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文化旅人謝哲青談日本盂蘭盆節:看水與火在宗教性節慶的意義

2018/09/25 ,

專訪

廣編企劃

Photo Credit: chichacha@Flickr CC BY-SA 2.0
廣編企劃

廣編企劃

由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業務團隊》製作,由各品牌單位贊助。業務與行銷相關合作,歡迎與我們聯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日本盂蘭盆節(日文為「お盆」,發音obon)與我們的「中元節」很相似,是日本人守護與緬懷祖先的傳統習俗。而今,日本各地的盂蘭盆節有著各自的特色和祭典儀式,讓文化旅人謝哲青與我們分享,這些傳統節日背後的意義和對生命的影響。

每年七或八月的十三日到十六日,為日本的傳統節日「盂蘭盆節」(お盆,音obon),對於大部分的台灣人來說並不是太熟悉,或者會與華人地區的「中元節」混淆。盂蘭的梵文Ullambana,意思為「救倒懸」,指解救正在受苦的餓鬼;也就是説從小我們聽聞「目連救母」的故事,其實是出自佛教《盂蘭盆經》裡的典故,這樣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也因此,我們特別邀請到旅行作家謝哲青,和我們聊聊這個對日本人的重要性僅次於元旦的傳統節日——盂蘭盆節。「盂蘭盆節」是日本人一年一度迎接祖先們的靈魂回家,並供奉他們以示感謝的大日子,許多企業會放長達一週的假期,讓員工返鄉祭祖,各地也會舉辦別具特色的祭典儀式,為這個節日增添不少熱鬧歡愉的氣氛。

那麼「盂蘭盆節」和「中元節」又有什麼不同呢?謝哲青特別點出,盂蘭盆節相較於臺灣在農曆七月十五舉辦的「中元普渡」,除了相同的追思感恩、緬懷先人之外,中元節更多了一種「懺悔赦罪」的意涵。

這個意涵源自民間信仰的「上元」、「中元」、「下元」三節典故,分別對應到人們祭祀的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官;上元是天官賜福、中元是地官赦罪、下元是水官解厄。這三節中,七月十五為中元,人人祭拜為人赦罪的地官大帝,也因此延伸出懺悔赦罪的意涵。他更加解釋,懺悔的意義不在於因為我們有罪,所以要去做這件事,而是讓我們藉由自我反省、省思過往的生活經歷,對生命有更多的認識。

「當我們在追求財富、名聲、地位或是愛情的過程中,難免會做出一些錯誤的決定,使我們感到挫敗和失望,這時如果能夠給自己一點時間沉澱、思索,重新審視與面對問題,就能幫助我們改變,這其實就是(中元普渡)另一種層面的懺悔之意。」——謝哲青

DSC_7765
Photo Credit: TNL Brand Studio
謝哲青認為,所有的儀式都有它獨特的力量和意義,我們透過一次又一次地參與傳統,不斷與時間和過去對話;而人在理解了時間的縱深之後,就會明白自己存在於生命裡的定位是什麼。

從生命的儀式過度到對生命的態度

相對於華人地區的中元節,對日本人來說,盂蘭盆節有著相似的意義,而且重要性僅次於元旦。在這為期約四天的日本盂蘭盆節期間,會舉行一系列的習俗祭典,包括在象徵地獄之門開啟的釜蓋朔日,人們會到墓地祭祀祖先;為了歡迎祖先的靈魂回到人間而舉行的「迎火」儀式;有些地方會以小黃瓜和茄子做成馬與牛的形狀,用來接送祖先的靈魂;盂蘭盆節的最後一天,則是舉辦「送火」儀式來送回亡靈。

謝哲青就分享,自己曾參與過數次日本盂蘭盆節的各地祭典,如京都最具代表性的「五山送火」,儀式當晚,京都周圍的五座山上,人們會分別用點燃的火把排列成巨型文字符號,以送別祖先亡靈。熊熊火光在漆黑的山間閃耀,盛大空前的場面令他印象十分深刻。

