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刺青作為一種顯眼的身體印記,可以用藝術化或障眼法的方式,覆蓋過去的傷痛;也可以刻意彰顯出來,呼籲大眾關心某些議題。這篇文章將介紹幾個公益刺青案例,包含青少年、疾病、性別、犯罪、動保和人權等議題。
刺青文化近年來逐漸擺脫與黑道、犯罪份子掛勾的負面形象,對許多人來說,更是一門擁有各種風格的藝術:傳統和現代的台式、日式、美式,或是可愛風、插畫風、寫實風、超現實風、宅刺青、部落圖騰風等,不一而足。此外,刺青其實還兼具公共性與療癒的一面,例如跨足動保、性別、疾病、人權或邊緣青少年議題的「公益刺青」。
專屬於病童的「暫時性刺青」
2016年時,一位紐西蘭的藝術家Benjamin Lloyd表示,如果這則臉書貼文有50個讚,他就會幫Starship兒童醫院的所有病童噴上暫時性的刺青。結果最後該貼文得到了破48萬讚和28萬次分享。有10多年噴槍經驗的Benjamin Lloyd說,希望能藉由這些精緻獨特的非永久刺青,讓病童們重獲自信和笑顏。
修補傷痕、重建信心的「刺青美容術」
病痛、傷害或意外,不只會改變一個人的外觀,還可能會帶來深刻的心理影響。而有時刺青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以下介紹幾個和傷痛有關的刺青案例。
- 替乳癌婦女重建信心的乳頭和乳暈刺青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癌症位居台灣2017年的死因之首,其中乳癌又名列癌症死亡率第四名。及早進行篩檢和治療,罹乳癌五年內的存活率可達90%,但篩檢率僅有40%,不少人因此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期。乳癌病友協會的調查則發現,近六成病友希望保留乳房,主要是為了自信心和外觀,近五成認為切除乳房後,身心會嚴重受創,連參與社交活動的意願都明顯變低。
- 一位正要去接受乳暈和乳頭刺青的女性:
而一些乳癌患者會在手術後進行乳房再造,但沒包括乳頭和乳暈,因此部分女性會到醫美中心或刺青工作室尋求協助。VICE報導,北卡羅來納州一家刺青工作室的「化妝師」賴克曼表示,大多數的女性會在整個過程結束後哭了出來。她們因乳癌而喪失的種種身體表徵,似乎隨著刺青完成而回歸了。

然而,乳頭刺青需花費數萬元台幣,不是人人都能負擔,所以美國的公益團體P.ink,從2013年起便定期號召刺青師並募集經費,舉辦PInk Day乳癌防治日活動,為有需要的女性提供免費的刺青服務。截至2017年底,P.ink在北美的刺青服務人次已達上百。

而不少男性則是深受禿頂之苦,相較於效果不穩定的生髮配方,或是昂貴的植髮技術,另一個的禿頭救星,則是所謂的「頭髮刺青」。這種障眼「髮」又被稱為Micro Hair Technique,以美國為例,植髮費用動輒數十萬台幣,頭髮刺青的花費相對便宜許多(約九萬台幣左右)。
- 「頭髮刺青」的過程:
不堪卻顯眼的過往:家暴、燒燙傷、霸凌與自殘的印記
女性受家暴的問題層出不窮,依據關鍵評論網的圖表,台灣2016年的家暴通報數量平均每天有224件,其中女性受暴者佔了近75%;衛福部在2015年的數據亦指出,台灣女性終其一生的受暴率高達四分之一。除了最常見的精神暴力(口語或情緒暴力)與肢體暴力外,衛福部表示,以經濟來限制行為的「經濟暴力」亦不容忽視。
一位巴西的刺青藝術家Flavia Carvalho,受到上述關注乳癌的P.ink刺青活動啟發,發起了「A Pele da Flor」(葡萄牙語,指「花的皮膚」)計劃,為曾遭受暴力的女性提供免費刺青,以精美的刺青來協助她們忘卻外在與內在的傷痛。

Basma Hameed在多倫多經營一間刺青店,她會用與膚色相近的顏料來進行刺青,為受燒燙傷、胎記或白斑所困擾的人,提供「刺青美容」服務。其中有位女客人,曾經被一群同學拿熱水攻擊而嚴重燙傷,而她希望能夠藉由刺青來修飾頭部和手部的傷痕,以便抹去這些象徵恐怖回憶的疤痕;另一位手部意外燙傷的女性則表示,在遇到刺青師Basma Hameed後,她終於能夠展開笑顏了。

Basma Hameed不只提供多項刺青美容的服務,對於沒有能力支付醫療費用的客人,她也分毫不取,為什麼呢?其實,Basma Hameed本身就是嚴重燒燙傷的過來人。她在兩歲時意外被滾燙的熱油灼傷,歷經超過一百次手術,臉上的傷疤依然存在。後來,Basma Hameed努力研究能覆蓋在皮膚上的顏料和技術,且不斷以自己做實驗,最後終於修成正果,並將這項技術回饋給有類似經歷的來客。

