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暖世代 永續「心」價值大調查
隱藏在偏鄉裡的快樂學習天地(上):台東「孩子的書屋」為迷失之子找回良善本性
2021/11/12 ,專訪
TNL Brand Studio Brand Studio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保有善的本質,去創造新的樣貌。」孩子的書屋作為一個社區機構也好、一個教育載體也好,終極目標是喚回每一個人內在的真心誠意,讓善良的本質去發揮他該有的力量。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尤沙夫賽(Malala Yousafzai)曾說:
「一個孩子、一名教師、一支筆和一本書,就能改變世界。」
教育的力量,終究是以愛為始、以人為本,發揮影響力改變一個人的生命。回想過去曾為我們留下回憶的師長,或許無法記得他們說過什麼話、做過什麼事,但是絕對不會忘記他們所帶來的感受。或許也就是那一點一滴的感受,溫暖的、嚴謹的、包容的、接納的,人師發自內在的傳承知識與生命經驗,形成一股教育的力量,幫助懞懂學子成為一個「人」,學會活出自身價值。
而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第四項指標就是「教育品質」,旨在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並且提倡終身學習。教育不只是必須普及的任務,也是要向下紮根、往上延伸的無盡課題。
- 什麼是SDGs?了解更多:SDGs暖世代永續價值白書
雖然在TNLR(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的調查報告中發現,「教育品質」這項指標在台灣民眾心中重要程度僅列於第12位,但大多數民眾仍認可這是一項重要的議題;其中,調查發現台灣南部(含台東、離島)的受訪者,比起其他地區民眾更認同教育的重要性。
在台灣,偏鄉教育議題一直以來備受討論。偏鄉教育要面對的不只是孩子的教育問題,還包含家庭、社區、環境等所帶來的挑戰。因為地理距離所造成的資訊落差、資源不均、貧富差異,不只影響成人的生計,也衝擊到孩子的教育品質。不過,或許教育並不是一定要科技設備齊全、一流師資齊備才得以完成。回到以愛為始、以人為本的初心,關鍵評論網Brand Studio採訪台東「孩子的書屋」以及花蓮「豐田五味屋」,看那些隱藏在偏鄉裡的偉大教育者,如何協同孩子與社區,共創快樂的學習天地。
台東「孩子的書屋」,打造弱勢孩子的第二個家

自1999年耕耘至今,台東「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陳爸)因為一份「路見不平」的心情,捨不得看到許多弱勢孩子在規格化的教育體制內被錯誤對待,或是因為家庭環境而被犧牲未來,因此捲起袖子建立書屋,打造書屋作為孩子們的避風港。陳爸不僅供孩子用餐,也身兼老師、說故事爸爸,這座避風港也逐漸成為孩子們的第二個家。
20多年過去,書屋幫助逾千位孩子,也設立基金會、咖啡店,或是培養孩子做烘焙、耕作、造屋等,栽培孩子發展生計,讓照顧擴及更多面向。而要完成這麼多事情,資金需求也逐步擴大,陳爸幾乎靠自己一人不辭辛勞的到處籌措,發揮獨特的個人號召力,上媒體節目、尋求企業贊助等。不過誰也沒料到的是,2019年7月初,陳爸因為心肌梗塞驟逝,而擔任書屋大家長的重擔,便迅速交到兒子陳彥翰身上,不管準備好了沒有,父親的書屋都要勇敢撐住。
在由書屋基金會建立的「黑孩子黑咖啡」店裡,陳彥翰剛結束一個面談,隨即又來接受我們的訪談。明亮的一雙大眼眸,溫暖堅定,卻也帶有一絲絲逞強的疲憊,他再度展現親切的微笑,說「請叫我彥翰就好」。
頂著「孩子的書屋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頭銜,陳彥翰知道那是重大的責任。「書屋像家的延伸,是爸爸愛的延伸。」既然爸爸不在了,作為陳爸的兒子,陳彥翰似乎也願意帶著捨我其誰的意志,想盡辦法延伸書屋的愛與意志。

喚醒內在良善,那裡就是烏托邦
繼承書屋責任,對陳彥翰而言也是一段重要的轉折與生命教育。「我每天都在自我審視,在過程中追尋自己、試圖找到我想實踐的價值理想。父親有很大的原動力,我也必須找到屬於我的原動力。」那麼你找到了嗎?陳彥翰說,找到了。
「我心中有一個畫面。大概像是庭院大小的空間,遠處路燈閃爍,眼前是一群書屋的孩子在此唱歌,他們像是我的同學,或者兄弟姐妹。」那樣和樂的畫面,其實是父親曾經創造、讓陳彥翰童年感動的瞬間,也成為今時今日已是成人的他,內在那一股原動力。
「喚起每個人的內在良善,喚起每個人的真心誠意。」
在父親的時代,書屋以互助同理出發,致力於打造自給自足的理想國;如今,陳彥翰想做的,則不一定要是打造烏托邦,而是把過去20年的經驗彙整,建構一種可以健康成長、與體制社會共好的體質。
「與其說孩子的書屋是一個教育場所,不如說它是文化建構型組織,目的是陪伴社區成長。書屋不只服務孩子,而是延伸出地方的力量。」
改變孩子,進而改變這塊土地。陳爸帶給陳彥翰的教育,不限於書本知識,而是身體力行的生命教育。像是小時候在路上看到被撞爛的流浪狗,陳彥翰便跟著父親停下路途來為牠收拾殘軀、對終了的生命說話,「父親在教我理解和尊重生命」;又或是跟著父親家訪,甚至當起比自己年紀還大的哥哥姊姊們的家教,也從中獲得成就感。
「父親用身教告訴我『利他』的價值。他常說,即使只剩一碗飯,也要半碗給快要餓死的人。」
而陳爸怎麼教導兒子,也就怎麼教導書屋的孩子。因此,迷途的孩子們來到書屋,接收到愛與關懷,看見生命可以有所不同。而書屋不只為社區建置孩子的避風港,那些高風險族群的大人,也因為自己的孩子在書屋,漸漸學習從一個壓迫者轉變為一個保護者,放下荒唐過去,和孩子一起踏上新生命之路。




人人可為師,在書屋做孩子們生命中的陪跑員
「父親極為強大的感召力,可謂千年一遇。」對陳彥翰來說,書屋難以複製,因為不會再有第二個陳爸。然而,其實有一樣理念和意願的人很多,大家都可以長成自己不同的樣貌。真正的故事不是方法,而是很強的信念。
值得一提的是,書屋不只提供一個場域,也有類似生命導師一樣的存在。這些書屋老師就像是孩子們的陪跑員,除了提供生活基礎陪伴,也幫助孩子自立、進行挑戰式學習,從中產生韌性與服務精神。另外,也有所謂的「標靶教育」,也就是幫助家長重新自立,成為一個可以支持孩子的大人。總之,在書屋系統裡,每一份工作機會都是支持一個人生命的契機。

陳彥翰回憶起某次書屋的「單車環島」挑戰式學習活動。當時有一個孩子很沒自信,連要求個Wi-fi網路都不敢開口。然而,在環島的尾聲,那個孩子親自走過來對陳彥翰說,「我要跟你們一起完成很多事!」從一個害羞內向的孩子,轉變為自信熱情的少年,這樣的成長令人感動。
「保有善的本質,去創造新的樣貌。」陳彥翰認為書屋作為一個社區機構也好、一個教育載體也好,終極目標是喚回每一個人內在的真心誠意,讓善良的本質去發揮他該有的力量。
專題下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