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暖世代 永續「心」價值大調查

【圖解】我們與「餓」的距離——你不可不知的台灣4大飢餓問題

2021/09/27 ,

圖輯

TNL Brand Studio

TNL Brand Studio

TNL Brand Studio

TNL Brand Studio是關鍵評論網集團的內容行銷團隊,隸屬於關鍵評論網業務部門,我們擅長企劃、採訪、編輯與製作文字、圖表、影音、以及社群活動。※本帳號刊登內容,為業務部門自製企劃,沒有品牌客戶贊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患寡而患不均,台灣並不缺乏食物,而是過多的資源無法被平均分配,而飢餓作為貧窮的一種顯現,背後更隱藏貧富差距大的問題。

你上一次感到飢餓是什麼時候?或者說,你上一次為了取得食物換得一餐溫飽、並感到焦慮無措,是什麼時候?又或許,你從來都沒有過體驗過糧食匱乏與飢餓。

在聯合國所發佈的17大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中,第二項指標便是要在西元2030年前「終止飢餓」(Zero hunger),確保所有人、尤其是貧窮與弱勢族群都能夠取得安全營養且足夠的糧食,同時也要消除所有形式的營養不良。

在物產豐饒、GDP有一定水準的台灣,食物唾手可得,飢餓的問題似乎離大多數人很遙遠。根據TNLR(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的調查報告,今年42歲以上的非千禧世代比起其他世代更重視這項SDGs指標,「終止飢餓」更是非千禧世代認為最重要的前五大目標之一;但相對的,42歲以下的年輕世代恐怕就沒這麼重視這項議題。

其實,只要花點心思觀察生活週遭、社會角落,台灣仍有許多人因為三餐不繼而煩惱,甚至因為嚴重營養不良而導致疾病問題。並不是所有人都那麼幸運,能夠好好吃一頓飽飯;為了讓讀者暸解台灣仍存在著的飢餓問題,關鍵評論網Brand Studio整理了一部《餓之教典》,略探台灣的飢餓現況,看見我們與「餓」的距離。

餓之教典第一章:貧窮線以下的低收入戶

01
02

不同的國家或城市,對於低收入戶的標準不太一,會依據各地方的生活水準判定。低收入戶通常以家庭戶口為單位,當一個家庭的總收入平均分配全家人口,每人每月在當地區公告的最低生活費以下,便可列為低收入戶。

低收入戶的家庭通常收入較少且不穩定,僅能勉強維持溫飽。然而,一旦家庭成員失業、失蹤、罹患重傷病或死亡,無論少一份薪水或多一份負擔,都會讓他們的生活立刻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全台灣低收入戶人數約為29萬3千640人,其中低收入戶人數最多的前三名地區則分別為台北、台中、新北。由於該地區所需的消費較高,因此容易未達生活消費標準而有列入低收入戶的資格。然而需注意的是,其實還有許多家庭急需脫貧的協助,卻未被列入低收入戶的名單之中。如何修調社會救助法並擬定更合乎需求的脫貧方案,需要政府與民間一同集思廣益。

餓之教典第二章:營養不良的弱勢兒少

03
04

孩子要健康長大,必須要有足夠的營養,然而許多弱勢家庭的孩子,卻面臨營養不良的困境,時常以泡麵、零食、罐頭果腹,或是一天當中唯一的正餐就是學校的營養午餐。營養攝取不足,讓孩子不是過於瘦弱就是肥胖,身體未能打好強壯的基礎,也增加疾病入侵的風險。

根據衛福部統計,因為家庭經濟困難,或是爸媽、撫養義務人無力照顧,甚至是因為懷孕或生育遭逢困境的兒童及青少年,目前全台接受扶助者約有14萬7千405人。這群弱勢兒少時常面臨肚子餓、吃不飽的困境,甚至每餐費用僅有新台幣32元預算,根本難以攝取足夠的營養。有的孩子則必須自理餐食,為了省下開銷,常常寧願選擇少吃一餐。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連吃一頓飽飯都成了問題,還能談什麼考試學習呢?看見清寒及弱勢家庭孩童的飢餓問題,幫助孩子,或許也就有機會幫助一個家庭。