霸凌和同儕壓力,還會導致許多青少年自殘或自殺,英國兒童慈善機構NSPCC的統計指出,單是2015年和2016年,就有近兩萬名11到18歲的英國青少年因為自殘而送醫。NSPCC執行長Peter Wanless認為,不少青少年因為遇到難以排解的情緒、壓力和緊張,因此選擇自殘。而根據聯合晚報的報導,台灣在2015年時,15-24歲青少年的自殺未遂通報人次高達4,389人次,女性則為男性1.94倍,青少年自殺原因以感情因素為主,其餘依序是家庭成員問題、憂鬱傾向及罹患憂鬱症,而網路成癮與社交壓力也是可能原因。
有人認為刺青是另一種類似自殘的行為,但刺青也能帶給自殘者心理療癒的作用。VICE報導,一位知名的整形醫生阿西克(Cengiz Açıkel)就說,「自殘者很難對這些傷痕做出合理解釋,而社會對這種行為的容忍度又很低,因此夏天便成了他們的噩夢。」前來找他改善自殘傷痕的人,包括退役軍人、飛行員、事業有成的商人,通常是因為他們面臨了人生重要的轉折,例如工作面試、結婚、生孩子等等。阿西克醫生說,「這些傷疤,變成他們人生重要節點的絆腳石。」
一位愛爾蘭的年輕女生Aoife Lovett過去因為飽受心理疾病之苦,常以自殘來抒發壓力,但手上的傷痕也成為她痛苦的回憶,也屢屢阻礙了工作機會。但要在傷痕上進行刺青相當困難,因為很難預測傷疤對器具與墨水的反應,它可能會在刺青時過量出血。因此,在刺青前得讓皮膚完全癒合或先去諮詢醫生。
Aoife Lovett後來決定用刺青來遮蓋疤痕,卻接連遭到刺青師的拒絕,除了一位曾協助創傷者遮掩身體疤痕計畫(Scars Behind Beauty)的刺青師Ryan Sean Kelly。在聽完Lovett的故事後,他決定免費為她設計一個專屬的刺青──帶刀玫瑰。
藉「除刺青」回歸社會:幫派成員、非行少年和被迫賣身的性工作者
要擺脫過往較負面的身體印記,除了以刺青美化或遮蓋傷痕外,「除刺青」是另一種常見的作法,但除刺青的費用是刺青的數倍,有些組織便發起了相關的公益活動,為一些有需求卻沒有足夠資源的人改頭換面,包括前幫派分子、非行少年和被迫賣身的性工作者。
在台灣的矯正學校誠正中學,部分學員身有刺青,但受制於社會的異樣眼光和就業限制,有的人想揮別這些備受歧視的印記,重返職場。從2012年起,與誠正中學合作的聖宜診所,便定期為一些有刺青的學員公益除刺青。而位於美國洛杉磯的組織Homeboy Industries(兄弟工廠),也有一個專門為幫派弟兄除刺青的計畫,每個月會為上百位想去除過往標籤的「兄弟」進行服務。

刺青在過去曾被古希臘、中國和日本等多個國家,用來烙印在奴隸或罪犯的身上;在納粹集中營裡,也有猶太人被迫刻上編號。TVBS報導,現今的美國人蛇集團和皮條客,還會在一些被強迫賣身的女性身上刺青,一來象徵她們是其「財產」,二來則是防止她們逃跑。
來自美國佛雷斯諾(Fresno)的Arien Paul,被一位在網路上認識的男子,以各種甜言蜜語逐步推入了火坑。她的胸前被刺了一個玫瑰,過了三年飽受暴力對待和金錢剝削的賣淫生活。或許有人會好奇,她為何不嘗試逃跑?但香港01的報導提到,對Arien而言最重要的是她家人,「他們(人肉販子)清楚我的一切資料,包括我的家庭,甚至我家人的生日。他會威脅我,如果我逃跑,就會在我家人生日時殺掉他們。」即便乖乖聽話,皮條客仍常把她打成重傷。
所幸,Arien Paul經由尋求警察協助得以脫身,後來也接受了一些心理與就業輔導,以及非營利組織United Way Fresno and Madera Counties的「Traffick Stop」計劃,免費除掉了胸前的玫瑰花。
除了與病痛、傷痕、犯罪相關的刺青案例外,還有一種「以刺青為倡議工具」的公益刺青。像是響應「拯救大象」的知名模特兒卡拉・迪樂芬妮(Cara Jocelyn Delevingne),她在出席一場慈善餐會時,露出了手臂上的大象刺青,協助募集遏止獵殺大象和象牙買賣的資金。
值得一提的還有「人權刺青」(Human Rights Tattoo)。亂入2018世足冠軍賽的俄國龐克樂團「暴動小貓」(Pussy Riot),便是在抗議俄國政府對異議人士的打壓,成員Sasha Adler更加入Human Rights Tattoo Project(參與者依序刺上《世界人權宣言》中的6,773個英文字),在背後刺了個「S」。

由上述種種案例我們可以發現,刺青作為一種顯眼的身體印記,可以用藝術化的方式覆蓋過去的傷痛,也可以刻意彰顯出來,呼籲大眾關心某些議題。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運動員刺青文化】從禁忌到主流,反映的是炫富還是關懷?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