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馬來亞,共產黨要吸納華人成為組織成員,其中以途徑就是透過華文學校的教師吸納值得培養的人才,而這些教師多為從大陸南來的文人。而後來成為馬共領導人的陳平,就在高中時期參加讀書會。
今年9月,一部由電腦遊戲劇本改編而成的電影《返校》在臺灣上映。由於故事原型涉及1949年臺灣省立基隆中學《光明報》事件,一度引起熱議。有人認為這部電影反映了「白色恐怖」的「恐怖」之所在,有人則認為作為故事原型的「光明報事件」恰恰證明對鍾浩東的逮捕處置並不冤枉云云。無論如何,《返校》作為一部電影,仍然呈現了一個歷史事實,那就是共產黨以「禁書」讀書會作為一個宣傳與「發展」工作的重要途徑。
受過中高等教育,尤其是大專教育的學生,對「讀書會」這個活動當不陌生。三五好友或學友組成小團體,挑選若干讀物事先看完,在讀書會當天由主持人為與會者做導讀,再相互提問與討論。有的讀書會是敲定主題再挑選讀物,討論的內容有一定的範圍;有的讀書會則從讀物出發,討論內容有時與讀物相距甚遠。至於讀書會的目的,有些是單純的「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有些則是藉題發揮,向與會者傳達(或灌輸)某些議程。而像後者這類帶有特定目的的「讀書會」,往往也是許多組織吸納新成員的一個重要途徑,例如中國共產黨(下文簡稱中共)。
眾所周知,成立於1921年的中國共產黨,其前身便是當時國內的幾個共產主義研究會,包括在北京大學成立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四川省的重慶共產主義組織等,其早期成員也以大學師生為主。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與會的13名代表中,學歷最低的鄧恩銘也有中學學歷。由是觀之,早期的中國共產黨可說是一個由高學歷「覺醒青年」組成的政治組織,直至國共合作開始後才開始走向工農群眾。
提及宣傳工作,網路世代想到的就是所謂的網路宣傳戰,稍有年紀的可能會聯想到電視廣播,上了年紀的可能會聯想到群眾演說。但對當時的有志者,尤其是共產黨來說,宣傳工作最好展開的地方其實是學校,而無論是早期的中共還是遠在南洋的馬來亞共產黨(下文簡稱馬共),基本都是以學府為基地,暗中從事革命宣傳工作。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教員或校長的身份有利於宣傳工作的展開,一方面學校可以為他們提供場地,有效地把人們集中起來「做工作」。

以馬來亞為例,隨著清廷允許華工出洋,大量華工應募前來,逐漸在馬來亞各地形成一個個大小不一的華人社群。隨著南來華工逐漸定居,社群逐漸擴大,華文教育需求也跟著增加。當時的英殖民政府已有辦學,採英文授課,華社如果想受中文教育,就必須自行解決。一開始是設立私塾,禮聘先生教授童蒙教材與傳統經典,當清末實施新式教育以後,馬來亞華社很快也出現了新式學校。由於師資等因素,這些新式學校一開始只有小學教育,日後才逐步成立中學。當學生高中畢業後,如果還需要升學,就必須負笈海外——即「回唐山」。
教育需求漸增,資源卻有限且不固定,校方所採取的方案不外兩種,亦即降低任教門檻,以及招攬南來文人。前者顧名思義便是降低教員的門檻,小學畢業即可在小學任教,以此類推。馬來西亞已故教育家沈慕羽(1913–2009)早年有一段時間便是早上以學生身份在當地的培風學校中學部上課,下午則以小學教師身份在培風小學授課。後者則是廣泛以南來文人為師,有時連非文人也前來應募,例如淮海戰役兵敗被撤職的劉峙,後來便到印尼教中文,直至1953年才返臺。
這種跡近於龍蛇混雜的教育環境,是早期南來的中共黨員從事宣傳工作的好地方。儘管英殖民政府在1920年頒佈《學校註冊法令》,開始對當時的華文學校進行大整頓,但仍無阻具有共產黨背景的教師進入學校任教。他們取得教職以後,除了在講課中不著痕跡地進行宣傳,有時也會開辦夜校,為白天需要工作的民眾上課,在掃盲的同時也傳佈共產主義思想。在某些民眾接受度較高的區域,相關活動有時甚至還會半公開化,從而得到「小延安」的稱號。
除此之外,這些老師有時也會組織讀書會,挑選一些優秀且具有革命傾向的學生,一起閱讀相關書籍並加以討論。已故馬共總書記陳平(1924–2013)便是在中學時期,與同學兼日後的老戰友應敏欽被學校老師賴來福選中,參加賴來福所召集的讀書會。讀書會中閱讀與討論的讀物,正是《西行漫記》與〈論持久戰〉。賴老師的讀書會,加上對中日戰爭的同仇敵愾,對陳、應兩人日後投身革命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當日軍南侵時,陳平與應敏欽便參加了抗日軍,開始了此後近半世紀的革命生涯。
諸如此般的讀書會,在二戰以後仍然在暗中進行,由於英殖民當局與日後的馬來亞政府對革命採取鎮壓態度,這類活動並不為外人所知,也不足為外人道。而隨著馬來亞共產革命走向式微,相關活動隨之停頓或終止,也使這一類讀書會蒙上了又一層面紗。《返校》呈現的或許是對白色恐怖的批判,但若回歸歷史,這種「不自由」有時反而是對「真自由」的一種保護了。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杜晉軒
核稿編輯:楊之瑜
專題下則文章:
他們因在馬來西亞讀了國民黨認定的「禁書」,就被警總禁止再入境台灣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