餓之教典第三章:被飢餓與孤獨夾擊的獨居長者

05
06

飢餓可怕,還是孤獨可怕?對於65歲以上的獨居長者而言,日常最大的考驗,就是要忍受被飢餓與孤獨雙重夾擊,並且在逐漸走下坡的健康狀況中,眼看自己的生命慢慢凋零。

獨居長者之所以會面臨飢餓困境,原因有很多。除了本身經濟狀況不佳,甚至陷入貧窮之外,也有許多獨居長者因為家人無法照顧或根本失聯,加上地處偏遠難以採買食物,或行動不便、健康不佳等狀況,無法自理餐食,因此陷入飢餓困境。

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獨居長者人數約為4萬1千983人,一年內接受送餐服務的老人約1萬6千171人。在統計數字之外,仍有許多深陷孤獨角落的獨居長輩,正等待生命出現希望的曙光,讓飢餓不再、孤獨不再,渴望把握最後的晚年,體驗生命的火花。

餓之教典第四章:餐風露宿的流浪街友

07
08

對於流浪街友來說,每一天都要面臨許多生存難題,不只時常與飢餓共存,在漂泊不定的日子中,還要想辦法保護自身安全,同時忍受社會異樣眼光。街友的食物來源不定,幸運的人可以自身打零工賺取的收入,給自己吃一頓飽飯,又或者能吃到社福機構或民間團體提供的餐食;然而大多數無力工作或年邁不便的街友,恐怕只能默默忍受飢餓,以及因為長期飢餓與生活環境衛生不佳而導致的病痛。

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灣受理或查報遊民處理案數約為5,336人,其中男性佔4,535人,女性佔801人,男女比例懸殊。街友每日要面臨的困境,除了飢餓,還有住宿問題,該去哪裡站地盤、該如何保護自身安全,街友無時無刻不面臨比飢餓更大的生存考驗。

如果可以選擇,誰會想忍受流浪街友的困境呢?每一位街友都有屬於自己的生命經歷與不得已,或許他們也試過好好工作、有尊嚴地為自己掙得三餐溫飽,或許他們早已盡自己的最大努力,試圖翻轉自己的生存困境。當你看到路上的流浪街友時,心中第一個出現的念頭是什麼?試著留意心中出現的第一個想法,那可能不只關於他的,也關於你。

餓之教典最終章:飢餓教會我們的事

09

根據環保署數據,台灣一年製造出529,567公噸的廚餘,平均每天都有1,450公噸的廚餘浪費。不患寡而患不均,台灣並不缺乏食物,而是過多的資源無法被平均分配,而飢餓作為貧窮的一種顯現,背後更隱藏貧富差距大的問題。

若要在2030年實現終止飢餓的目標,每一個人能做的,首先就是珍惜食物,不浪費資源。接著,思考如何善用剩餘的資源,讓資源可以去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像是捐贈物資給食物銀行或食物共享機構。此外,亦可更進一步的支持解決飢餓、或有助於社會平等發展的組織。

暸解更多▶SDGs暖世代永續價值白書

延伸閱讀:撕下原住民的經濟弱勢標籤,太陽的孩子不該貧窮世襲——專訪邸台東X卡大地布部落青年馬靖

專題下則文章:

撕下原住民的經濟弱勢標籤,太陽的孩子不該貧窮世襲——專訪邸台東X卡大地布部落青年馬靖


暖世代 永續「心」價值大調查:

關鍵評論網自2015年起,陸續在台灣各地尋找許多35歲以下的年輕人,報導他們在個別領域做出的具體行動及創造改變,我們在「暖世代」身上看到,年輕人的創造力和行動力有無限可能。 2020年,「未來大人物」聚焦關注教育、在地、國際參與、健康四大領域,2021年,則將從「暖世代」的觀點出發,用這個世代特有的溫度,看社會、環境與企業的永續發展。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