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新加坡政府在1981年決定聘請150多名香港電視專才,重新改造新加坡的電視界。從此,新加坡逐漸發展出自己的演藝圈,也大量產出本土電視界和電視節目。
說到星馬演藝,無印良品、梁靜茹、黃明志的歌曲總朗朗上口,我們也不會忘記出演《小孩不笨》爆紅的可愛演員。關鍵評論網東南亞版推出【東南亞華人】系列,本主題【那些年,陪伴華人的星馬演藝作品】介紹從過去至今最精彩的演藝作品,透過富有華人色彩的作品,回顧星馬演藝、電影、電視界走向全球華人演藝世界的故事。
「我看呀看著電視,越來越有意思,說著我生命故事;我看呀看著電視,擁抱未來往事,知心陪我一輩子。」新加坡音樂人梁文福創作的這首「看電視」是星馬兩地華人耳熟能詳的電視歌曲,而新加坡電視節目也陪伴大多數馬來西亞南部柔佛州人長大。
大馬南部華人之所以愛看新加坡電視節目,有幾個原因。首先,新加坡很早就有華語電視台,即1963年開播的「第8波道」(新傳媒8頻道)。馬來西亞遲至1996年才有華語和粵語電視台「Astro AEC」和「Astro華麗台」,皆為付費衛星電視。
免費的華語台「NTV7」則在1998年成立,而電視台「八度空間」在2004年開播。這兩台的觀眾群以華人為主,同時兼顧非華人群體,在華語節目標上馬來字幕。這四個台開播前,大馬華人能看到的華語節目是有限的,主要在國營電視台「TV2」播放,該台也在固定時間(午間和晚間)播放華語新聞。
此外,南馬地理上鄰近新加坡,越往南部收到的新加坡電視信號越強,相對地馬來西亞電視信號越弱。既然新加坡電視更加清晰,南馬民眾自然首選該國電視台。
此外,新加坡華語台的節目遠比大馬豐富,在1996年衛星電視和1998年免費電視的華語台開播前,馬來西亞本地民眾對華語節目的選擇少之又少。
對於新加坡電視台的偏好,造就了南馬華人和大馬華人在某些認知上的差異。比如,南馬華人常在電視台聽到新加坡國歌「Majulah Singapura」(前進吧新加坡),故從小就會唱星馬兩國的國歌,甚至比新加坡人還懂其馬來語的意思(新加坡國歌的歌詞為馬來語)。
南馬華人也不像首都圈華人常看TVB港劇,以及本土製作的馬來語和華語節目,反而多看新加坡「標準華語」的本土節目。就連電視台引進的台灣鄉土劇也以「台灣國語」配音,沒有純正的台語原音。因此,南馬華人在文化上更加親近新加坡,與馬來西亞華人本地文化有些疏離。
由於星馬本一家,兩地的電視廣播都起源於1936年的「英屬馬來亞廣播機構」,1957年該機構分成「馬來亞電台」(Radio Malaya)和「新加坡電台」(Radio Singapore)。1963年「新加坡電視」(Television Singapore)和「馬來西亞電視」(Television Malaysia)先後成立。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後,「新加坡廣播電視」開始獨立運營,也將電台與電視合併。
作為「新加坡廣播電視」旗下的華語電視台,「第8波道」起初的節目並不豐富。原因如同筆者在「陪我們長大的新加坡電影:突破標準華語、刻畫市井小民的本土化作品」所述,新加坡影視界未進行本土化創作的變革,仍大量引進台港兩地的影視作品。
同時,娛樂業大亨邵逸夫已在香港紮根,其「邵氏兄弟」公司在1967年合資取得香港無線電視牌照,成立「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改寫香港電視進程的,正是兩名新加坡人—梁醒波和蔡和平,前者是「歡樂今宵」的台柱,後者是該節目的製作人。可見當時華人影視的發展重心在香港,而非新加坡。
1970年代「第8波道」主要播出的本地節目有張為的綜藝節目「聲寶之夜」(聲寶即粵語的夏普公司Sharp,非台灣聲寶公司Sampo),以及王沙、野峰的諧劇。新加坡媒體人管雪梅在其回憶錄提到,這個年代也有零星的本土電視劇,如「家在大巴窯」、「當我們在一起」和「小小心靈」。直到1982年,從「新加坡廣播電視」改組而成的「新加坡廣播機構」(SBC),開始拍攝本土劇集。
創作屬於新加坡人的故事
