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他們的「返校」:重返冷戰,鮮爲人知的東南亞地下組織

一位在華文學校參加讀書會的少年,後來成了讓英國頭痛的馬共領導人

2019/11/01 ,

評論

南宮御貓

Photo Credit:The Straits Times. [Public domain]@Wikipedia CC BY-SA 4.0
南宮御貓

南宮御貓

來自馬來西亞,目前就讀於公館大學,因被說長得像某位歷史學家,從此走上了「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做研究」的不歸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馬來亞,共產黨要吸納華人成為組織成員,其中以途徑就是透過華文學校的教師吸納值得培養的人才,而這些教師多為從大陸南來的文人。而後來成為馬共領導人的陳平,就在高中時期參加讀書會。

今年9月,一部由電腦遊戲劇本改編而成的電影《返校》在臺灣上映。由於故事原型涉及1949年臺灣省立基隆中學《光明報》事件,一度引起熱議。有人認為這部電影反映了「白色恐怖」的「恐怖」之所在,有人則認為作為故事原型的「光明報事件」恰恰證明對鍾浩東的逮捕處置並不冤枉云云。無論如何,《返校》作為一部電影,仍然呈現了一個歷史事實,那就是共產黨以「禁書」讀書會作為一個宣傳與「發展」工作的重要途徑。

受過中高等教育,尤其是大專教育的學生,對「讀書會」這個活動當不陌生。三五好友或學友組成小團體,挑選若干讀物事先看完,在讀書會當天由主持人為與會者做導讀,再相互提問與討論。有的讀書會是敲定主題再挑選讀物,討論的內容有一定的範圍;有的讀書會則從讀物出發,討論內容有時與讀物相距甚遠。至於讀書會的目的,有些是單純的「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有些則是藉題發揮,向與會者傳達(或灌輸)某些議程。而像後者這類帶有特定目的的「讀書會」,往往也是許多組織吸納新成員的一個重要途徑,例如中國共產黨(下文簡稱中共)。

眾所周知,成立於1921年的中國共產黨,其前身便是當時國內的幾個共產主義研究會,包括在北京大學成立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四川省的重慶共產主義組織等,其早期成員也以大學師生為主。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與會的13名代表中,學歷最低的鄧恩銘也有中學學歷。由是觀之,早期的中國共產黨可說是一個由高學歷「覺醒青年」組成的政治組織,直至國共合作開始後才開始走向工農群眾。

提及宣傳工作,網路世代想到的就是所謂的網路宣傳戰,稍有年紀的可能會聯想到電視廣播,上了年紀的可能會聯想到群眾演說。但對當時的有志者,尤其是共產黨來說,宣傳工作最好展開的地方其實是學校,而無論是早期的中共還是遠在南洋的馬來亞共產黨(下文簡稱馬共),基本都是以學府為基地,暗中從事革命宣傳工作。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教員或校長的身份有利於宣傳工作的展開,一方面學校可以為他們提供場地,有效地把人們集中起來「做工作」。

AP560215077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圖為進入森林搜尋馬共踪跡的英國軍人

以馬來亞為例,隨著清廷允許華工出洋,大量華工應募前來,逐漸在馬來亞各地形成一個個大小不一的華人社群。隨著南來華工逐漸定居,社群逐漸擴大,華文教育需求也跟著增加。當時的英殖民政府已有辦學,採英文授課,華社如果想受中文教育,就必須自行解決。一開始是設立私塾,禮聘先生教授童蒙教材與傳統經典,當清末實施新式教育以後,馬來亞華社很快也出現了新式學校。由於師資等因素,這些新式學校一開始只有小學教育,日後才逐步成立中學。當學生高中畢業後,如果還需要升學,就必須負笈海外——即「回唐山」。

教育需求漸增,資源卻有限且不固定,校方所採取的方案不外兩種,亦即降低任教門檻,以及招攬南來文人。前者顧名思義便是降低教員的門檻,小學畢業即可在小學任教,以此類推。馬來西亞已故教育家沈慕羽(1913–2009)早年有一段時間便是早上以學生身份在當地的培風學校中學部上課,下午則以小學教師身份在培風小學授課。後者則是廣泛以南來文人為師,有時連非文人也前來應募,例如淮海戰役兵敗被撤職的劉峙,後來便到印尼教中文,直至1953年才返臺。

這種跡近於龍蛇混雜的教育環境,是早期南來的中共黨員從事宣傳工作的好地方。儘管英殖民政府在1920年頒佈《學校註冊法令》,開始對當時的華文學校進行大整頓,但仍無阻具有共產黨背景的教師進入學校任教。他們取得教職以後,除了在講課中不著痕跡地進行宣傳,有時也會開辦夜校,為白天需要工作的民眾上課,在掃盲的同時也傳佈共產主義思想。在某些民眾接受度較高的區域,相關活動有時甚至還會半公開化,從而得到「小延安」的稱號。

除此之外,這些老師有時也會組織讀書會,挑選一些優秀且具有革命傾向的學生,一起閱讀相關書籍並加以討論。已故馬共總書記陳平(1924–2013)便是在中學時期,與同學兼日後的老戰友應敏欽被學校老師賴來福選中,參加賴來福所召集的讀書會。讀書會中閱讀與討論的讀物,正是《西行漫記》與〈論持久戰〉。賴老師的讀書會,加上對中日戰爭的同仇敵愾,對陳、應兩人日後投身革命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當日軍南侵時,陳平與應敏欽便參加了抗日軍,開始了此後近半世紀的革命生涯。

諸如此般的讀書會,在二戰以後仍然在暗中進行,由於英殖民當局與日後的馬來亞政府對革命採取鎮壓態度,這類活動並不為外人所知,也不足為外人道。而隨著馬來亞共產革命走向式微,相關活動隨之停頓或終止,也使這一類讀書會蒙上了又一層面紗。《返校》呈現的或許是對白色恐怖的批判,但若回歸歷史,這種「不自由」有時反而是對「真自由」的一種保護了。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杜晉軒
核稿編輯:楊之瑜

專題下則文章:

他們因在馬來西亞讀了國民黨認定的「禁書」,就被警總禁止再入境台灣



他們的「返校」:重返冷戰,鮮爲人知的東南亞地下組織:

隨著電影《返校》所帶起的熱潮,許多人談論到戒嚴時期有的台灣人因參與了地下組織的讀書會,而從此「消失」了。台灣的戒嚴也是國際冷戰的一環,同樣地,周邊的東南亞國家內部也有共產勢力的挑戰,同樣也有追求進步思想的青年,有的也組織了地下讀書會。 最終他們的命運為何,如今已鮮為人知。 關鍵評論網為此做了特別報導,讓讀者了解冷戰時期的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的高中內部地下組織運作為何。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