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暖世代 永續「心」價值大調查

日常行為減碳,台灣民眾食、衣、住、行大不同!

2022/04/03 ,

評論

TNL Research

Photo credit:Brand Studio
TNL Research

TNL Research

TNLR 將為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提供有洞察力的數據分析、市場動脈分析和研究未來關鍵趨勢報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調查顯示:缺「衣」不可,碳排增加最多;改變餐飲習慣,其「食」沒那麼難!

一提到能源政策或減少碳排放量,大家可能馬上直覺聯想到是企業、工廠、甚至跨國企業與國家應該負起責任,但其實不然。隨著眾多環境議題逐漸被更多人所知、所感,以及相關知識隨著資訊流通管道而廣布提升,大眾也逐漸理解到「消費」已經是現代社會中不可或缺、甚至已根深蒂固的人類集體活動;既然難以避免誘惑,那不如更聰明的行動、讓日常生活的每個小小選擇,都能凝聚成力量,匯聚形成社會中更大的影響力。

上一篇文章中,根據調查顯示,台灣的平均碳排放量偏多,碳足跡排名全球第22。因為,這次調查則從較少人細究的減碳「個人行為」層面下手,希望能了解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減碳的重點與痛點,進一步作為觀測或促進減碳運動的指標與改進方向。

【衣】碳排放量增加最多,因為缺「衣」不可?

在這次針對台灣網民的問卷中,與前一個月相比,我們可以發現在衣服方面的購買量增加了,尤其以16-29歲的族群為主,碳排放量增加比例最高,達約30%,明顯超越其他的年齡族群。這除了可能是因「快時尚」大勝其道,而這個年齡層可能深受影響。這種講求平價、快速替換、大量購入的購買習慣,讓有購買衣物或追求流行的需求,且這個年齡層的消費者負擔起這種消費模式,但卻在不知不覺當中增加了碳排放量。此外,由於快時尚主打沒有時尚淡旺季之分,值得進一步觀察,在購買衣物上是否會隨著季節轉換而有所改變。

圖片_1

【食】素食成飲食新潮流,碳排放量減少

相反的,問卷中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重點,是飲食消費方面的碳排放量,在所有年齡層且不分性別上都呈現減少。這可能顯示出一周撥出幾餐吃素的習慣,已逐漸滲入大家的日常生活中,而且也極可能代表吃素食的選擇變多了,不管是餐點形式的多元化、或者將素食的概念拓伸得更廣、更多元,因而也被更多人接受。有趣的是,其中又以30-39歲這個族群的碳排放減少比例最高,約23%。這也可能是這個年齡族群開始更留意自身健康,同時也相較更有能力掌控自己的飲食消費。

圖片_2

【行】控制行動方式,朝往減碳大方向

同樣碳排放呈現減少的,還有選擇交通工具上的「行」。不分年齡或性別族群都會盡量選擇大眾運輸工具,除了可能是因交通路網遍布、方便移動之外,綜合包含氣候、方便程度、對目的地的可及性與價錢成本,這些因素都有可能會影響人們選擇該如何舒適、有效率的移動。其中減少比例最高有兩成,落在16-29歲的族群,平均碳排量減少了0.1公斤。但若更深一步細看換算公式,無論是以何種大眾交通工具取代開車,一人一公里都應皆能減少0.2公斤左右的碳排放量。所以在交通運輸上,台灣民眾還有更大的改善空間。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台灣疫情的起伏,不同年齡族群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是否也會受到影響,值得進一步觀察。

圖片_3

【住】隨年齡層越低,電費使用反而增長

生活中讓每個人都「有感」的重點,必定是居住項目上的測量指標——電費。在這次調查中,電費是在「食衣住行」四個面向上,每個年齡族群的行為皆顯示最不一致的地方。我們可以發現,隨著年齡層增長,問卷結果顯示出減碳的力道越大:以16-29歲增加度最高、占近兩成,平均碳排量增加0.32公斤,約莫是搭了一點五層樓的電梯、取代走樓梯的碳排放量。另一方面,50-60歲則是其中碳排放量減少幅度最高的族群,平均碳排量減少0.25公斤,大概是進行一公斤的資源回收所減少的碳排放量。這項調查結果顯示出年輕族群對電費較沒有控管,不僅用電量增多、導致碳排放量增加,但根本原因也可能在於年輕族群也較不會精打細算、考慮如何節省用電。

圖片_4

食衣住行減碳趨勢各不同,需要更有創意的減碳思維!

從這次調查中,可以看出台灣網民在「食衣住行」四個面向上的樣貌皆不同,例如「行」與「食」的部分眾人較有減碳共識,而「衣」跟「住」的部分則需要更多努力,尤其是在16-29年齡區間的族群。舉例而言,少添購一件衣服能夠減少4.2公斤的碳排放量;隨手關電腦(以一天計)可以減少4.66公斤的碳排放量;從這些角度看來,我們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可以努力。

儘管直接換算碳排放量的公式可能還是過於簡略,但卻能提供我們最直觀的標準,回頭檢視自己的生活習慣——例如少吃一包洋芋片,就能減少80克的碳排放量。日常生活中的每個「選擇」,都需要我們更有意識的挑選,或甚至形成習慣或風格。個人日常層面的減碳,重點不僅在於人人都做得到,也在於能積少成多,讓每個行動都淺移默化成「重要選擇」。而我們也許也能想想,該如何在選擇中注入創意,讓減碳能夠更樂在其中——也許下次向神明發願時不用發誓吃素一個月,也可以改成三個月內2公里的路程不開車,改騎腳踏車或步行也能達到一樣的減碳/祈願效果!

延伸參考: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國家溫室氣體登錄平台 https://ghgregistry.epa.gov.tw/ghg_rwd/Main/CO2/CO2_3?Type=6

責任編輯:何佳蓉
核稿編輯:黃玟捷

專題下則文章:

碳排放量,先從小日子、小細節 開始斤斤計較!



暖世代 永續「心」價值大調查:

關鍵評論網自2015年起,陸續在台灣各地尋找許多35歲以下的年輕人,報導他們在個別領域做出的具體行動及創造改變,我們在「暖世代」身上看到,年輕人的創造力和行動力有無限可能。 2020年,「未來大人物」聚焦關注教育、在地、國際參與、健康四大領域,2021年,則將從「暖世代」的觀點出發,用這個世代特有的溫度,看社會、環境與企業的永續發展。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