1980年代反轉了以往新加坡影視人才外流香港的局面,香港影視人才大量被引進新加坡。香港傳媒人文樹森在香港商業電台「光明頂」的節目中提到,當時的新加坡人期許創作屬於自己的故事,電視台不能只收購海外劇集。因此,新加坡政府決定在1981年聘請150多名香港電視專才,重新改造新加坡的電視界。
從此,新加坡逐漸發展出自己的演藝圈,也大量產出本土電視界和電視節目,如「霧鎖南洋」(1984年)、「人在旅途」(1985年)、「調色板」(1987年)等。這三部電視劇成就了資深影星黃文永、向雲和陳澍城。
這些劇集和影星,乃是星馬兩地中年人較為熟知的。而80後和90後對90年代的新加坡電視更加瞭解。除了梁智強主持的「搞笑行動」,星馬青年對「早安老師」、「敢敢做個開心人」、「才華橫溢出新秀」和「紅星大獎」再熟悉不過。
「早安老師」(1989年)最叫人回味的是其主題曲,歌詞中「老師早,同學們好,我們開始上課了!」一段琅琅上口。陳莉萍的老師角色深入民心,民眾都管她作「哎唷唷老師」(其口頭禪)。此外,1996年推出的「敢敢做個開心人」也有令人難忘的主題曲「Made in Singapore」,這部喜劇捧紅了演員周初明、權怡鳳(台灣人)、潘淑欽等人。
(歌曲「早安老師」)
「才華橫溢出新秀」(1988年)和「紅星大獎」(1994年)則分別是藝人出道和攀上頂峰的兩個節目。「才華」每兩年舉辦一次,旨在發掘華人地區的演藝人才。這種選秀方式跟香港演藝圈透過「香港小姐」(TVB)和「亞洲小姐」(亞視)發掘演員略有不同。
經過才藝層層考驗,優勝者可以得到新廣(後為新傳媒)的一紙合約。優勝者後來都成了新加坡電視界的「阿哥」和「阿姐」,像是鄭惠玉、陳麗貞、陳泰銘、李錦梅、黃嫊芳和鄭秀珍。優勝者亦不限於新加坡人,還包括馬來西亞人(李銘順、陳秀麗)、台灣人(王建復、賴怡伶)和中國人(戚玉武)。
「紅星大獎」則每年舉辦,性質如同台灣的「金鐘獎」和香港TVB的「萬千星輝頒獎典禮」。「紅星」每屆會選出十大最受歡迎男女藝人,乃頒獎禮的高潮部分。至今已有21名藝人獲得十次的「十大」,晉身「超級紅星」。
(2019年紅星大獎主題曲)
新加坡電視劇的題材多樣,除了「早安老師」和「敢敢做個開心人」,新傳媒還推出過「蓮花爭霸」「鶴嘯九天」「神鵰俠侶」「笑傲江湖」「東遊記」等武俠劇、法律劇如「法網情天」、犯罪劇如「鐵警雄風」「妙探智多星」等、商業劇如「金色珊頓道」、愛情劇如「三面夏娃」、賭劇如「雙天至尊」,以及「潮州家族」、「出路」等南洋歷史劇,種類繁多。
將新加坡電視劇跟TVB港劇比較,會發現類型極其類似。因為香港也有武俠劇、法律劇、犯罪劇、商業劇、愛情劇和移民歷史劇,可見星港兩地的編劇界在當年互相影響著。
不僅如此,連不少電視劇的主題曲都由台港歌手演唱。「出路」曲子為動力火車的「我吃得起苦」,「霹雳红唇」找來黃小琥主唱,「鐵獄雷霆」更由澳門歌手Maria Cordero所演唱;此外,新加坡歌手許美靜則為連續劇「豆腐街」主唱名曲「城裡的夜光」。這些曲子與劇情契合,每每聽到它們的旋律,就會浮現該劇集的內容,畢生難忘。
進入21世紀,新加坡電視劇仍不斷地變化
2003年的「荷蘭村」是首部集數過百的電視劇,這是陳莉萍繼「早安老師」後的代表作,也是當時新生代女演員歐萱的成名作。此外,2008年的「小娘惹」是歷來收視率最高的劇集,也成了新加坡電視劇的代表。此劇展示了新加坡土生華人的文化,與過去下南洋的敘事套路不同。還有2014年的「信約」三部曲則是呼應1984年的「霧鎖南洋」,象徵著新加坡人不再失根,而是根在南洋,以新加坡為家。
身為馬來西亞南部人,看著新加坡電視長大,鏡頭下的組屋、小販中心、咖啡店等,仿佛是平時接觸的事物。相比到台灣抱著朝聖心態尋找偶像劇中的場景,每每來新加坡就好像回到家一樣,對周邊的一切毫不陌生。或許鏡頭內永遠不會有我們,但我們永遠是鏡頭外的第一個觀眾。
(文章開頭提到的歌曲「看電視」,由12位新傳媒藝人演唱)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李牧宜
核稿編輯:吳象元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