真如苑#1_04
Photo Credit: Izu navi@Flickr CC BY-SA 2.0
京都最具代表性的夏季活動是「五山送火」(五山送り火),盂蘭盆節的最後一天晚上,京都周圍的五座山上會舉行儀式,以焚火送走祖先亡靈。
真如苑#1_06
Photo Credit: Wikimedia@Flickr CC BY 3.0
用來接送祖先的「精靈馬」,是日本人祭祀祖先時準備的一種交通工具,「精靈」意為亡者之靈魂,「馬」泛指製成馬形之祭品。人們會用小黃瓜跟茄子做成馬或牛的形狀,供祂們坐騎並供奉。有一說是以馬迎接,希望祖先們盡早來到,並希望祂們坐著牛,慢慢地回去。

另一次的經驗,則是岩手縣盛岡市的舟流祭。「人們會將過世的家人姓名寫在紙條上,然後貼在裝飾著燈籠和紙花的小船上,放入河裡點火順水流走」謝哲青接著說:「做為送別靈魂的習俗,同時也是為了提醒後代子孫,所生活的世界是處於變動和不安的,因此要隨時準備好面對生命的變化,具有啟發教育生命的意義。」

從這些各式各樣的祭典儀式中,其實都能看到一個共同的元素——火,可見火對於人類的意義非凡。也由於祖先在自然界中取火不易,所以火被視為是一種珍貴之物,代表著傳承和希望。像是我們華人有放天燈的習俗,而日本則是放水燈,雖然形式有所不同,但同樣都是傳達祈求和祝福之意;也代表著把先人給我們的東西,像是珍貴的知識、記憶、情感,好好地保留下來,而不好的東西,就隨著送火的儀式給帶走。

41797384470_1d88defe2e_o
Photo Credit: Qaedi Shamsuddin@Flickr CC BY-SA 2.0
圖為2018在馬來西亞舉行的盆舞祭。對日本人來說,盂蘭盆節的重要性僅次於元旦,而隨著時代更迭,更成為了家族相聚的日子,人們透過跳盆舞、放煙火等祭典儀式,歡樂、美麗地度過這個守護祖先的節日。

透過參與傳統,跟時間、過去對話

雖然許多的傳統禮俗看似繁瑣,卻具有深刻的意涵。謝哲青認為,這正是傳統儀式的迷人之處,以及應保留存在的價值,如果被逐漸簡化或遺忘,將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

他形容現代人的生活,「我們是生活在傳承自石器時代的情感、中世紀的章典制度和現代文明科技的混合世代中」由於以往我們大部分的時間,會和家人朋友聚在一起吃飯、看電視,彼此分享喜怒哀樂,過著相互交流、學習溝通的團體生活。但現今時代,有越來越多人的生活被科技所分割,過著自顧自的人生。「也因此更需要透過傳統,將人的情感重新連結起來,像是中元節或盂蘭盆節,就是一個讓我們可以和家人團聚、自我反思的重要時刻。」透過文化旅人謝哲青一針見血的分析,我們忽然明白了現代人正在失去的無形資產究竟為何。

「盆舞」(盆踊り,音Bon Odori)是日本盆踊祭的一種舞蹈,源自於《盂蘭盆經》裡的典故 ,原本代表餓鬼(目蓮之母)從痛苦中被拯救出來後高興歡喜的樣子,一般用來對祖先之靈表達迎接、祭奠和送行。盆舞原是一種佛教儀式,最早要追溯到千年前的日本平安時代,至鎌倉時代又由僧侶傳遍日本,這樣的傳統延續到今天,每年夏天的盂蘭盆節,人們會在寺廟和街道廣場上跳起盆舞,例如聞名全國的德島縣「阿波舞」,就是在街道上列隊邊走邊跳。輕鬆、重複又歡樂的舞蹈動作,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很快地上手,也因此演變成各地區熱鬧非凡的夏季慶典。除了盆舞,在盂蘭盆節也會舉行煙火等慶典活動來讓守護祖先的節日增添歡愉、熱絡的氣氛。

我們也應該學習日本盂蘭盆節的精神,不要把中元節看成是陰森恐怖的鬼節,而是把握和家人的相聚時刻,聊聊過往的點滴,將模糊的記憶和情感被再次喚醒,轉化為家族凝聚力的養分,讓這個節日過得更溫馨和樂、意義非凡。

