同化,從經濟或教育程度、語言習慣等方面,仍可以明顯看出與非原民身份的落差,也是資源被掠奪的弱勢。

「很多人都說『年輕人要到大都市打拚,留在部落沒有出路』,但我不這麼認為,而且我也從來不覺得我們是貧窮的。」從小在部落長大的馬靖,最終找到翻轉現況的辦法,就是要行銷自己。

「我們要重新連結社區/部落的緊密感,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經濟場域。」

馬靖以堅定意志說著,彷彿憶起好久以前與大自然、土地的深刻連結,想起族人自有豐富的文化資產,不必然要按照現代異族的遊戲規則。

卡大地布巴拉冠_(7)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卡大地布部落文化園區
卡大地布巴拉冠_(16)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卡大地布聚會所

「巴拉冠」重新凝聚部落力量,也讓族人學習承擔、長成強壯的大人

馬靖的童年,正好趕上部落文化復振的起頭,成為「巴拉冠」拉拔長大的孩子之一。長大成人後,馬靖跟著族人一起眼看愈來愈多部落長輩凋零,愈發察覺到部落文化保存的工作刻不容緩、極為艱鉅,因此帶著一份文化傳承的使命感,積極投入巴拉冠的工作,以卑南男人的肩膀撐起部落大小事,試圖在現代社會下為家鄉文化尋找一條新的出路。

要完成這項文化使命,巴拉冠的存在非常重要。巴拉冠的功能是男子聚會所,部落的男人們在此聚集,協助處理部落大小事,舉凡哪一家要修水管、哪一戶要牽電線,到部落大型祭典儀式,巴拉冠的男人通通一肩包辦。過去卡大地布部落的巴拉冠舊址,位於現在的知本農會,後來因為日治時期禁止聚會,因此當地的天主教堂遂成了部落的宗教信仰核心,與部落文化兼容並蓄,成為巴拉冠斷層期間的部落聚會所。

卡大地布巴拉冠_(24)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日治時期,知本天主堂暫代巴拉冠的部落功能,成為宗教信仰的支撐核心。

隨著90年代後卑南文化復振、卡大地布部落的巴拉冠重建,馬靖得以重新跟著族人找回巴拉冠的功能與榮譽。巴拉冠其實類似部落的軍政中心,採行學長/學弟制,講究團體生活,在巴拉冠的每一個男人,都是帶著榮譽感和責任感的。

巴拉冠的功能多元,除了協助族人處理庶務,也提供人脈支援,像是幫後輩介紹工作,同時也拉拔後輩扛起部落責任。此外,巴拉冠的領袖採「推舉制」,被選中的領袖往往全力投入部落事務,甚至不惜辭掉正職工作,將大部分的時間奉獻給部落。「所以巴拉冠的正副會長都是很辛苦的,沒有一份承諾、責任、使命感,是不可能做下去。」曾任巴拉冠副會長的馬靖說。

儘管有著對部落文化的熱愛與使命,但這種犧牲奉獻的模式,似乎難在現代社會下永續發展。因此,馬靖也坦言,該如何維持巴拉冠的功能與影響力,同時又能讓參與巴拉冠的人得以維持生計發展、找到自我定位,正是現代部落青年不斷思考的課題。

卡大地布巴拉冠_(4)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巴拉冠(卑南族語:Palakuan),意指男子聚會所。當上巴拉冠的領袖肩負重擔,不僅沒有俸給,還要花上大半時間為部落服務,甚至要想辦法打零工維持生計,然而歷屆正副會長仍以身為巴拉冠領袖為榮。

「時代不一樣了。以前家裡的長輩會問:『為什麼沒去巴拉冠?』現在的年輕人要去巴拉冠,反而會被大人質問:『為什麼要去?』」馬靖感歎,因為過去一大段時間的文化斷層,讓巴拉冠必須要花費更多心力,才能再度融入族人生活,以達到撐起部落文化的功能。

不過,為什麼保留自己的原住民文化這麼重要?談起這個問題,無關經濟或溫飽,馬靖說:「祖先留下很多智慧,教我們什麼藥草可以吃,教我們敬畏山和祖靈,教我們看見大自然的教導,教我們懂的分享和回饋,教我們知道知足與感恩⋯⋯這些造就了我們生活、甚至生命的根。」

「如果不去認識自己的文化,不去認識自己的身份,生命汲取不到文化的養分,就會是真空的,沒有靈魂。」

訪談前聲稱自己拙於言辭的馬靖,最後卻提供了一個完美解答,為原住民族群撕下所有標籤:「不要忘記自己的文化,那是你的根基。就像原住民的身份和信仰,給了我一種家的力量,帶給我心靈支持和保護,讓即使外出打拚的部落子弟也能抬得起頭、得到力量。」

卡大地布巴拉冠_(7)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卡大地布部落三大氏族的祖靈屋,分別為瑪法琉(Mavaliw)、巴卡魯固(Pakaruku)、羅法尼耀(Ruvaniaw)。
卡大地布巴拉冠_(8)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卡大地布部落園區內的石碑守護神,馬靖解釋:「就像是你們的土地公啦!」
卡大地布巴拉冠_(3)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達古範(卑南族語:Takuvan),意指國中以下的少年聚會所。馬靖從小四開始加入聚會所的活動,從達古範到巴拉冠,對他來說最大的學習就是學會承擔。現在自己也以前任副會長的身份投入巴拉冠的工作,他認為現在的年輕族人有更加穩固的環境學習部落文化,希望可以讓部落愈來愈茁壯,讓族人們在此學習和鍛煉,成為一個對自己對家庭都能負起責任的大人。

延伸閱讀:


【暖世代行動指南】翻轉貧窮也好,發揮個人使命也好,我們可以做些什麼為自己的生命帶來正向改變,甚至也對社會產生貢獻?邸台東的劉誥洋分享了一種值得一試的討論方法:4D肯定式探尋。
1. Discover:首先探索自己,從過去的經歷找到自己擅長的核心能力與熱情。
2. Dream:利用Discover的發現構築夢想,並配對一些自己可以做得很好的事情。
3. Design:接著納入規劃設計,企劃短中長程的行動方案。
4. Deliver:將計畫擴散出去,透過行銷讓更多人能認同你,甚至加入你的計畫。
其實透過馬靖的故事,或許也可以佐證4D肯定式探尋的可行性。首先,他探索了自己的文化,找到他的使命,接著運用長才維繫巴拉冠的部落功能,像是經營部落粉專,對內宣導社區事務、對外宣傳部落文化。同時,他也與部落族人們一起規劃部落發展計畫,以永續發展為目標建構學習環境,逐步找回過去祖先的生活,也讓更多新一輩的部落青年得以輕易加入傳承文化的行列。

暸解更多▶SDGs暖世代永續價值白書

專題下則文章:

你心目中的大同世界是什麼樣子?法律白話文運動的思辨與正義


暖世代 永續「心」價值大調查:

關鍵評論網自2015年起,陸續在台灣各地尋找許多35歲以下的年輕人,報導他們在個別領域做出的具體行動及創造改變,我們在「暖世代」身上看到,年輕人的創造力和行動力有無限可能。 2020年,「未來大人物」聚焦關注教育、在地、國際參與、健康四大領域,2021年,則將從「暖世代」的觀點出發,用這個世代特有的溫度,看社會、環境與企業的永續發展。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