真如苑#1_02
Photo Credit: midorisyu@Flickr CC BY-SA 2.0
圖為2012年的高圓寺阿波舞大會。
真如苑#1_01
Photo Credit: midorisyu@Flickr CC BY-SA 2.0
圖為2012年築地本願寺納涼盆踊祭典大會。

謝哲青數次擔任真如苑舉辦的社會教育講座講師,以及日本文化探索之旅的評審,他鼓勵年輕人不妨可以多參加一些傳統的慶典儀式,透過團體活動感受獨特的生命能量。藉由一次又一次地參與傳統,不斷與過去和時間對話,我們才能慢慢找回失去的根、與家人之間的情感,甚至和已逝親人的連結,最後回歸到自己在生命裡的定位和價值。像是水燈祈福大會,就是藉由大家共同的心念,一起期望未來更加美好。

「古代人相信風、火、水、土四大元素構成了世界,而放水燈這件事,是我們試著去理解大自然的方式,藉著將火放在水上面,乘著風,從土地這端飄向遠方,這是一個我們跟世界對話的過程」謝哲青説,世界各地都有放水燈儀式,水是一種流動的、源源不絕流動的意象,我們透過水與火,與逝去的靈魂聯絡、祈福,並透過參與儀式,感受到大家共同的正向心念。

「古代人相信風、火、水、土四大元素構成了世界,而放水燈這件事,是我們試著去理解大自然的方式,藉著將火放在水上面,乘著風,從土地這端飄向遠方,這是一個我們跟世界對話的過程。」——謝哲青

DSC_7647
Photo Credit: TNL Brand Studio
謝哲青描述,「(水燈節)現場會產生一種氛圍,讓心念有所變化,像是這陣子覺得有些沮喪、失落的人,能感受到鼓舞的力量,而過得很開心順遂的人,也可以透過這樣的場合,把這種正向的能量傳遞給別人。」



2018水燈節活動資訊

日本佛教團體——真如苑的放水燈祈福儀式,始於1936年,由開祖伊藤真乘與其夫人友司一起傾注祈念,在一條小河裡放水燈,那也就是真如苑放水燈的開始。自1999年開始,真如苑現任苑主伊藤真聰更將這個別具意義的活動擴展至夏威夷,接著又於紐約、柏林、肯亞、倫敦、新加坡等地舉行此聖儀。
2015年,真如苑首度在台灣舉行「國際祈福水燈節」,連續舉辦三年的活動吸引超過四萬人參加。今年10月20日午後,真如苑的「國際祈福水燈節」將繼續於新北市蘆洲大臺北都會公園微風運河舉行,在正式祈福儀式開始之前現場也將安排豐富的音樂表演,真如苑誠摯邀請每個人一起點亮希望與祝福的燈火。

關於真如苑

真如苑於1936年創立於日本,繼承傳統佛教,並將智慧與慈悲之教法傳達至現代,並於1985年開始在台灣傳揚真如教法。真如苑台灣秉持著關懷在地社群的精神,長期贊助台灣藝文團體、定期舉辦名人勵志講座、連續四年舉辦國際祈福水燈節,並透過定期的社區清晨清掃服務、協助社會公益、幫助弱勢等,將修行實踐在生活中,奉獻自己,幫助他人。

專題下則文章:

用「善」點起智慧與慈悲的燈火——亞洲各國的「放水燈」與真如苑水燈節


水與火之歌——寫一句心願寄語,點一盞希望之燈:

寫下一句心願寄語,點燃一盞希望之燈,這是我們與世界對話的過程。看文化旅人謝哲青從日本盂蘭盆節的傳統習俗細數放水燈所闡述的生命哲學、公益慈善家沈芯菱以愛和行動實踐利他的生活方式、影像工作者張國耀藉鏡頭找尋生命裡的情感連結⋯⋯「水燈節」是一首送給逝者的水與火之歌,當希望與祝福的燈火被點燃在真如苑的「國際祈福水燈節」,水燈施放於水面所泛起的層層漣漪,一次又一次地,替我們找回失去的根、與家人之間的情感、和已逝親人的連結,而後,覺察自己在生命中的定位。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